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定军山总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霭,悄悄地向外流露着古战场的魅力。
这座山其实并不巍峨,却是蜿蜒的大巴山脉伸进汉中的最高峰。我见那山下有片宽阔的洼地,绿荫蔽天,草长蝶飞,传说诸葛亮当年就是在这儿演练八阵图的。那兵阵可依据战场形势变换出不同的阵列,把那企图闯阵者围得晕头转向,最后只好束手就擒。只遗憾史书上始终找不到诸葛亮用八阵图取胜的战例,倒是那子虚乌有的“空城计”被渲染得神乎其神,闭上眼睛就会想到那头戴纶巾、手抚横琴的军师,在那势如破竹的曹魏大军面前,摆出一副松弛潇洒的样子,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以致被后人煞有介事地收进“三十六计”中,想想也是值得人们品咂呢。
山下现已然成了古风小镇,一条洋溢着诸葛智慧的街道招揽着八方宾客,一间间酒肆茶馆也像模像样地伸出五彩小旗,演绎着经久不衰的酒香。那年诸葛亮被“三顾茅庐”请出山林的时候,正值青春焕发的年月。由于他对时局的分析入木三分,点到了刘备的命门,便被委以重任封为军师了。诸葛亮初出茅庐,果然不负众望,料事如神,火攻敌营,把强大的曹军烧得丢盔卸甲,使得孱弱的刘备集团在强敌如林的环境里脱颖而出,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武侯墓山门
今天看来军师当年所以能够节节胜利,能够不断朝着自己当年进献的愿景挺进,首先要归功于军师用兵如神,否则怎能压住蜀军的阵脚,又怎能营造出汉中这片天府之地?
上山的道路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山门,路边竹林密密麻麻,夜半时分还能听到拔节的声响,顺着坡道会来到一处金戈铁马呼啸而来的坳地。这地方适合兵马集聚,上可夺山,下可拔寨。当地人曾在雨后捡到过铜剑和弩的扳机,这些沙场兵器不知有无战功,如今已懒懒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了。想那诸葛亮也是执拗,本来握有数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凭借秦岭天险抵住曹军进犯的,但一篇《出师表》**了实现先帝托付的壮志。为此,军师在汉中厉兵秣马,还发明了神奇的“木牛流马”,使得粮草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北伐的前线,再没因此发生过什么难堪。稍感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找到这套装置的模样,试想那年月的粮草是要人拉马驮的辎重,当然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了,军师用“木牛流马”运输,神出鬼没,出奇制胜,屡建奇功。尽管以后的蹉跎岁月常常有人试图模仿,却直到今天也没有成功的蛛丝马迹。后来有人考证那“木牛流马”完全是虚张声势,其实就是乡间小道上常见的独轮车而已。呵呵,想想诸葛亮的这个创意也够精明的,不但唬住了曹魏兵马,还影响了国人一千八百多年的思维。
终于走到定军山顶上,远远便看到一尊诸葛亮的黑石雕像,羽扇纶巾,帽冠飘逸,端端坐在战车里,尽管雕工并不卓越,但仍然会感受到一代名相的儒雅与睿智。那部“三国”把诸葛亮演义得神奇无比,逢凶化吉已是必然,那年军师入城被曹军围困,险些要成为俘虏了,却让他发明的孔明灯给化解了。这灯便成了吉祥的象征,至今人们还喜欢把心愿放进灯里,点燃五颜六色的花烛飘向夜空,也把人们心底的愿望高高放飞。当然,人们崇拜诸葛亮,是崇拜他的神机妙算,那三十六计里涉及军师的妙招,大概就不止一种,想想中国历史名人辈出,能有一个智慧传为经典就属不易了。
越过山顶就是下坡的路了,曲曲折折地伸向了山林稠密处,也把心底的期望带到极致。想来奇怪,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因谋臣马谡提出征伐南蛮应“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迎合了自己的思维,便把北伐重任交给纸上谈兵的马谡了。其实诸葛亮的战略是清晰的,图谋中原,必须先消除南部隐患,那里尽是割据一方的山大王,所以“七擒七纵孟获”也是为此释放的善意。但是北伐与南征对手不同,军师把重任交给马谡实在是掉以轻心了,马谡只驻守街亭一夜,就几乎全军覆没,把诸葛亮谋划了半生的心血消耗殆尽了。不过,今日再看那书上描述的对阵图,似乎马谡即使坚定执行军师的战术,严格驻守街亭中央,恐怕也难以抵挡数十万曹军轮番冲杀的。
似乎马谡用他的头颅为军师形象的塑造做了贡献。
也许是心里隐匿着遗憾,我不时地朝山下眺望,沃野葱茏,农舍烟升,一条北去的大道若隐若现,浩浩****地游向了薄雾深处,似乎就在隐喻当年最后的出征。那诸葛亮后来缓过劲儿来,竟亲率大军又一次扑向关中,摆出了与曹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却万万没想到出征不久,蜀军统帅就在五丈原轰然累倒了。且不管后人怎样欣赏这位举重若轻的智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是后人对诸葛亮的结局最精准的概括了。且看那八阵图,那连发弩机,那木牛流马,样样都是当年克敌制胜的神器,却未能拯救屡战屡败的命运。而且,两军对垒,短兵相接,连军师身体的状况竟然也被对手猜了出来,如果诸葛亮九泉有知也要感叹棋逢对手呢。当年被诸葛亮气死的周瑜,闭目前曾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而临终时的诸葛亮也会发出相同的感慨。不过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自知不久于人世,提笔写下多篇遗书,留下了所谓的锦囊妙计,尤其是给儿子的遗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人回味无穷。已经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座右铭了。
顺着当地人的手指眺望武侯祠的瓦檐,却只见千年树冠,难见古柏下的丘冢。但我知道那处祠堂古风绵厚,可谓:老树绕屋檐,翠竹拥道边;智慧生古茔,香禅定军山。毫无疑问,汉中人是应该感谢诸葛亮的最后抉择的,死后就葬在定军山上,墓穴简陋到只能容下一具棺木。确实,军师的最后抉择颇具深意,当初诸葛亮进驻汉中后,采取了兵民同耕的政策,让战马蹄下呻吟的农户开始热心农垦,也给蜀军提供了不竭的粮草支援。而且军师最得民心的是,当地年年要抛女祭祀河神,百姓们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最后诸葛亮下令改用面粉制成馍头,投进汉江孝敬河神,从此百姓们撇掉了这个悬在头顶的忧愁,飘**在江面上的歌声便多了些许轻盈。
诸葛亮雕像
所以,汉中人至今还喜好七月七往汉江里投馍头,实在是一个令人回味的趣事了。如今北方人喜好过年做花馍祭祀先祖大概也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我眺望远远近近飘浮起来的袅袅炊烟,正汇聚成团向上涌去,把浓郁的饭香播撒到田园里。让人不由得想到,那诸葛亮本是山东临沂人,蜀国的皇城又在成都,作为一名才华卓绝的智者,当然知道自己的坟茔安放哪里最为妥帖了。但军师没有选择魂归故里,也没有攀附先帝,而是选择定军山为自己的百年居所,这实在是诸葛亮坚信自己在汉中做足了功课,一定会得到汉中百姓的厚爱,而且这份爱意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地浓重。从此,那诸葛亮的魂灵就驻扎到山上了,定军山也就戴上了智慧的桂冠,神奇便笼罩了大山的角角落落。
果然,这定军山因诸葛亮而愈发地添了灵性,老百姓对军师的热爱也日甚一日,这山这祠便被精心地保护下来,如今山林这般茂密,花草这般绚烂,就是恰当的实证,尤其那四方村民都喜欢携家带口拥到这里,凭吊智者,享受智慧,孩子考学会跑到山上祈求灵感,姑娘恋爱遇到烦恼会来山上寻求良策,甚至人们工作遇到困惑也会仰望塑像渴望点化。
这幽静的山峦俨然成为一方迷人的宝地了。
发表于 2016年第 3期《中国作家·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