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首次发表于《银河系》(Galaxy),标题为《月犬》
收录于《十个世界的故事》
如今莱卡已长眠于我们同住家中的花园,我已不忍重读此篇故事。
听见莱卡着急地吠叫,我第一反应觉得烦。在舱**翻了个身,我带着睡意嘟哝一声:“闭嘴,小疯狗。”这样如梦的片段转瞬即逝,我清醒了。随意识而来的是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孤独与疯狂的恐惧。
我一时不敢睁开眼睛,怕自己可能看见什么情景。理性告诉我,狗未曾踏足这个世界,莱卡与我隔着长达二十五万英里的太空,况且,更无可改变的是,我们已经相隔五年时间。
“你在做梦,”我生气地对自己说,“别傻了,快睁开眼!除了壁漆的光,你什么也看不见。”
当然是这样没错。小屋空无他物,门紧掩着,只有回忆伴着我,我被极大忧伤淹没,那种常在鲜活梦境褪成单调现实时感受到的忧伤。因为失去的感受过于孤绝,我希望再次入睡。所幸我再也睡不着,否则我便得长眠了。不过,我要再五秒钟才会得知这件事。在那之前的短暂永恒,我又回到了地球,向过去寻求慰藉。
尽管天文台人员数度查问,我也在帕萨迪纳地方报纸登过几次广告,仍未能得知莱卡的来历。某个夏夜,开车往帕洛马山天文台的路上,我在路边发现这颗孤零零的小毛球。就算我对狗甚至所有动物向来没兴趣,也不可能任由它这无助的小东西在车阵中自生自灭。怀着不安,暗自希望自己戴了手套,我捡起它,把它放进后备厢。我不愿冒险弄坏我一九九二年新款威克的内装,心想它在后备厢大概搞不了破坏。关于这点,我想错了。
我在天文学家宿舍“修道院”停下车;那将是我未来一周的住处。我不情愿地检查小狗。那时,我本打算把小狗交给工友。但它呜咽了一声,睁开眼,双眼流露出无可救药的信任,我也只能改变心意。
有时,我对自己的决定后悔,但都不长久。当时我根本没想到小狗渐渐长大,无心或有心,都能造成那么多麻烦。我花在清洁和修理的费用大增,难以保证找得出一双未受**的袜子或一份没被嚼烂的天文物理期刊。不过,莱卡终究学会了家里的规矩和天文台的规矩;它大概是唯一一只获准踏足圆顶观测室那直径两百英寸空间的狗。我在上方斗室调整设备时,它会静静躺在黑暗中,偶尔听见我的声音就已心满意足。其他天文学家渐渐和我一样喜欢它(它的名字是老安德森博士取的),但打从一开始,它就是“我”的狗,不愿服从其他人的指令。虽说它也不总是乖乖听我的。
它很美,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五德国牧羊犬血统。我猜,或许是余下的百分之五让它被人遗弃。(想到这儿,我仍感到一股怒气。不过,我既无从得知真相,或许结论并不正确。)除了眼窝两块毛是深色的,它全身多为灰色,且毛软如丝绸。竖起耳朵时,它看起来极为伶俐与敏锐。我与同事讨论恒星光谱类型或恒星演化时,总觉得它根本听得懂我们在说什么。
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理解莱卡为何对我那么依恋,毕竟我连人类朋友都交不上几个。可我每次离开后回到天文台,它总欣喜若狂,用后腿站起,跳上跳下,将爪子搭在我的肩上,不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喜悦声音。它已能轻松勾着我,细小的叫声与庞大身躯毫不相称。我不愿离开它太久,顶多几天;虽然它不能陪我出国,但若旅程较短,莱卡几乎都与我同行。那次我开车北上伯克利参加那场不幸的研讨会,它也与我一起。
我们借宿大学友人的住处;他们很是客气,但显然并不期待让一只怪物进门。我保证莱卡绝不闯祸,他们才不情愿地让它睡在客厅。“你们今晚不用担心遭小偷了。”我说。“柏克莱没有小偷。”他们淡淡回道。
他们似乎错了。半夜时,我被莱卡歇斯底里的尖叫吵醒。这种叫声,我只听过一次,当时莱卡第一次见到牛,吓得不知所措。我咒骂着丢下被单,闯进陌生空间的黑暗中。首要目标是惊醒主人前让它安静下来,希望还来得及,尽管可能渺茫。倘若真有人闯进来,大概也已逃跑,我也宁可如此,否则他就惨了。
我站在楼梯顶,犹豫要不要开灯。我低吼:“莱卡,闭嘴!”并点亮房间。
它正急急扒着门,偶尔停下来狂乱地哀嚎。“再想出门,也没必要搞得这么夸张!”我愠怒地说。我下楼,解开门闩,莱卡便像火箭般冲入夜色。
夜色宁谧,残月隐约穿透旧金山的浓雾。我站在微光中,望向水面与彼岸城市灯火,等莱卡回来,好狠狠修理它。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从沉睡醒来时——这是二十世纪以来第二次——我还在等莱卡。
古怪的是,我没有被吓着,至少一开始没有。意识到危险以前,我的脑海浮现两个念头。真是的,那些地球物理学家不能早点警告我们吗,我心想。然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地震这么吵!”
那时我才意识到,这绝非普通地震,其后发生的事,我更不愿再想起。隔天早上,红十字会费了好些时间才把我带离那里。没有莱卡我不肯走。看着崩垮的房屋,朋友的遗体还在里头,我明白它救了我一命。直升机驾驶员无从得知这点,难怪他们只当我疯了,和众多生还者一样,在野火断垣间游**。
自那之后,我和莱卡不曾分开超过几个小时。有人告诉我,虽然我不至于孤僻厌世,却似乎对人类同伴越来越不感兴趣,我也同意,繁星和莱卡即是我所需的全部。我们会一起到山间散步,一走就是好远。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可惜,我深知这一切即将告终,只有莱卡还不晓得。
我们计划搬迁已经超过十年。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界就已经体认地球并不适合天文观测。地表任何望远镜向外窥视,都隔着地球大气层的阴翳,而在月球上,连小型测试仪器都表现得更为优异。威尔逊山、帕洛马山、格林尼治和其他伟大天文台的故事已到了终章,这些机构仍能作教学用途,但最先进的天文学研究势必得向外太空推展。
我势必得随天文台搬迁。其实,我已受邀担任月球远侧天文台副主任。几个月内,我就可能解决先前苦思多年的难题。到了大气层之外,我会像突然重获视力的盲人,终将得见。
而我显然无法带莱卡一起去。目前月球上只有实验动物,恐怕要再等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宠物才能获准登月。就算那时,往月球的旅程仍所费不赀。何况,要让宠物在月球活下去,以莱卡每天吃两磅重的肉来算,花费将超出我颇为优渥的薪资好几倍。
我面临的抉择简单明了:我可以留在地球,抛弃我的事业,或前往月球,抛弃莱卡。
毕竟,它只是一只狗。十几年内,在我理应登上事业高峰之时,它就会死。任何神志清楚的人都无需迟疑,我却迟疑了。话已至此,若还有人无法理解我为何犹豫,恐怕我解释再多也无益。
最后,我任由事物自行发展。到了预定出发那周,我还没有为莱卡安排去处。安德森博士主动提议照顾莱卡,我麻木地接受了,甚至没有道谢。这位老物理学家和妻子一直很喜欢莱卡;他们大概认为我冷漠无情,虽然事实恰恰相反。我和莱卡最后一次一起散步,越过山路,然后我沉默地将它交给安德森夫妇,再也没见过它。
为了等闪焰磁暴从地球轨道消散,我们延误了快二十四小时才起飞,而且范·艾伦辐射带[1]活动还是很活跃,我们必须从北极沟离开大气层。这趟旅程很是悲惨;除了无重力既有的不适,我们都因为抗辐射药物昏昏沉沉的。我注意到周遭时,船已驶过月球背面,而我也错过了地球没入月球地平线的那一幕。我其实不太遗憾。我完全不想再想起地球,只想专注于未来。然而,罪恶感仍挥之不去:我遗弃了莱卡,它那么信任我、那么爱我。我比那些莱卡小时候遗弃它的人好不了多少,一样把它丢在帕洛马尘土飞扬的路边。
一个月后,我得知它的死讯。没有人料想得到;安德森夫妇已竭尽所能,他们也非常难过。它似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兴致。有好一阵子,我以为自己也会这样死去。不过,工作是非常有效的止痛药,而我的研究计划正要开始。尽管我不曾忘记莱卡,一段时间后,回忆已不再令我伤心。
那么,为何在五年后、远在月球背面,关于莱卡的回忆又来纠缠我?我还在思考原因,身处的金属建筑物开始颤动,仿佛受到重击。我想都没想就做出反应;地基陷落、空气随短暂声响从舱房墙上的裂隙散逸时,我已经阖上紧急逃生服的头盔。因为我无意识地按下全面警报铃,虽然月震规模是远侧地区有史以来最大,天文台三座加压圆顶全都震裂了,只有两名人员丧生。
我应该不必特别说明,我并不信灵异现象。任何人对心理学有点概念,就知道一切都有合理解释。第二次旧金山大地震时,莱卡并非唯一感到异状的狗,类似案例很多。在远侧天文台,我从不入睡的潜意识大概觉察到月球内部起初细微的震动,我的亲身经历也让感知特别敏锐。
人类心智的运作千奇百怪,宛如迷宫。大脑知道能够最快让我感知到危险的信号是什么,仅此而已。若要说两次事件都是莱卡叫醒我的,也没说错,不过其中毫无神秘之处,亦非彼岸捎来的奇迹信息,毕竟,没有人或狗能跨越生死的鸿沟。
若我确信任何事,这就是了。只是,现在我偶尔醒来,身处月球寂静中,仍希望当时的梦能再长个几秒——好让我再次望进那双发亮的棕色眼眸。其中流露无私、无所求的爱,我不曾在此地、他方,或任何世界再遇见过。
(译者:张芸慎)
[1] 范·艾伦辐射带:在地球附近的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大量带电粒子聚集而成的轮胎状辐射层,由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