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远放出要出海的消息之后沈府又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沈清远既要忙着安排出海的事宜,又要应对这些上门来打听消息的大臣们,没多久便觉得身心疲惫,干脆在京中设立的公示栏中将符合出海的条件都公示出来。

如今要自己组织商队出海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容易被海盗抢劫,沈清远的船队带回来的消息便是靠近那些外邦国家之后海盗越发猖獗,如果没有足够的战斗力还是不建议大景朝的船队单打独斗。

不过沈清远已经将船队的战斗力提升了不少,这次可以多带一些商队过去,当然该收的保护费也不能少。

十万的块既是入京中商会的费用,也是出海的保护费。

如今入商会的人越来越多,沈清远如今身为商会的会长,自然要开始制定一些入会规则来约束这些人。

首先,只要入了商会便可以利用商会中的资源,但是必须要遵守会员规则,不能随意哄抬物价,不能用不正当手段对付商场上的对手,不得违反大景朝的法律,这些都是入商会的基础规则,一旦违反便会被逐出商会。

逐出商会便意味着失去大量的资源以及消息阻塞,而且连出海与外邦人做的生意的机会都会丧失,毕竟让他们自己组织商队出海不就是明摆着是送到海盗嘴里的肥肉嘛,所以入会的人为了这些利益自然会遵守商会规则。

第三次出海的船队越发多了,当初不过是过百的船队,如今倒是差不多上千艘船,码头挤满了装运货物的船只,这些船只很快便被护送出海。

不过沈清远想要逐步增多出海的船只还需要将那些海盗都解决完,但是如今大景朝的水军还没正式组建,造出的船战斗力也不算高,只能先这样了。

船队第三次出海之后沈府门前才安静下来,沈清远才能松一口气,总算是能清静一下了。

不过经过这次他倒是看到了公示栏的好处,这京中的公示栏原本是为了逼那些大臣还国库的银子,如今看了不仅效果不错,还能有其他的作用。

大景朝如今虽然政治清明了不少,但是贪官污吏也不少,如果能让各地官府都设立一个公示栏,将官府各项开支明细、官府实施的政策都贴到公示栏中,让百姓们共同监督,那么是不是能减少一些贪污呢,不过也不能保证那些官员会不会造假,只是一个公示栏造价又不高,这样也能提高百姓的参与感,更加信任朝廷,何乐而不为。

所以沈清远的奏折呈上去之后便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如今皇帝虽然已经大权在握,但是民心所向是历任皇帝的追求,自然希望能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很快,各地官府要建公示栏的消息便传了出来,京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这公示栏是何物?为何你们听到这个消息这么高兴?”有外地来到京城不清楚公示栏的百姓问道。

“这公示栏京中便有一个,是当朝户部尚书沈清远沈大人所设,当初朝中多位大臣欠下国库不少银子,沈大人便设了公示栏,将那些欠债的大臣名字贴到上面,每还清一个便划掉一个人的名字,我们这些百姓也能清楚地知道谁还了谁没还,弄得那些大臣十分没脸……”

“那后来他们还清国库的钱了吗?”外地来的百姓听得津津有味,没想到这京中趣事这么多,连忙追问道。

“那当然,这沈大人可是一位好官,那些欠下国库银子的官员最后都还清了银子,连那位脾气不好的吴大将军也在不久之前还清了银子,这沈大人果然厉害!”

没多久,话题就越拐越骗,一群人直接夸起了沈清远,什么建设义务学堂呀、追回国库的欠款呀、做生意呀都扯了一堆,那些外来人员很快便被洗脑成为沈清远的无脑吹,可见沈清远在百姓中的名声极好。

不过沈清远本人对此并不知晓,虽然各地的公示栏不用他出力,但是京中的公示栏还需要不少改进。

皇上将京中的公示栏交给他负责,那他便要开始制定每天都要公示什么,户部自然是公示一些财政收支等问题,刑部可以公示一些案件进展,礼部可以公示一些科举事宜,反正朝中大事也必须要公示出来,所以沈清远就必须要留意每天朝堂中发生的事情。

不过沈清远觉得这些消息收集下来只贴在公示栏中倒是有些可惜,毕竟各个地方的消息流通速度不同,要是能将京城的消息送往各地,或者将各地的消息都能送往京城就好了。

想到这里沈清远便觉得或许他可以办一个报社,如今大景朝各个地方的官道都修建了水泥路,收集消息和传递消息的速度应该能快上不少。

不过偏远地区收到消息可能会慢一些,收集他们的消息也不会太快,沈清远便想着将报纸分为日报和月刊,每日都有新的大多都是京城的消息或者朝廷的事情,而月刊则是汇集各地的消息。

要完成收集消息的任务不容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沈清远一个人肯定也办不成,便想着多拉几个人一块儿试试,看看能不能办成功。

沈清远这次找上的人不少,其中一个便是在南陵的老朋友陆远知,当初沈清远他们到京城任职之后他比他们晚了几年才入官场,在其他地方当官,如今资历足够才能来到京城任职,而傅昊泽自从傅将军灭了北蛮之后他便被分配到军中历练,不过并没有离京,而钱宝宁则是回到了京中做生意,好朋友相见几人自然好好聚了一次,不过各自都有要职在身不能常聚。

这次办报社,沈清远想着人越多越好,消息也能多一些,便拉着陆远知、傅昊泽以及钱宝宁加入,另外再加上宋远道和良大人,这样,无论是朝堂上的、军中的、商场上的人脉就都有了。

一开始众人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沈清远口中的报社是什么,不过出于对沈清远的信任就答应了,钱宝宁几人还觉得回到了书院的时候沈清远带着他们办了不少大事,所以他们还是有几分默契在的,而宋远道和良大人完全是出于对沈清远的能力的信任。

而且如今宋远道的加入相当于皇上的加入,谁不知道宋远道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有了他的支持自然事情就好办多了。

沈清远将报社解释清楚之后,这些人对此十分感兴趣。

“如此看来,这报纸对舆论的引导力应该非常强,”宋远道不愧是当朝丞相,当即便想到了报纸的影响力。

“如果用来宣传朝廷颁发的政策那应该挺好,”良大人也跟着附和道,两个为官多年的人自然能想到一块儿去。

钱宝宁却觉得这个报纸虽然卖价不高,但是买的人肯定不少,发到各地也能挣不少钱,用来给钱家的生意打广告也可以,何况沈清远可是他媳妇儿的亲弟弟,都是一家人 自然支持沈清远。

而傅昊泽和陆远知十分清楚这个报社办成之后肯定对他们有利无害,自然也不会反对,何况他们还有年少时的交情在,对沈清远也十分信任。

沈清远拉拢班底人马之后还招了不少文笔功底不错的举人或者秀才到报社工作,这些人分别负责不同板块的撰写。

沈清远他们负责收集消息,然后经由下人记录,转交给报社加工润笔,再交给沈清远他们定稿,最后印刷出版售卖。

报社出版的第一张报纸沈清远自然要好好挑选题材,几人仔细商讨了一番,便将出海、公示栏,以及近年来朝廷颁发的一些利民政策、今年朝廷任官的政策以及一些文人的新作品等作为第一张报纸的题材。

最后敲定完题材之后便开始满怀期待地等待成果。

“卖报!卖报!三文一份!客官想要知道京中近来发生了什么大事吗?只要花上三文钱你就能掌握朝廷近年来发布的各项政策哟!”

“卖报!卖报!三文一份,客官您要来一份吗?”

这一日,京中不少地方出现了这样一幕,十岁大小的孩童竟然个个都背着个小挎包拿着一张纸在大街上叫卖,京中的百姓十分好奇,他们十分好奇那些孩子手中的那张纸到底写的什么,左右三文钱不贵,便买下来看看,结果这一看便越发不可收拾。

“我要一份!”

“我也要一份!”

“哎!别挤我,我也要一份!”

“不好意思,这是今天最后一份报纸了,想要买的话明天再买,不过明天的写的与今天的不同,客人可要跟报社订报纸?订了报纸第二天我们便会送到客人府上,就不用担心买不到了,”这些孩子大多是从慈幼堂出来的,卖报纸的收入足够让他们以后出去能够养活自己,所以对这份差事十分上心,见许多人买不到便将沈清远告诉他们的话说了出来。

与此同时,朝中许多大臣也发现这种现象,有的还差人买了一份,看了之后便主动预订了每天的报纸,这报纸里面不仅有朝廷颁布的各项政令,还有军事、商业、农业方面的事情,就连文人作品也有,对他们来说十分新鲜,有不少脑子灵活的已经想到了这报纸的好处,直接定下一年的报纸。

就连皇帝下朝之后也开始看起了报纸,报纸里的题材经过那些报社成员的润笔,变得有趣、引人入胜起来,要不是还有奏折要批皇帝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报纸,没想到这报纸这么有趣,当初宋远道来和他说的时候他觉得对大景朝也有利便准了,如今看来确实不错。

就这样,短短一天,沈清远开的报社便收到了上千份订单,报社算是在京中打响了名声。

沈清远趁热打铁,开始向各地征收稿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趣事都收,还有对各项政策的见解分析也可以,并且稿费不低,这让许多读书人都开始心动,要是他们写的东西能够在报纸上发表,那可是扬名的好机会呀!说不定还能被皇上看到,这样一来投稿的人就更多了, 沈清远的报社倒是多了不少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