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大人,这只不过是蒙古的内横而已,况且那把汗那吉已经像我大明投降,为何……?”尹俊望着于世龙道,“对了,大人你还未告诉我们,这次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不会是跟俺答的孙子把汗那吉有关吧?”
“不错,这次把汗那吉投降,朝中对于是否接受把汗那吉的投降,意见分歧相当之大,大多数官员认为,把汗那吉区区数人投降,留之无益,反而会引起俺答的报复性攻击。当然,也有人是力主受降的,他们阐述了大量的计划,企图说服圣上接受把汗那吉的投降。
好在圣上并不糊涂,当夜便召见了高拱张居正两位阁臣,经过一宿商议后,圣上和两个人内阁大臣一直觉得这个事情是有益的,但一些无所事事的言官却贸然不顾圣上和两位阁老的决定,极力反对,惹得龙颜大怒,圣上一怒之下,将带头的数位言官连降两级外调,以做惩戒。谁知这股反对的浪潮刚刚被镇压下去,边关就出事了!”
“出事了,出了什么事?”
“事情的发展都在圣上和两位阁老的预料之中。自把汗那吉投降后,他的祖母一克哈屯很想念这个孙子,每天找俺答哭诉,俺答无奈,自己又觉得实在有负把汉那吉,于是带领十万大军准备到大同抢人,虽然他明知道可能不是大同守军的对手,但是不管怎么说也要硬着头皮上了。”于世龙叹了声道。
“而恰好这时,边关内部出现了众多的白莲教徒刺杀,而刺杀的目标就是把汗那吉,好在有王崇古及时发现,才救了把汗那吉。”
“那些人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刺杀把汗那吉呢?”我低着声音问道。
“是啊,那些究竟是什么人啊?”尹俊附和着问道。
“那些是赵全的训练的杀手!”于世龙声音冷冷的道。
“赵全,他是什么人啊?为什么要刺杀把汗那吉呢?而且他杀了把汗那吉,有什么好处呢?难道他不怕俺答吗?”
“哎,你们有所不知,这赵全本是我中原人士,但他却做了蒙古人的走狗,戊戌事件后,他屡次闪动蒙古出兵攻打我大明边境,实乃造成我大明战火连连的罪魁祸首。所以凡是我大明子民无比对此人恨之入骨。这次把汗那吉主动投降我大明,圣上真是想用他来交换赵全。在把汗那吉投降的第二天,王崇古立即派人去和俺答谈判,希望俺答认清形势,双方可以商量议和,只要俺答可以交出汉奸赵全,圣上可以把把汗那吉奉还,双方可以和平相处。俺答知道自己凭借武力根本没有能力攻下我军防线,所以对议和的条件喜出望外。答应和平会谈。但刺客的出现,圣上怕把汗那吉在边关不安全,以致量成战祸,经王崇古,王将军的提议,让杭州府尹捕快护送把汗那吉至京师!”于世龙道。
王崇古(1515年—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别号清川。山西蒲州(今永济西)人。
王瑶三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喜论兵事,悉诸边隘塞。历任刑部主事、陜西按察、河南布政使。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为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寇於夏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隆庆初年,受任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隆庆四年(1570年),改总督山西、宜大军务,力主与俺答议和互市,自是边境休宁。
嘉庆明朝时,边患十分严重。从河套起,东到宣府(今宣化)、大同(今大同)边界,都是吉囊的弟弟俺答驻扎。再东的蓟州以北一带,也为俺答占据。俺答积极活动,招纳了明人赵全,仿效汉人建立城廓宫殿,还常常深入忻(今忻州)、代(今代县),骑兵甚至深入到平阳(临汾)、灵石及潞安(长治)以北。从嘉靖二十年(1541年)起三十多年的时间,边患不断。守边大臣因为不能平患而遭受处罚的甚多。
有的边将去向敌人行贿、求和,反中敌人诡计,为敌所用;有的汉人从外族部落中自动归来,反被边将杀死,冒功请赏;“敌情不可得,而军中动静敌辄知”。王崇古却不然,他治边有方,也有威望。朝廷派他总督宣(宣化)、大(大同)、山西军务,他一到任,就颁布禁令:禁止守边士卒随便出入边塞,同时,
派出有经验的侦察人员深入敌方了解情况。还发布告示,号召陷入敌地的军民归来。不久,就有许多军民不断回到内地。由于朝廷首辅张居正的正确决策和支持,加之王崇古办事有策略,终于通过各种办法使俺答之孙把汉那吉也归降了明朝,进而使俺答受封为王,答应以后不再入犯大同。后来,连吉能也听从明王朝之命。至此,北部地区的边患终于消除了。
王崇古自任职以后,“身历七镇,功著边陲”。他建功立业之时,正值张居正当朝。虽然有人暗中向世宗进谗言,说他的坏话,但有正直的大臣为他辩护,使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发挥,王崇古能做到这些,张居正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