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年的时候去过黄帝陵的,记得是沿着一条斜斜的山路,走上一小会儿,就见到路边一通岁月剥蚀的石碑卧在那儿。仔细看那碑上字符,竟是“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心里便不由得肃穆起来,满山的翠柏似乎也发出了呼呼的告诫,任那多大的官吏到了这儿也是要下轿步行的,这当然都是因了桥山上葬着皇皇华夏人文始祖。
我这才注意到面前的山峦竟然长满了合抱粗的柏树。似乎过了铜川,车子就在山涧里颠簸,就感觉两侧均是低矮的灌木和蒿草,很少见到这般雄奇的柏林,密密丛丛,翠绿铺野。可见很久以来世人对黄帝陵的崇拜,早早就把黄土高原上这片植被悉心护佑下来,使得这片山峦始终呈现着郁郁葱葱的状态,默默地守护着身下的神圣。
终于穿过厚厚的柏林,走进轩辕庙山门,一棵粗壮的柏树蓦地扑进眼帘,好多人都在那里摆姿照相,有人惊呼这便是华夏第一柏了。我注意到那株从地面伸向天空的树干,粗粗的,壮壮的,布满了鱼鳞样的长条皱褶,七人扑上去想合抱,却添了一人才握手合围。那树冠伸出的枝叶与旁边的枝叶在竭力相接,一条条粗粗细细的枝杈像一条条虬龙盘旋着,恰如一条巨龙携着众多小龙欲拔地而起,几乎把所有人都震撼了。
黄帝陵全景
相传这是黄帝亲为的“手植柏”,是黄帝在桥山种下的第一棵柏树。旁边还有一棵“挂甲柏”,传为帝王挂甲之处,树干上布满了密密的针眼,数千年而不愈,透露着帝王力量的神奇。想想居然能有四千多年的树木存于世上,不免让人啧啧惊诧。
手植柏后面是一片碑林,皇宗豪杰达官墨客都在此留有墨迹,当然都是称颂黄帝为中华民族带来的恩惠,绵延数千年,呈现出大一统的国度。记得有通毛泽东当年在延安亲笔书写的祭文碑,洋洋洒洒,千字骈文,凸显了一代伟人对黄帝的尊崇。我当时最惊讶那里还有蒋介石写的碑碣,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人民公敌”的墨迹,想不到在黄帝陵前两位势不两立的人物能够同处一地,面向黄帝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可见黄帝作为华夏共主的包容性,让多少兵戎相见的伟人与枭雄在这里握手以礼。
这桥山的著名是有历史的,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申明“黄帝崩,葬桥山”。从此历朝的皇帝都把祭祀黄帝作为国家大事延续下来。出那轩辕庙不久,就会见到山背上冒出一座突兀的山峁,竟是汉武帝当年祭拜的遗迹。当时汉武帝北巡朔方之后率十八万兵马赶到这里,仰望桥山,心潮澎湃,下令在黄帝陵对面建起一座高达五十米的“祈仙台”,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陵活动。当时桥山周边山峦站满了汉家军,宫乐响起,俯首肃立,汉武帝独步上台,献上牺牲,献上祭文,祈求文治武功扩张疆域。可想当时方圆百里的百姓都会拥到山脚下争睹一代帝王的气魄,更把黄帝的伟大昭告于天下,从此哪一届王朝没有祭拜黄帝陵的记录?
前边横着一道“诚心亭”,实际上就是殿前照壁,祭祀的人到了此处要平心静气,去除杂念,专心致志地向先祖黄帝献上祝福,以佑护家业国运兴旺发达。后边的轩辕殿只有百十平方米,门楣上的“人文初祖”,刚骨凛然,透着一股华贵之气。里面条案上有一尊牌位,上书“华夏圣祖黄帝之位”,四壁则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木质浮雕,烘托着悠久浩然的气息。此殿虽然狭小,但从屋檐下的斗拱和斑驳的漆皮可以断定是清代的遗存,过去几百年来人们就是在这儿祭祀黄帝的。
沿着祭祀大道往上走,心境愈发静穆,当来到祭祀广场看到黄帝的封土,就有跪下的冲动了,“神圣”两字也在头上萦绕起来。那隆起的冢丘有四五米高,方圆三四十步,上面长有稀疏的青草。记得有一年,我曾见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这里焚香一炷,然后鞠躬致敬,绕陵一周,场面肃穆,以后再到黄帝陵祭祀总会叠印出那一幕来。
那开辟民族基业的黄帝,传说诞生于距今五千五百多年前的三月三,所以这一天亦被称为“生轩辕”。当然,那黄帝能被后代敬仰实在是功绩使然。司马迁称其“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理性地说,黄帝以前的中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时代,支系纷披,图腾杂多。经过艰难治理,众多部落终于汇聚于黄帝麾下,形成了黄帝、炎帝、蚩尤鼎足之势。后来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在涿鹿决战取得胜利,统一了零乱的部落支脉。作为被后代尊为五帝之首的黄帝,进而发明了服冕垂衣、伐木筑室、蒸谷为饭、服牛乘马、礼乐奏曲,使得华夏一族走出了蒙昧,成了名副其实的九州共主,这便悄然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雏形。那黄帝之后主宰中原的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后来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主政者都直言自己是黄帝的后裔,从此中国历代史书都把黄帝尊为开篇第一人了。
想不到,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各地忽然把祭拜五帝看成了一种资源,争先恐后地表演起来,祭出的旗号名目繁多,于是黄帝陵忽然有了被边缘化的挑战,好像历史真就这样演绎过。
黄帝手植柏
我孤陋寡闻,却知晓那大约从周朝兴起的“明堂”,供奉的以黄帝为首的“五帝”就应是祠庙的滥觞,帝王将相们年年都要去那里祭祀帝国先祖的,那作用就是教化皇亲和百姓。而所以要在都城的明堂里祭祀,完全是方便使然。试想,那周秦汉唐的都城距桥山有上百里路,宋元明清的宫池就更远了,如果帝王年年要亲往陵上祭拜,浩浩****,鞍马劳顿,带来的烦恼不言而喻。而且古时皇帝出行,朝中常会有动**风险,必须精心谋划。所以,平常年月朝廷就委托地方官吏去陵前祭祀,皇亲国戚转而到明堂拜谒,后来这明堂便演变成宗庙和学校了。也就是说轩辕黄帝至高无上,古人帝陵亦祭宗庙也祭的,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场论争呢?
若我们走进旁边的碑林里徜徉,就很容易发现,形制各异的石刻记载了昔日岁月的祭典印迹。有唐代宗把祭祀黄帝陵列为国典的昭告,有宋太祖三年一祭的碑记,有元泰定帝保护黄帝陵的圣旨,有明太祖遣官拜祀黄帝陵的祭文,有清康熙亲撰的满汉碑碣,那近代以来的领袖来陵上祭拜的记录就更是不胜枚举了。由此可知祭祀黄帝陵早已成为中国历代的规矩了。
君不见,如今在黄帝陵下,已建造起一座气势磅礴的祭祀大殿,四面敞开,一圈廊柱,歇山屋顶,既存秦汉遗风,又有希腊恢宏。大殿里空旷静穆,中间端正敬立着一尊黄帝石刻,那是根据汉代的画像石摹刻而成的。如今好多地方莫名其妙地让黄帝穿上华贵的服饰,发型也束成了想当然的模样,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的。而采用这幅画像,凸显了人文始祖的悠久神圣,且比任何敷衍滥作庄严厚重呢。
如今在这座庄严的大殿前,每年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祭典活动,献歌献舞,敬奉花篮,诵读祭文,鞠躬绕陵,且已成为一个传统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到陵前来表达崇敬。常有海外华人一到桥山脚下,便双膝跪地,捧起一掬黄土珍藏怀中,誓把黄帝的基因顽强地传下去。我想,这个庄严的祭祀已经成为华夏儿女认祖归宗的程式,也是伟大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秘密”了。
当我的视线从大殿里缓缓移出,落到满山遍野的翠柏上,心里涌动的便不仅仅是豪情了。松涛如浪,山呼海啸,华夏儿女在细心呵护共同的历史记忆,注视着中华之龙正在腾空而起。
发表于 2016年第 1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