——赵志刚印象记

1984年9月23日晚,上海东南角,南市影剧院,彩灯辉映、人群熙攘。数以百万计的越剧观众所瞩目的“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在这里举行揭奖大会。

八十年代的大上海,电影、电视、电子音乐、流行歌曲、爵士舞……各种现代艺术迅猛发展,然而,越剧,这个由浙江乡村的“的笃班”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仍以它优美、深沉、隽永的艺术魅力占据了非常优势的观众群——不仅有“婆婆妈妈”的老越剧迷,还有许多颇具现代性格的男女青年越剧迷。

我们的时代是鼓励竞争的时代,有竞争才能有前进,荣誉乃是不断奋进的动力。

9月13日至9月17日,两省一市+四个剧团的三十七位越剧青年演员在市中心的人民大舞台进行了五场公演,电视现场直播。热情的观众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关注,选票雪片似地飞向大奖赛会务组,电子计算机进行着决无任何拘私舞弊的精确计算。终于,在此刻,十个得票最高者的名单装在大红的信封里,送到了南市影剧院的主席台上。

剧场内,数千双观众的眼睛盯着这十个鲜红的信封,电视机前,数百万观众的眼睛盯着这十个鲜红的信封,剧场前排坐着参加比赛的三十七名青年演员,他们的眼睛却不敢往主席台上瞄,身后是亲爱的观众们,观众是最严厉的考官。

节目主持人小陈今天也很紧张,当她宣布揭奖时,嗓声竟也额抖了。她拿起第一只红信封,启封,剧场内一片寂静,甚至连最后1排的观众也都听到了那清晰的嘶的一声。

“一等奖,上海越剧院三团青年演员……”小陈顿了顿,以最响亮的声音喊,“赵志刚!”

“噢——”剧场爆发出一阵赞叹的农呼,就象徽风掠过水面掀起的涟漪。

“他的选票是十万零七百九十四张!”

掌声淹没了小陈的声音

掌声中站起了赵志刚。他激动、腼腆,象个得了百分的中学生。

他接过奖状,并没顾得上仔细看一眼,步履冲动地奔到坐在主席台长条桌后的老师们面前,和她们握手。谢谢,谢谢老师,袁老师、范老师、徐老师……还有,亲爱的尹老师。

“赵志刚同志,请你向广大观众说几句话吧。”小陈含笑把话筒伸到了他的面前……

得奖者,到处承受人们的羡慕和赞扬。事业上的成功者,无疑是生活的强者。渴望成功的人总想探索成功者的秘诀,其实先哲们早已说过许多名言,诸如“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等等,然而世人们还是常常叹息机会和命运的不佳。

赵志刚只有二十二岁,他的成功倍加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在上海市第三次文代会的会场上第一次见到了赵志刚。使我惊讶而高兴的是,这位誉满越坛、在舞台上显得风度翩翩的年轻“大”演员,竟是位脸上还带着儿分稚气的大孩子,丝毫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架子。

“怎么?还要写我呀?”他听了我的要求,脱口而问,又很为难地说:“写我已经写了好多次了,《新民晚报》、《文汇报》、《舞台与观众》……都写完了。”

我被他的直率引得笑了起来。他说的是真话,二十二年的生涯实在是很短暂的,赵志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呢。我翻看了许多关于他的介绍文章,小赵的经历和他的外表一样,单纯而清白。

表演艺术的舞台总是以它充满青春和美的魅力吸引许多年轻人的心,赵志刚也不例外。读小学时,他就参加了文艺小分队,唱歌、跳舞、吹笛、弹琴……他曾报考过舞蹈学校,差一点就被录取了呢。

他向往舞台,但从没想到过演越剧,因为他连什么叫越剧都不知道,只是从喜欢看越剧的母亲那儿见到过一张尹桂芳年轻时的剧照(他和尹派艺术似乎真有点缘份呢)。偏偏是越剧院来嘉定招生了,那年赵志刚才十一岁,他天真的头脑里只有舞台。于是他去报考越剧院,头戴一顶灰色的军帽,以质朴的童声唱了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被袁雪芬院长一眼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

1981年国庆节,在上海电视台举办的“越剧中青年流派演唱会”上,赵志刚一曲《桑园访妻》一鸣惊人,深受观众欢迎,并得到了尹桂芳老师的赏识,从此,尹老师在他身上倾注了一片心血……

1982年,年方二十的赵志刚首次主演尹派名剧《何文秀》。老戏,又是男小生,有人担心是否能卖座?然而出乎意料,场场满座,戏院门口居然有人把票价翻到十五元转售。有的尹派老观众连看三、四场,每每泪湿衣衫。赵志刚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大街小巷……

赵志刚主演《玉锡记》、《让婚记》……

赵志刚与著名演员金采风、吕瑞英合作演出《汉文皇后》和《花中君子》……

1983年9月,赵志刚应邀参加香港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国戏曲汇演》一百周年的演出,两段“算命”(《何文秀》中“哭牌·算命”和《沙澳王子》中“算命”)倾倒了香港观众,热情称之谓“好一个尹派男小生!”

赵志刚参加拍摄电视戏曲连续片《红楼梦》,在第二集《金陵命案》中饰演穷书生冯渊……

赵志刚又主演新戏《燕山奇缘》……

赵志刚两度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

噢——二十二年的生活道路,似乎充满了鲜花和掌声。难怪有人要说,赵志刚福气好!而有人则认为赵志刚成为越剧演员乃至颇负盛名是逢上了好机会,当时尹派艺术刚刚复苏,学唱尹派的人还很少,给赵志刚撞准了……

然而偶然寓于必然之中,在许多必然的交叉点上迸发出一朵偶然的火花。

为了探索赵志刚成功的必然因素,我不理会他的推辞,还是去采访了他。

他并不魁梧,学生味很足的外貌使他缺少那种名演员风流调悦的派头,他也没有因为出名而表现得才华横溢、侃侃而谈。他腼腆、沉静,说话并不象在台上演戏时那么流畅、自如。

“我十一岁考进越剧团,后来……后来……后来……”他用最概括的词句叙述了他的经历,然后有点苦恼地说,“我已经说了多少遍了,简直有点腻,真想把它录下来,谁再来采访,放给他听好了。”

“还是让我提几个间题,你回答,好吗?”我也不喜欢写那种带点程式化的介绍文章。

他颇感兴趣地点了点头。

“听说刚开始分行当的时候,你是老生?”

“是的。”

“你心里不乐意吧?闹情绪吗?”赵志刚的气质与外形都是小生型的,我自以为抓住了反映他内心矛盾的关键问题。

他惊诧地抬了抬眉,摇摇头:“没有没有,我蛮喜欢张桂凤和徐夭红的唱腔。老生的唱腔清晰而有力度,练了一段时间,对我的嗓音很有帮助。”

“还听说你改行小生后, 常常坐‘冷板凳’?”

“是的,我的条件不算好,身材相貌嗓子都很一般,所以,”他笑了笑,“常坐‘冷板凳’,排演《追鱼》的时候,我只是C角的张珍。”

“‘冷板凳’的滋味不好受吧?你当时心里怎么想?难过吗?委屈吗?灰心吗?”我连忙紧追着问。

“哪儿有空闲胡思乱想哪?坐在旁边看A组、B组排戏,也很紧张,要记要想,回来还得自己练,根本不得空闲。”他心平气静地回答。

我无可奈何地对他笑了笑,看来,赵志刚单纯质朴,是个安分守己的好好学生,他的性格是属于沉静而柔顺一类的。

有句俗话,老实人有老实福,也许有点道理。《追鱼》公演时,A组演员突然病倒,导演临时决定抽赵志刚上场,他从容不迫地登台演出,受到观众的赞扬。倘若他不是安安心心地坐在“冷板凳”上仔细观摩认真思索地学和练,当机会降到他面前时,他怎能应付自如呢?——赵志刚自己为自己甩掉了“冷板凳”。

他真的很不善于谈自己,我要想办法挑开他的话匣子,于是灵机一动转换话题。

“赵志刚,在你演的许多角色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一提起角色,赵志刚的拘谨立刻减少了许多,他孩子气地反间我:“你猜呢?”

我想了想:“一定是何文秀。”

“不对。何文秀是尹老师创造的角色,我只是学习幕仿得象一点。”

呵,他喜欢自己创造的角色,我心里一喜,叫道:“我猜到了,一定是《金陇命案》中的冯渊。”我觉得冯渊的忠厚质朴和他有点象。

“不对不对。我一点不喜欢冯渊,他太窝廷了。”

赵志刚回答得干脆,我却大吃一惊:“那,你喜欢谁呢?”

“严天民,《玉镯记》里的严知府。”

“为什么?”

“严天民为人正直、秉公执法。他是个悲剧人物,我喜欢悲剧。”赵志刚谈起心爱的角色时,眼神显得灵活而机智。他听说我没有看过这出戏,便站起来一场一场地为我说戏。

“……第一场,严天民重返河阳做知府,接官亭前,百姓夹道来迎接,三年前,他被诬陷发配冲军,是百姓为他写万民折上告……”

“……第四场,又在接官亭前,严天民率夫人孩子游春,百姓见他纷纷回避,视若瘟神,因为他错判盗玉镯案,误杀了刘松……”

“……最后一场,还是送官亭前,严天民知错就改,削职请罪上京城,百姓都到亭前送行,递上满满一杯送别酒……儿次送官亭,表达了百姓与他的鱼水之情……”

“……最感人的是第六场,公堂重审,严天民大义灭亲,把夫人送进大牢,临别前鸽有一大段感人肺腑的唱段……”

赵志刚按捺不住,轻轻地哼了起来:

…………

非是本府心肠狠,

为只为执法难以殉私情,

为官更须讲清正,

我还能知过改过慰冤魂……

我看见赵志刚的眼中闪着泪花,脸上溢着一股凛然正气,与平时那腼腆的神态判若两人。

“这段唱是慢板弦下调,唱词原都是七字句,为了表达感情需要,我把它有的改成十字句了。感情戏最要紧,也最难演,每次大幕落下,我的情绪还一直走不出戏,要难过很长时间。公演这出戏时正是大热天,一场演完,人都要瘫掉了。”

说起戏,赵志刚的话变得又多又快又顺,我从他对角色的分析中似乎发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柔中有刚。

我趁热打铁,说:“小赵,还是介绍介绍你学戏的诀窍吧,不要保守。”

“诀窍?有什么诀窍呀,无非多听多唱多练罢了。”他又开始拘谨起来。

多听多练多唱,说得多轻巧。可我从许多介绍他的文章中知道,他是把别人打牌、下棋、看电视和睡觉的时间都用在这“三多”上了。

他曾经为练毯子功,大热天,中暑了还不停手,结果捧断了锁骨―那年他只有巧岁。

为了学唱腔,他让父母买了一台小录音机,吃饭、走路、洗衣、睡觉,录音机总伴着他,他曾广泛学习过尹、范、徐、陆各流派的唱腔,从一个小腔、一个咬字到一口气都仔细琢磨。

当他发现自己的嗓音最适合醇厚深沉的尹派唱腔时,他便一杆子到底苦学苦练。《浪**子》中“叹钟点”的名曲,有一百多句,要唱二十分钟左右,旋律和节奏变化多,感情起伏大。可他找准气口,终于一气呵成,攻克了难关。

勤奋刻苦——任何成功都是离不开它的呀!

第二次去采访赵志刚,我们已经熟了,说话便随便起来。

“赵志刚,你有女朋友了吗?”

他脸微微一红:“没有……”

“那么,跟我说说你的父母,你的家……”

“我们家的村庄风景可优美呢,小树,河流,到处都是青青的,暖,你有机会来玩呀。”一提起家,赵志刚就变成了一个大孩子,“我们家有四代人,外公九十岁了,还养鸡、养鸭、割草。爸爸在公社工作,妈妈在大队小学教书,她从小就教我念古诗呢。还有妹妹、表弟、小娘舅……还有许多乡亲。乡亲们待我可好啦,逢人就说,‘赵志刚是我们村上的’,我演越剧,我们全家乃至全村的人都喜欢看越剧了。”赵志刚说得那么夭真那么舒畅,他为他的家乡骄傲。

“再请说说,你的老师……”

“尹老师?尹老师太好了!”赵志刚急切地说,“我第一次上尹老师家,心里紧张得很,尹老师就把自己用的排练戏服拿出来给我穿,叫我唱给她听,帮我一字一腔地纠正。排练《何文秀》的时候,尹老师几乎每天让家人踏着车子送她到排练场来,连一、三、五上午的推拿治疗也暂停了。尹老师说,演戏心里一定要有戏,心里的戏要通过眼神来表达。有时,她不顾半身瘫痪还站起来做示范……尹老师在我身上真是花了不少心血,我能够继承尹派艺术感到幸福。”赵志刚的眼神和语气中充满了对尹老师的敬爱。

“那么,观众呢?崇拜你的观众一定很多吧?”

赵志刚很偷快地笑了,他拿出一厚叠观众来信递给我。

有一对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工人给赵志刚写信,语重心长:“……最近半年来在电视和广播中时常看到和听到你的精彩表演和美妙的唱腔,每次都是美的艺术享受……希望你今后在艺术上的进展日臻尽善尽美之境。近来在各种报刊上时有看到对你的一片表扬之声,我们深深地感到对一位刚脱颖而出的年轻的青年艺术家不应完全听到一片颂扬捧场之声,这对你来说并不是一种鼓励,相反很可能造成你的骄傲而阻碍了对艺术的深造。这决不是对你泼冷水或有意挑剔,完全是出于至诚的爱护和衷心的祈望,请原谅我们的直言……你的唱腔宗令师尹桂芳同志已到维妙维肖的程度,但宗尹派并不等于唱得和老师完全一样就到顶了,从前辈处获得养料再进行刻苦钻研,才能达到造化境地。有关你的做功我们觉得还不够,扮演任何角色必须把他的全过程认识清楚,而对这一角色的气质、个性,以及不同时期的内心世界和动态都要细致地表达出来,而且要求动作和唱词、眼神等全部融会贯通,有关这一点要很好地向令师尹桂芳同志学习……”

赵志刚捧着这信仿佛摸着了两颗滚烫的心,他认真而热情地给这对老夫妇回了信,并寄上两张戏票,请他们观看并指正。赵志刚和这对老夫妇结成了忘年之交。

有一位浙江宁海县越剧团的青年演员给赵志刚写信:“……我目前在学艺上碰到了苦恼的事,感到越剧男小生的处境越来越困难,群众喜欢看女小生,我气馁了,几乎失去了信心。就在这个时候,我在电视上、报刊上看到了对你在《汉文皇后》一剧中扮演国舅的评论,使我深受鼓舞。观众十分喜爱看你的戏,说明了越剧男小生并不是无路可走,听了你甜朴圆熟的尹派唱腔,更使我树立了做个优秀男演员的决心。”

有一位工人俱乐部业余艺术团的业余演员给赵志刚写信:“……现在社会上对越剧男小生总有一种看法,我自己也是一个业余的越剧男小生,总想争口气,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是您顶住了这股思潮,为整个男小生争了光。有许多不爱听男小生的越剧观众这次也给您迷着了!……”

赵志刚反复地读着这些真挚而诚恳的来信,他感到自己在为越剧改革做贡献,光荣而又责任重大。

实在太多了,我不能一封封地摘录。观众和赵志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亲人和乡亲们的一片慈爱之心温暖着赵志刚,越剧老前辈师长们的苦心教导鞭策着赵志刚,广大观众的信任和尊重支持着赵志刚,所以,赵志刚在艺术道路上的步子迈得稳健而扎实。

赵志刚在亲人、老师、观众面前是个柔顺听话的好孩子、好学生,赵志刚在艺术的高峰面前是位刚韧的搏击者和前进者。

我想我应该得出赵志刚成功的原因了―真诚而努力地生活和追求。

大奖赛结束后,赵志刚面临着新的考试。

激激者易污,晓晓者易折。

赵志刚领奖后步出剧院,即遭到一群观众的围攻,讽刺挖苦以至人身攻击。

对于赵志刚的某些缺点,许多观众对他提出善意的批评,但也有些人故意夸大、无限上纲。

赵志刚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他说:“有缺点我愿改,然而不能把我看作一个完人呀,我只有二十二岁,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呀。”

他说得很实在,对于人生,赵志刚还只是个小学生。

“你对未来的希望是什么?”

“我希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我希望通过学习我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我希望能踏踏实实地登上艺术的高峰。”

赵志刚的希望是普通而真实的,因为他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