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插言道:“此话怎讲?”我扬起脸出神的望了一眼那画中的‘太祖’道:“这朝天宫在城西水西门内,前有三清殿,后有大通明殿,如今是金陵的一座风水宝地。此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的冶城,五代时吴王杨溥在此建紫极宫。宋元时先后易名祥符宫、天庆观、玄妙观、永寿宫等。明洪武十七年,太祖命军事刘伯温查看了此处风水之后,重建此宫,并易今名。建成后,便让百官“朝贺习仪于此。我想太祖之所以将真身葬在此处,为了是建文帝!”唐逸道:“为了建文帝?怎会?”我笑了笑道:“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据宫中传闻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文皇帝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文皇帝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文皇帝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唐逸道:“难不成太祖当年已知文皇帝要发动靖难之役?这个也……?”我道:“虽说不可能,在也不能说没有可能,当年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文皇帝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文皇帝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文皇帝还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更有人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唐逸点了点头道:”这个传说我也曾听闻,不过要说太祖当年将真身葬在三清殿为了自己的孙子建文帝,这个老夫不敢苟同!”我笑了笑道:“堡主不必多虑,这个也只是在下的猜测而已,至于是否如此,在下也不敢淡然肯定!”唐逸点了点头道:“照唐少侠如此说来,这画像之人并非太祖了!”我点了点头道:“看来是不是了!”

在秦代之前,帝王的陵墓一直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帝王死后歌颂的文字歌功颂德的碑文壁画,供后人祭拜瞻仰,我们都没见过秦宫里秦始皇的歌颂的碑文是个什么样子,不过这孝陵之中的歌颂碑文应该与秦时的阿房宫里的碑文相似,虽然规模肯定及不上三月烧不尽的阿房宫里的碑文,但在形势上或许会凌驾其上。想那秦始皇也是古时帝王中,功劳最大的一人,可始皇帝恐怕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后代皇帝要撰写的碑文,可比他的秦陵要显赫得多了。

只见碑文上写道: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碑文上所写的并没有大肆渲染太祖晚年屠戮功臣的事迹,即使在一些被杀的功臣传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结以赐死)。对于太祖的严刑峻法,史官也以“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来解释,可以说写这篇碑文的人花尽了心思!”

陆霜见我对碑文发呆,轻轻的碰了碰我道:“唐大哥,这被窝呢有何奇怪之处吗?为何你看那么久?”我笑了笑道:“没什么!”说完便动身转向后殿,我走在最后,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那大殿正中的石碑和碑文,心中仍是疑惑不定,总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头,有股说不出来的怪异。偏偏在此时,我忽然隐隐约约的听到了一声声奇怪的笑声,那声音越来越大,慢慢的从大殿的深处传了过来,传到最后,那笑声之中夹杂的着一声声的脚步声,那声音如同地下的死亡军队从地下冲了出来一半,我脸上立刻变色,朝大殿深处望去,只见一排排的骷颅正拿着武器朝冲我们冲了过来。陆霜‘啊’了一声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