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首次发表于《假如》(If),篇名为《轨道终点》

收录于《十个世界的故事》

一九六〇年,知名电影制作人威廉·马基蒂(代表作《冰海沉船》)请我写电影剧本大纲,标题为“海与星”。后来电影没有着落,我就把大纲写成了短篇故事。《假如》杂志刊登时改了标题,但我比较喜欢原名——更有力。

着火的陨石划过新几内亚上方天空时,甲板上只有乔伊醒着。日出前夕凉爽而宁静,乔伊看它沿着繁星攀上天顶,直直越过正上方,投射出的光影在拥挤的甲板上快速移动。船上装备前晚已收拾整齐,强光映照出物品轮廓:简陋索具、盘绕成卷的绳索与供气管和铜制潜水头盔,连半英里外地势低浅、满是露兜树的小岛轮廓也清晰可见。陨石向西南方空无的太平洋前进,开始解体;一滴滴闪亮**洒落、燃烧,随火光划出的痕迹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天空。冲出视野外时,它看起来已快熄灭,但乔伊没能见证其最后时刻。陨石仍在炽烈燃烧,沉至地平线之下,仿佛打算撞进尚未露脸的太阳里。

若如此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其全然寂静则使人心生不安。乔伊等待,等了又等,被划破的天空仍半声不响。几分钟后,乔伊附近的海水发出泼溅的声音,让他吓了一跳,接着他咒骂自己怎么会被魟鱼吓到。(不过,那是只极大的魟鱼!跳出水面竟发出那么大的声响。)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声响,于是乔伊再度入睡。

蒂伯狭窄的舱床靠近船尾的空气压缩机,因此他什么也没听到。整日工作,他睡得之沉,连做梦的力气也没有——若真有梦,也总是不请自来的梦魇。黑夜中,他的心思徘徊于过去,却从未在他所盼的回忆前停下。他曾在悉尼、布里斯本、达尔文和星期四岛与女人共度良宵,她们却不曾入梦。在船舱的闷臭中醒来时,他只记得苏联坦克驶进布达佩斯时的烟尘、火与血。他的梦无关乎爱,只有恨。

尼克摇醒他、唤回他的意识前,他还在奥地利边境躲卫兵。他花了几秒才回到一万英里外的大堡礁,打了个呵欠,踢开啃着他脚趾的蟑螂,起身爬出舱床。

早餐一如往常:米、龟卵和腌牛肉,以浓浓的甜茶冲下肚。对于乔伊的烹饪技术,蒂伯能说出最好的评论只有“量多”。蒂伯已习惯这样单调的饮食;任何欲求,他会等回到本岛再满足。

太阳才刚完全升至地平线之上,餐盘已堆在狭小厨房中,单桅帆船准备出发。尼克掌舵从岛上出发时,语调欢欣雀跃。老采珠船主的好心情不无道理;他们当时采集的那一块海床,是蒂伯所见过最丰饶的。幸运的话,再一两天他们就能装满货舱,向星期四岛返航。若再更幸运些,他或许能从此告别这个又臭又危险的差事,回归文明社会。这倒不是说他后悔选了这条路;希腊人尼克待他不薄,他也曾在珠蚌里找到不错的宝石。不过,他在大堡礁待了九个月,终于理解为何白人潜水员那么少,一只手就数得完。日本佬、太平洋岛民和外籍劳工受得了,挺得住的欧洲人却没几个。

柴油引擎咳了咳,归于沉默,阿拉弗拉号滑行后停下。他们距离小岛约两英里,在水上只看得见一丛低矮的绿。然而,小岛与水中倒影之间,隔着一条耀眼的细长沙滩,形成强烈视觉对比。那不过是由一小块丛林支配的无名沙洲,居民只有无数傻里傻气的娼鸟,在松软沙地挖了一堆洞穴,还会发出报丧女妖般的哭叫声,给夜色捣乱。

三位潜水员着装时,没怎么交谈。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利落地完成。蒂伯为自己的斜纹厚织夹克扣上扣子时,他的控制员布兰科正用醋冲过潜水头盔的面罩,避免面罩起雾。接着,蒂伯手脚并用地爬下绳梯,沉重的头盔与铅制胸衣便被安放到他身上。夹克衬垫可将头盔重量平均分散至整个肩膀,除此之外,蒂伯身穿普通衣裤。在这附近的温暖水域,没有必要穿橡胶潜水服,潜水头盔则因重量可发挥小型潜水钟的作用。紧急事件发生时,穿戴者(若运气够好)可脱下头盔不受阻碍地游至水面。蒂伯曾见过别人这么做,但他不想拿自己的命做实验。

每次他站在绳梯的最后一阶,一手抓着装珠蚌的袋子、一手抓着安全索,脑海都会浮现同样的念头:他正要离开自己所知的世界……只离开一小时,或是永别呢?在那底下,海床满布财富与死亡,无人能知自己拾起的是何者。每趟下水都可能只是又一天枯燥苦工,毕竟采珠人的生活多数时间都如此低微。但蒂伯曾目睹同伴的供气管与阿拉弗拉号船桨纠缠在一块而死去,也看过其他人饱受潜水员病关节痛之苦,全身因剧痛而蜷曲。海上没有安全可言,亦无可确知之事。这个工作就是与命运对赌——若赌输了,抱怨也没用。

他从绳梯向后一退,阳光与天空便消失了。头盔的重量使他头重脚轻,必须不停向后踢脚打水,才能直起身体。朝海底沉时,他只看得见一片蓝雾;蒂伯希望布兰科不要把安全索放得太快。随着水压越来越大,他不停吞咽鼓鼻,试着平衡耳压。右耳很快“啵”了一声,可左耳感受到一股刺痛,越来越强烈,令人难以忍受。左耳不舒服已经困扰蒂伯好几天。他把手塞进头盔中,捏住鼻子,用尽全身力气一擤。头颅某处骤然无声地爆开,疼痛立即消失。这一趟不会再不舒服了。

蒂伯先感受到海底,之后才看见。他不能冒险让水涌入开放式头盔中,因此不能弯身,下方视野相当局限。他能环视四周,只是无法看向自己正下方。目前,目光所及仍是单调一片:起伏和缓且泥泞的平原,可见距离约十英尺。他左方一码处有只小鱼啮咬着如淑女扇大小的珊瑚,仅此而已;这里既没有美人,也没有海底仙境。不过,海底有钱——而这才是重点。

安全索温和地扯动了一下,舷侧朝前,单桅帆船开始倚风漂流,蒂伯便提起步伐;由于浮力与阻力,他只能以慢动作弹跳前进。作为第二资深的潜水员,他负责船首区域,正舵由相对资历最浅的斯蒂芬负责,船尾则由领头的潜水员比利负责。工作时,三人鲜少看到彼此;阿拉弗拉号无声地随风前进,每个人都在自己负责的走道搜寻采集,偶尔才会在“之”字形前进时,于各自区域边缘瞥见水雾中其他人暗淡的形影。

经过训练的好眼力才找得到躲在海藻与水草伪装之下的珠蚌。不过,这些软体动物常会自曝行踪。潜水员接近时珠蚌感受到震动,会应声阖上;这个动作反而在朦胧的水底形成短暂、多彩的闪光。尽管如此,有些珠蚌还是逃得过;有时潜水员还没够着珠蚌,就被不停移动的帆船拖走。当初还是学徒时,蒂伯曾错过不少大型的银唇蚝[1],其中任何一颗都可能藏着光彩夺目的珍珠。或者,这都只是幻想,因为那时他对“采珠人”的憧憬还没幻灭。蒂伯已学到,珍珠过于罕见,还不如完全忘了才好。他目前采过最珍贵的宝石只卖了五十六块,若运气好,他采一早上珠蚌的薪资就超过那价钱了。若采珠业只靠珍珠而非珠母,早已破产多年。

迷雾笼罩的水底世界感受不到时间流逝。潜水员走在漂流的隐形船底下,耳边只有空气压缩机**的声音,一片朦胧的绿不断掠过眼前。每隔一段时间,找到珠蚌,便将它从海床拔起,放入袋中。够幸运的话,每趟可能采到一二十个珠蚌;反过来说,也可能一个也没找着。

潜水员必须对危险保持警觉,但不能被忧虑淹没。真正的危险在于简单、平淡无奇的琐事,例如供气管或安全索打结了——绝非鲨鱼、石斑或章鱼。鲨鱼看见潜水员的气泡就逃了,而蒂伯潜水生涯中只看到过一只章鱼,总长不超过两英尺。至于石斑,确实应小心防范,若它们够饿,可能一口把潜水员吞下肚。但在这片平坦而荒凉的海**应该看不到石斑的踪迹,这里没有礁穴供它们栖息。

若海底单调平板的灰没有令蒂伯落入安全感的陷阱,他后来恐怕不会受到那么大惊吓。前一刻,他还稳稳地走向摸不着的迷雾,他前进多少,迷雾就往后退多少;下一刻,他最大的恐惧却毫无预警地潜至他上方。

蒂伯最恨蜘蛛。而海中恰有一种生物长得很像,根本是为了勾起他对蜘蛛的恐惧而生。他从未碰过、也总是避免想象可能碰到,但蒂伯很清楚,肢体细长的日本蜘蛛蟹可长到十二英尺。就算不具杀伤力也一样,人类般大的蜘蛛本来就不应存在。

蒂伯在包覆万物的灰暗中,瞧见一笼修长的节肢,恐惧瞬时涌现,他开始尖叫。蒂伯甚至不记得自己扯动了安全索。布兰科作为称职的控制员,几乎立即反应。蒂伯的尖叫声还在头盔里回**,他发现自己已经离开海床,被拖向阳光、空气——以及理智。蒂伯上升时,他明白自己错认的事物多么古怪且荒谬,自制力恢复了些。但布兰科提起他的头盔时,他还是抖个不停,好一会儿才能开口说话。

“怎么回事?”尼克质问道,“每个人都想早退吗?”

那时,蒂伯才发现他不是第一个回到水面的。斯蒂芬坐在船腹抽烟,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船尾的潜水员正无可奈何地被自己的控制员拖上船,比利想必觉得莫名其妙。阿拉弗拉号已停下来,问题解决以前,所有工作都得暂停。

“底下有某种残骸,”蒂伯说,“我直直撞上去了。只看见一堆电线和长棍。”

回想竟又让他发抖起来,蒂伯感到厌烦,有些自蔑。

“想不出你为何会抖成这样。”尼克抱怨。蒂伯也想不出来。甲板浸在阳光中,他实在无法解释迷雾里瞥见无害形体怎么会使人心充满恐惧。

“我差点被缠住了,”他说谎道,“布兰科及时把我拉上来。”

“嗯,”尼克说,显然没被说服,“无论如何,那不是船骸,”他指向正舷的潜水员,“史蒂夫遇上一堆绳索和布料,他说是那种很厚的尼龙。听起来像某种降落伞。”希腊老人厌恶地看着自己浸湿的雪茄蒂,将它丢出船外。“等比利上来,我们就回去好好瞧瞧。或许有点价值呢……记得乔·钱伯斯发生的事儿吧。”

蒂伯记得,这事儿早已传遍大堡礁。乔是个渔夫,向来独来独往。战事最后几个月,他在距离昆士兰海岸外数英里的浅水区发现一架道格拉斯DC-3运输机。乔先是天才似的凭一己之力打捞机骸,接着设法进入机身,卸下一箱箱螺丝攻与螺丝板。有防水包装的保护,货物完好无缺。因此,他经营了好一阵子进口买卖,生意兴隆,直到警察上门来盘查,才不情愿地透露自己的货源。澳大利亚警察蛮有“说服力”的。

那时乔已花了数周千辛万苦地从水里搬出工具,向澳大利亚本土的车库与工厂挨家挨户兜售,赚了不过几百英镑;而他还来不及拆的大型木箱中,装的却是美军太平洋部队整周的薪饷——多数是二十美元面额的金币!

可真倒霉,蒂伯心想,再次沉入水中。无论如何,底下的飞机残骸(或任何东西)的仪器可能还有点价值,或许还能拿到赏金。再说,他欠自己这么一回;蒂伯这次打算看个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他吓得半死。

十分钟后,他便知道残骸绝非飞机。形状不对,而且尺寸太小了,只有二十英尺长,宽度更只有一半。物体一端粗、一端细,活板门与小型舱口遍布机身,各种未知的仪器就从这些开口向外窥视世界。尽管物体的一端看来像被高温熔化过,整体仍完好无损;另一端则冒出杂七杂八的天线,撞击水面时断的断、折的折,即使现在,看来仍与巨大虫肢极为类似。

蒂伯并不愚蠢,马上猜到这是什么。还有另一个问题,他稍微花了些脑筋也迎刃而解。活板门表面的模板字是西里尔字母,虽然许多被高热烧黑了,部分仍可读。蒂伯懂的俄文够多,足以认出那些跟电气设备、加压系统相关的字眼。

“哼,他们丢了一颗斯普特尼克卫星。”他满足地想。蒂伯可以想象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卫星下坠的速度太快,位置偏了。物体一端仍系着浮囊的遗骸;撞击水面时,浮囊全撞破了,卫星便如大石沉入海底。阿拉弗拉号船员该向乔伊道歉,原来他真的不是醉言醉语。乔依所看见的划过繁星的火球想必是发射载具,与有效载荷分离后,径行坠入地球大气层。

蒂伯在海床逗留了好一段时间。他弯膝蹲踞,看着这个受困于异世界的太空物体。他的心思充满各种半成形的计划,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他不再在意打捞的赏金了,更重要的是如何报仇。这可是苏联科技最引以为傲的心血结晶,而全世界只有来自布达佩斯的绍博·蒂伯一人知道这个秘密。

总有能善用这点的方法……能伤害这个国家、破坏他们的计划。蒂伯的恨意越来越深,情绪高涨。醒着的时候,他鲜少体会到这股恨,更几乎未曾分析过恨意的根源。身处只有海与空的孤立世界,被蒸腾的红树林沼泽与绚丽珊瑚海岸包围,没有任何东西会让蒂伯忆起往事。然而,他仍无所遁逃;有时心里沉睡的恶魔会猛然苏醒,狂怒和恶意涌上,使他只想恣意毁灭一切。目前为止,他都还算幸运,还未夺人性命。但总有一天……

布兰科紧张地扯了一下安全索,打断蒂伯的复仇大梦。他向控制员打出安心的信号,更仔细地检查卫星舱体。它多重?拖得起来吗?在他决定怎么做之前,有许多事必须弄清楚。

他用身体抵住金属浪板,小心地推。舱体在海**摇晃,没有卡死;就算用阿拉弗拉号简陋的设备,应该也提得起来。它可能比看起来更轻。

蒂伯将头盔贴紧舱壳平面的部分,本预期会听到机械声,例如电动马达运转的声响,结果却是全然寂静。他用刀柄敲击金属壳,试着估量厚度,并找出可能的弱点。第三次敲击时,他得到了结果——但与他的预期完全不同。

舱体发出一阵激烈、绝望的敲击声,响应蒂伯的试探。

直至此刻,蒂伯从未想象舱体中竟可能有人;空间看起来太小了。然后,他发现自己是以传统飞机的思维去设想;若加压舱房只需塞进一个太空人,且只待几个小时,空间应绰绰有余。

如同万花筒能瞬间改变花样,蒂伯心中那些半成形的复仇计划瞬间解体,化为新的计谋。头盔厚重的玻璃之下,他正舔唇思考;若尼克瞧见他现在的样子,肯定又要怀疑第二潜水员精神是否还正常。蒂伯原先意图对“国家”或“机器”那些抽象名词施以报复,超然而不带个人色彩,但那些计划已烟消云散;从现在起,这是一对一的复仇。

“花了还真久!”尼克说,“找到什么了没?”

“是俄国人的,”蒂伯说,“斯普特尼克之类的玩意儿。如果用绳子固定,应该能从海床提起来。但是它太重了,恐怕没办法拉上船。”

尼克心事重重地嚼着怎么也抽不完的雪茄。采珠船主的顾虑是:若在这里打捞,其他人就会知道阿拉弗拉号在哪儿采珠。要是消息传回星期四岛,尼克的秘密宝地肯定马上被扫空。蒂伯完全没想到这点。

他们要么得完全保密,要么得凭一己之力把那玩意拉起来,不让他人知道在哪里找到的。无论何者都很费工夫,感觉不划算。尼克与多数澳大利亚人一样,对公权力有着根深蒂固的怀疑,断定他的苦劳不会得到回报,顶多收到一纸感谢函。

“其他人不愿意下水,”尼克说,“他们觉得那玩意儿是炸弹,不想惹麻烦。”

“叫他们别担心,”蒂伯说,“我处理就好。”他试着保持平常的语气,可情况确是顺利得难以置信。若其他潜水员听见舱体的敲击声,他的复仇可能前功尽弃。

他指向天际线上的小岛,翠绿而可亲。

“我们只能这么做。若把它提起几英尺,就能拖着它往岸边去。到浅水区时,把它拉上海滩应该不难。可以用小船,也可以把挡板和索具挂在树上,比较好施力。”

尼克不情不愿地思索着。他不觉得能把卫星拖过礁区,遑论逆着风,一路拖到岛上。不过,他确实乐于将这东西拖离他的珠蚌宝地;他们大可把它丢在别处,用浮标做个记号,还是抢得到功劳。

“好吧,”他说,“由你下去。那两英寸绳是船上最牢固的了,就拿那条吧。别耗整天啊,我们已经浪费够多时间了。”

蒂伯亦无意耗上一整天,六小时就够了。那是他最早从敲击声获知的事情之一。

真可惜他听不见那俄国人的声音。不过,对方听得见他的声音,这样就够了。蒂伯将头盔贴住舱体金属壳叫喊的声音,对方大多听得见。目前对话内容颇为友善;为了打心理战,不到合适的时机,蒂伯不打算表明真意。

第一步是建立对话的代号:敲一声代表“是”,两声代表“不”。在那之后,只要选择合适的问句,对话就能顺利进行,所有信息都能用这两种代号传达。若蒂伯被迫使用生硬的俄文发问,交谈恐怕无法如此顺利;对于受困的飞行员通晓英文,他感到庆幸,也毫不意外。

舱体内部空气还能维持五个小时,对方没有受伤;是的,俄国人知道卫星坠海了。最后的答复让蒂伯有些迟疑,或许飞行员说谎了,但可信度不低。尽管返航地球的归途确实未按原定计划进行,太平洋上想必有追踪船,负责找出卫星落海的地点。至于定位的准确度……他无从确知。话说回来,又有什么关系呢!俄国人得花好几天才能取得堪培拉同意,前来打捞。此刻,他掌握着优势,苏联就算倾尽全力也鞭长莫及,赶到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绳索沉重地盘在海**,激起一团淤泥,如烟雾般随着洋流缓慢飘散。现在太阳已爬至天空高处,海底不再由灰暗、朦胧的微光包覆。水下仍然无色,但相当明亮,可见范围将近十五英尺。蒂伯第一次看见太空舱的全貌:专为各种非常环境而设计,舱体乍看之下相当古怪,令人困惑。例如,舱体看不出前后;太空舱沿着轨道运行时,外观看不出何处朝前。

蒂伯将头盔贴住金属壳,大喊。

“我回来了,”他说,“听得见我的声音吗?”

“我带了绳索来,要绑在降落伞的缆索上。我们距离岛岸约三公里,一把你提起来,就会朝岛上前进。帆船上的索具可能没办法把你抬出水面,所以我们会试着把你拖上海滩。懂吗?”

蒂伯花了点时间才固定好绳索。趁阿拉弗拉号还没开始拉动,他最好赶快讲清楚。

“嗨!”他大喊,“我弄好绳索了,再一分钟就会开始拉。听见了吗?”

“那听我这句,你没办法活着抵达的,我都弄好了。”

砰砰

“你有五小时可以慢慢去死。我弟弟误入你们的地雷区,他垂死的时间更长。你懂了吗?我是从布达佩斯来的。我恨你、你的国家,还有你们代表的一切。你们夺走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使我们的同胞沦为奴隶。真希望我能看到你现在的表情!真希望我能亲眼看着你死,就像我得目睹西奥死去。出发后,半路上,绳索会从我割过的地方断掉,我会再下水来重新固定,但新的绳索也会再断掉。你坐好了,等着路上颠簸吧。”

蒂伯突然停下,情绪过于猛烈,他全身抖个不停,筋疲力尽。在这恨意喷发的**时刻,其中毫无逻辑或理性可言。他未曾停下来思考——因为他不敢。然而,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真相已经点燃,终究会触及意识,得以见光。

他恨的不是俄国人的所作所为,而是他自己,因为他的作为更加不堪。西奥和上万同胞流的血都染在他自己手上——蒂伯自己就曾是苏维埃最忠诚的支持者,对来自莫斯科的政治宣传照单全收。在中学和大学里,他总是率先揪出、谴责“叛徒”的人。(多少人被他送进劳改营,又有多少人进了匈牙利保安局的刑讯室?)他看清事实时,已经太晚太晚了。况且,那时他也没有挺身对抗——而是逃走。

他逃到世界另一端,试图摆脱罪疚;危险与疲劳耗损是使人遗忘过去的良药。他生命剩下的唯一乐趣是在澳大利亚本土狂热地寻求温存,而他现在的状态,更证明了这些远远不够。若他拥有置人于死的能力,全因他逃到这里只为自寻死路。

舱体闷声不响,沉默像是对他的轻蔑与嘲笑。出于愤怒,蒂伯用刀柄狠狠敲击太空舱。

“你听见没?”他喊,“听见没!”

没有答复。

“该死的!我知道你在听!再不回答,我现在就戳洞让你淹死!”

他确定自己做得到,用刀尖即可。但他一点也不想这么做,那样的死法太快了,太干脆。

舱体依然沉默无声。或许那个俄国人已经吓晕。蒂伯可不希望如此,不过再等下去也没有意义。他怀着恶意再对舱体狠狠敲了一记,便向控制员发出信号。

蒂伯抵达水面时,尼克有新的消息。

“星期四岛那边传来无线电呼叫,”他说,“俄国佬要大家注意火箭的踪迹,说可能在昆士兰海岸附近漂流,听起来急着找到。”

“他们有说什么其他的吗?”蒂伯紧张地问。

“噢,有啊,说那玩意儿绕行月球好几圈。”

“就这样?”

“其他的我记不得了。一堆科学名词,我没听懂。”

可想而知,俄国人总是对实验失败三缄其口。

“你要跟星期四岛回报说找到了吗?”

“你疯了吗?总之,无线电也有点问题,就算想呼叫他们也没法子。绳子绑好了吗?”

“对,看你能不能把它从海底拖起来。”

绳索尾端捆在主桅上,几秒后已被绷紧。尽管海面看似平静,仍有和缓的长浪,帆船约以十至十五度摆晃。每次横摇,舷缘便会上升一两英尺再下降。升降机拉力有好几吨,但仍须小心操作。

绳索发出绷紧的声音,木材嘎吱嘎吱地哀鸣,蒂伯一度担心绳索会撑不住、太早被扯断。但绳索没断,太空舱被提了起来。绳轮转第二圈、第三圈时,太空舱又再升高了些,接着从海床完全被拉起,阿拉弗拉号微微倾向左舷。

“走吧!”尼克说,掌起舵,“应该可以拖那玩意儿走上半英里,才会再着地。”

单桅帆船拖着水底不为人知的包袱,缓缓航向小岛。蒂伯倚着栏杆,任由阳光蒸干他湿透的衣裤,他终于感到平静。距离上次有这样的感受,相隔……几个月了呢?甚至,他的恨意也暂时不再灼烧着他的脑。或许,正如同爱,恨意也是怎么也无法满足的**;至少,他已暂时饱足。

不过,他的决心并没有消退。他执意要贯彻这个奇异、宛若天外奇迹一般落入他手中的复仇大计。血债血还,日日夜夜纠缠着他的冤魂们便或许终于能安息。然而,对于太空舱里的陌生人,蒂伯竟感到一阵诡异的同情,甚至是怜悯;他成了蒂伯对过往盟友、今日死敌的攻击目标。他从敌人那边夺走的,不仅仅是一条性命;毕竟,人命(就算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对俄国人来说又算什么呢?他夺走的,是权力,是声誉,是知识。都是他们最在乎的。

回程过了三分之二,绳索却还没断,他便开始担心。还有四个小时,时间太长了。蒂伯第一次想到自己的计划可能失败,甚至可能反将他一军。万一,尽管他做了种种努力,要是尼克设法在期限前把太空舱拖上岸怎么办?

此时,水中深深的“嘣”一声,整船震动,断裂的绳索飞出水面,海水溅得四处都是。

“就猜会这样,”尼克嘟哝道,“那玩意儿要跌到海**了,你要再下水去弄,还是我让其他人去?”

“我去吧,”蒂伯急匆匆地说,“我的动作比他们快。”

此话不假,但他仍花了二十分钟才找到太空舱。尼克关掉引擎前,阿拉弗拉号又往前移动了不少,蒂伯一度怀疑自己不会再找着它了。他来回四处搜索,直到不小心缠上太空舱尾端的降落伞为止。布幕随洋流缓缓振动,像诡异而丑陋的海怪;但除了复仇失败,蒂伯什么也不怕。他望向前方白色朦胧的形体时,脉搏甚至没有加快。

太空舱体有些刮伤、沾上淤泥,但看起来仍完好。现在倒向侧边,看起来像打翻的搅乳器。里头的乘客想必被摔来摔去,不过,既然他都从月球一路坠落,里头理应防护良好,他应该也平安无事。蒂伯真心希望如此,若不,接下来的三小时太浪费了。

他再次将铜绿的头盔贴住不再光洁如新的金属舱壳。

“嗨!”他大喊,“听得见吗?”

或许俄国人仍打算以沉默抵抗——不过,没有人有那么强的自制力。蒂伯猜得没错,回复的敲击声很快就出现。

“真高兴你还在。”他回道,“一切正如我所说的进行呢。不过,我可能得割得再深一点。”

太空舱没有回应。事实上,尽管再次下水时蒂伯敲了又敲,再下下次也一样,它再也没有响过。最后那次,蒂伯已经不指望有人响应了,由于暴风来袭,他们等了一两个小时,他最后一次下水的时间已经远超过期限。蒂伯有点懊恼,因为他还想好了告别的信息。他还是对着太空舱喊了,虽然知道自己只是白费口舌。

中午刚过,阿拉弗拉号已经尽可能靠近岸边。那里的水只有几英尺深,而且正在退潮。潮汐每往后退一些,太空舱的表面就露出更多一些,现在已搁浅于沙洲上。他们不可能再移它了;已经完全卡住,涨潮才能再松开。

尼克专业地评估情势。

“今晚涨潮会有六英尺,”他说,“以它现在的位置来看,低潮位时只有一两英尺深,我们可以用小船来拖。”

太阳与潮水向下退时,他们就在沙洲上等。无线电广播断断续续地报告搜索行动已经靠近了些,但仍相当遥远。傍晚时,太空舱已几乎完全脱离水面,船员不情愿地滑着小船靠近。蒂伯懊恼地发现,他与同伴一样不情愿。

“侧边那里有个门,”尼克突然说,“天啊!有人在里头吗?”

“可能。”蒂伯答道,他的嗓音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沉稳。尼克若有所思地瞄了他一眼。这小子成天都不对劲,但尼克懂得闭口不问,在世界的这个角落,每个人都得学会不要多管闲事。

小船在颠簸的海水中摇晃,现在已和太空舱并排。尼克伸手抓住弯曲天线的根部,像猫一样灵活,四肢并用地爬至金属曲面上。蒂伯完全不打算跟上,只在船上静静地看他检视出入口的板门。

“除非卡住了,”尼克嘟哝道,“不然外侧一定有办法打开呀,若它需要特殊工具才打得开,就算我们倒霉。”

他的担忧毫无根据。凹陷的舱门口周围以模板漆上了十种语言的“开”字,只需几秒就能推断出操作方法。门一开,空气嘶嘶作响,尼克喘了口气:“呼!”脸色瞬间惨白。他望向蒂伯,希望能得到些支持,但蒂伯避开他的眼神。尼可只好不情愿地低身进入太空舱。

他消失了好一段时间。起初,大伙能听见闷哼和撞来撞去的声音,接着是一串夹杂两种语言的咒骂。接着是沉默……长长的沉默。

尼克的头再次出现于舱口之上,他那皮革般经风吹日晒的面容竟然灰败,还流着泪。蒂伯看见如此不可思议的光景,瞬间有一股不祥的预感。事情出错了,而他的心思过于麻木,不知怎么面对现实。真相很快便揭晓了,尼克将他找着的东西递过来,不比大型玩偶大多少。

布兰科接过来。蒂伯瑟缩在船尾,当他看见那平静、蜡白的脸孔,层层的冰不只包围了他的心,更封住他的腰下;当他得知自己复仇的代价为何,他的恨与欲火便同时永远熄灭了。

死去的太空人甚至比她活着时更美;虽然娇小,想必她一定既坚韧又训练有素,才有资格出任务。她躺在蒂伯的脚边时,既非俄国人,也不是第一个见证月球远侧的人类;她只是被蒂伯杀死的女孩。

尼克正在说话,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她带着这个,”他嗓音飘忽,“紧紧地握在手里,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拿出来。”

蒂伯几乎听不见尼克的话,也完全没有对尼克掌中的小小录音机瞧上一眼。此刻,所有感受都已经失去意义,他还未想到,复仇女神才要来向他追索他的灵魂,而不久后,全世界都会听见来自黄泉的控诉之声,将他视为该隐之后最罪不可赦的恶人。

(译者:张芸慎)

[1] 多分布于太平洋,专产大颗白色、金黄色的南洋珠。——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