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总是把“我”字放在嘴边,会给人很自私,很狭隘,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之感。这样的人不但没有人愿意与之成为朋友,而且企业也不会乐于接受这样的员工。所以,无论与什么人沟通,都不要把“我”字放在嘴边,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即使你不是故意的,但是别人还是会觉得很不舒服。

与人沟通时把“我”变成“我们”,百利而无一害。这是因为把“我”字变成“我们”,不仅能显得非常谦虚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说出来的话别人很爱听,听了爱听的话自然就会心情舒畅,这样你在与其谈事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很大的障碍了。

一家大型公司发出招聘信息后,应聘者接踵而至,多达百余人。当时,公司只需聘用两人,于是在一番精挑细选后,从众多应聘者中挑选了三人,进行下一轮的角逐。

由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招聘小组经商讨后,为这三人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假设你们三人一起开车去森林探险,结果车子在返回途中抛锚。这时,车内只有四样东西供你们选择,分别为刀、帐篷、水和绳子。请你们按照这些物品对你们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吧。”

其中的一位男士首先答道:“我选择刀、帐篷、水、绳子。”

负责招聘的高层领导问:“你为什么把刀放在第一位?”

这位男士说:“我不想害人,但防人之心还是要有的。帐篷只能睡两个人,水也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机,想谋害我怎么办?我把刀拿到手,也好进行自我救助啊。”

其中的一位女士说:“水、帐篷、刀、绳子这四样东西是我们大家都需要的物品。”

“我们大家”这个词引起了招聘负责人的兴趣,他微笑着问这位女士:“说说你的看法。”

女士解释说:“水是生命之源,尽管只够两个人喝,但大家都谦让一点,省着点是可以共同度过危机的;虽然帐篷只够两个人睡,但三个人可以轮流睡;刀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当我们遇到不好走的路时,可以用绳子把大家绑在一起,以防丢失。”

另一位男士的回答与这位女士的回答大致相同。

结果,第一位男士被淘汰出局。

这就是把“我”字挂在嘴边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个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表现自己,什么事都抢着去做,把功劳归在自己的头上,过错推给别人,这样的人很令人讨厌,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为伍。

一个肥胖的女孩来到服装店买T恤,可是试了很多件都不满意,自己喜欢的穿不上,能穿上的又不好看,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感到有点自卑,甚至想一走了之不买衣服了。这时候,一个和她身材差不多的导购小姐走过来问:“是不是很难挑到中意的?”

“是啊!”

“像咱们这样身材有些胖的人,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我就经常买不到。”

导购的话一下子说出了女孩的苦恼,女孩点点头说:“就是啊,很多衣服我都很喜欢,可是没有大号,我穿不了。”

接着,导购耐心地向女孩传授了一些胖人穿衣服、挑衣服的技巧,最后说:“我们店里的衣服款式很多,而且号码齐全。瞧,这件就很适合咱们,你试试看。”

女孩对导购亲切的话语充满了好感,而且对导购的眼光很信赖,试穿之后立即决定买下。

导购正是用“咱们”一词,将自己和顾客从买卖关系变成了面临同样问题的“自己人”,结果,客人当然就对她增加了信任度和好感。

与人交谈时,用“我”和“我们”的差别就在于听者的感受。我们都比较喜欢听“我们”这个词,比如,“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学校”“这是咱们共同的公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要用“我们”将听话者变为自己人,激发听话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如果将“我们”换成“我”,听话者心里必然会产生想法,认为你对他不够尊重,同时也会认为你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从而对你提高防范心。

所以,聪明的人无论与谁说话,都会把集体观念摆在心中的首要位置,把“我们”挂在嘴上,让说出去的话发挥出联络感情的作用,这会为你的社交大开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