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生活着很多痴迷汉朝的人,他们时常穿着汉服招摇过市,时常又集聚在一起吟诵汉赋。还有些人对汉朝的嗜好深入骨髓里了,常常会跑进那片花团锦簇的汉长安城里,喊几声秦腔,唱几句民谣,洒一串泪水,直闹得人心里酸酸的,才三步一回头,慢慢离开这片魂牵梦萦的地方。

他们,就是曾经生活在遗址区里的百姓们。

这些已经搬离的老百姓别看没有什么文凭,但汉朝的故事知道得比教授还多。那天,他们带我去看整理出来的遗址,一进入那片弥漫着历史气息的土地,忽然见到一大片婀娜多姿的虞美人,那花儿亭亭玉立头鬓相磨,宛如一张张娇美的笑脸,用妩媚把喜好觅古的人簇拥起来,真似坠入了甜腻的温柔之乡。

未央宫遗址前殿全景

顺着花径指引,我们看到平坦坦的花地凸起一处高台,倔强地弓起头来雄视四方。一条木质的廊道将人们带到土台顶部,上面已铺好一层厚实的木板,原来这就是汉长安城遗址未央宫前殿。但那巍峨挺阔的殿堂早已不见踪影了,只剩下人们精心清理出来的一方方土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当然也还可以从许多汉赋中一窥昔日的壮丽巍峨。我想,脚下这块厚厚的土基,是一定见证过宏大世面的:那年汉武帝为大将军卫青饯行,旌旗蔽野,号角震天,二十万雄狮誓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为年轻的勇士霍去病壮行,刀光剑影,英姿飒爽,只四百铁骑就敢直插敌营,把大汉威名远播漠北;也是在这座大殿里,汉武帝为平定西南大小藩国,决策在长安城西南引沣河之水,围堰一个三万亩的水面,谓之昆明池,专事训练汉家水军,从此把大汉的管辖范围扩展到西南海疆。

但遗址人告诉我当年汉武帝征西有成,还是要归功于一个持汉节出使西域的汉中人。在这未央宫门前,汉武帝曾为张骞出使西域举行过壮行仪式,但这个仪式远没有征伐大漠隆重,出行的队伍也只有一百多随从,二百多匹战马。汉武帝期望能够联络遥远的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经久的骚扰。但这个简单的仪式还是被史家记下来了,十三年后当张骞再返长安,只剩下一名随从,汉节也稀疏得鬃毛难觅,但他带回了西域的风物别情。

遗址人自信地告诉我,那时班师回朝的各路英雄,是一定会受赏于前殿廊下的,也一定会在庆功宴上喝得酒酣耳热,即使宫女侍卫碎步匆匆,也搬之不及珍藏的美酒。盛大的伎乐也一定从殿里排到殿外,歌舞升平,**十里。那年月好大喜功,值得畅饮的壮举实在是太多了,只是不知道这厚厚的土台是否还散发着当年渗入地下的酒香,不知道宽宽的廊道能否听到当年羯鼓的回响。饶有趣味的是,张骞后来随军出征接应不力,官爵被剥,但汉武帝惦念西域的地理风物,依旧会唤来张骞商讨对策,显出了一代天骄的胸怀与胆略。后来,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执意把友谊的种子播撒到草原戈壁,从此沿着这条曲曲折折的道路,胡菜胡瓜胡糖拥入长安,繁荣了长安城里的商品贸易。后来的史家便把张骞出使西域誉为“凿空”,西方人千年之后才从这次壮举中发现了丝绸之路的奥秘。

我们从那前殿土台下来,南走好一阵儿,一条高高的土塄横在面前,若不是遗址人介绍,绝想不到这会是汉长安城的南城墙。跃上高高的废墟,抬眼四望,尽是现代的水泥建筑,高高低低地拥堵住人们的视线。然而遗址人又指着远处说,那南城墙外还有处“社稷”遗址的,后来这个词演绎成国家的代称了。其实在汉代,就是祭土神和谷神的殿堂,隋唐以后其功能又被天坛和地坛取代了。再远处还有“辟雍”和“明堂”遗址,那是祭祖先和祭五帝的地方,如今已被压在沉重的水泥板下了。想那张骞出征之前,是一定要赶到这几处地方祭拜的,祭天地祭祖宗求平安,从此便把国家社稷和宗族教谕深藏心里,不论旷野遇险,还是路途苍茫,长安明月便挂在心境中央不离不弃了。

然而,那位遗址人告诉我一个刚刚过去的秘密,绝对的令人匪夷所思:那张骞的壮举两千多年后,几被人淡化得视为平庸了,有人居然在丝绸之路的申遗报告中,将起点长安变成了“起始段”,这三个极具创意的方块字不动声色地模糊了汉长安城的作用,也让**的未央宫一脸无奈。似乎丝绸之路从哪儿起步竟成了一堆乱麻,从哪儿抽出丝来都顺理成章。其实,历史就是由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来递进的,黄金商道无疑是张骞从长安起步的,但是这个尴尬的呼唤并没有多少人注意。终于从北京传来一个宏大的声音。于是在迪拜召开的世界申遗大会上,专家们一致要求把丝绸之路的起点改为“长安”,使得这个由国人自己酿造的混浊最终在丝绸之路的另一端澄清了!

但这片土地曾经的主人至今仍耿耿于怀,他指北边那片花海竟是当年后宫的所在地。我想,那成千上万的嫔妃们怜爱的笑脸是不是会顺着花径爬上来,也在为还原历史而欢欣呢?这当然是一个幼稚的猜想,但我从遗址人滔滔不绝的叙述中感觉对汉长安城最为关注的不仅仅是考古人,还有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百姓们。其实汉长安城早在东汉就成了百姓们的居住地了,已经形成了七个偌大的村落。遗憾的是为了凸显汉长安城的壮阔,一排排错落的民居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然无存了。遗址人向我形象地介绍着那个刻骨铭心的无奈,房屋倒了,坟地平了,田园消失了,很多人对这个过程有着痛楚的记忆。他们如今居住在远远近近的安置房里,却常常会在进城途中,神差鬼使地绕道这里,踩着破碎的童年记忆,漫无目的地呼吸一点曾经熟悉的气息,走着走着眼泪便情不自禁地落下来,落到苦涩的嘴里。是啊,祖先在这里,根脉在这里,一千多年的村落在这里!我忍不住替他们抱怨,汉长安城的确不是孤立的宫苑,是城与郭的联合体,我们可不能只关注皇家的宫殿、别院和风物,那气韵生动的民居同样存储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如果当初把这七个村落的祠堂、照壁、木桥和村规小心存下来,不是可以更完整地记述汉长安城的沧桑脉络吗?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

然而,那遗址人把我领到一棵茂盛的榆树前说,这是他们村子唯一的纪念了。现在消失了的七个村落尚存七棵老树,村人们常常会不约而同集聚到平坦的“村落”里,围拢在古朴的树冠下,抚摸着树上的枝杈和皴裂,向孩子们讲述已经“粉碎”的家事和村史。而且,在清明那天很多人会来到老树下,用粉笔绕着老树画个圈,然后点燃一沓沓麻纸,再点燃三支香烟敬到树下,以寄托并不遥远的思念。是的,那皇家的明堂和辟雍不见了,而老百姓心中的明堂和辟雍还在,就是这七棵枝繁叶茂的老树啊。他们在这里祭天祭祖,也祭奠永远逝去的村落……

发表于 2016年第 6期《人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