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序卦》:“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亲辅也。人之类,必相亲辅,然后能安。故既有众,则必有所比,比所以次《师》也。为卦,上坎下坤。以二体言之,水在地上,物之相切比无间,莫如水之在地上,故为比也。又众爻皆阴,独五以阳刚居君位,众所亲附,而上亦亲下,故为比也。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

比,吉道也。人相亲比,自为吉道。故《杂卦》云:“比乐师忧。”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咎,故必推原占决,其可比者而比之。筮谓占决卜度,非谓以蓍龟也。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永谓可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上,必求此三者,则无咎也。

不宁方来,后,夫凶。

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宁,方且来求亲比,得所比则能保其安。当其不宁之时,固宜汲汲以求比。若独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后,则虽夫亦凶矣。夫犹凶,况柔弱者乎?夫,刚立之称。《传》曰:“子南,夫也。”又曰:“是谓我非夫。”凡生天地之间者,未有不相亲比而能自存者也。虽刚强之至,未有能独立者也。比之道,由两志相求。两志不相求,则睽矣。君怀抚其下,下亲辅于上,亲戚、朋友、乡党皆然,故当上下合志以相从。苟无相求之意,则离而凶矣。大抵人情相求则合,相持则睽。相持,相待莫先也。人之相亲固有道,然而欲比之志,不可缓也。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

比吉也,比者吉之道也。物相亲比,乃吉道也。比辅也,释比之义,比者相亲辅也。下顺从也,解卦所以为比也。五以阳居尊位,群下顺从以亲辅之,所以为比也。

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推原筮决相比之道,得元永贞而后可以无咎。所谓元永贞,如五是也,以阳刚居中正,尽比道之善者也。以阳刚当尊位为君德,元也。居中得正,能永而贞也。卦辞本泛言比道,《彖》言元永贞者,九五以刚处中正是也。

不宁方来,上下应也。

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宁,方且来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戴君以求宁;君不能独立,故保民以为安。不宁而来比者,上下相应也。以圣人之公言之,固至诚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后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则危亡至矣。故上下之志,必相应也。在卦言之,上下群阴比于五,五比其众,乃上下应也。

后夫凶,其道穷也。

众必相比,而后能遂其生。天地之间,未有不相亲比而能遂者也。若相从之志不疾而后,则不能成比,虽夫亦凶矣。无所亲比,困屈以致凶,穷之道也。

《彖》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夫物相亲比而无间者,莫如水在地上,所以为比也。先王观比之象,以建万国,亲诸侯。建立万国,所以比民也。亲抚诸侯,所以比天下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

初六,比之始也。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中心不信而亲人,人谁与之?故比之始,必有孚诚,乃无咎也。孚,信之在中也。·

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诚信充实于内,若物之盈满于缶中也。缶,质素之器。言若缶之盈实其中,外不加文饰,则终能来有他吉也。他,非此也,外也。若诚实充于内,物无不信,岂用饰外以求比乎?诚信中实,虽他外皆当感而来从。孚信,比之本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言比之初六者,比之道在乎始也。始能有孚,则终致有他之吉。其始不诚,终焉得吉?上六之凶,由无首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二与五为正应,皆得中正,以中正之道相比者也。二处于自内谓由己也。择才而用,虽在乎上,而以身许国,必由于己以得君,道合而进,乃得正而吉也。以中正之道应上之乃自内也,不自失也。汲汲以求比者,非君子自重之道,乃自失也。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守己中正之道,以待上之求,乃不自失也。《易》之为戒严密。二虽中正,质柔体顺,故有贞吉自失之戒。戒之自守,以待上之求,无乃涉后凶乎?曰:士之修己,乃求上之道;降志辱身,非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天下之心非不切,必待礼至,然后出也。

六三,比之匪人。

三不中正,而所比皆不中正。四,阴柔而不中;二,存应而比初;皆不中正,匪人也。比于匪人,其失可知,悔吝不假言也,故可伤。二之中正,而谓之匪人,随时取义,各不同也。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人之相比,求安吉也,乃比于匪人,必将反得悔吝,其亦可伤矣。深戒失所比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

四与初不相应,而五比之,外比于五,乃得贞正而吉也。君臣相比,正也。相比相与,宜也。五,刚阳中正,贤也;居尊位在上也。亲贤从上,比之正也,故为贞吉。以六居四,亦为得正之义。又阴柔不中之人,能比于刚明中正之贤,乃得正而吉也。又比贤从上,必以正道则吉也。数说相须,其义始备。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外比谓从五也。五,刚明中正之贤,又居君位,四比之,是比贤且从上,所以吉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五居君位,处中得正,尽比道之善者也。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比道而已。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泽,是人君亲比天下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亲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违道干誉,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狭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故圣人以九五尽比道之正,取三驱为喻,曰:“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先王以四时之畋,不可废也,故推其仁心,为三驱之礼,乃《礼》所谓天子不合围也。成汤祝网,是其义也。天子之畋,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之可去,不忍尽物,好生之仁也。只取其不用命者,不出而反入者也。禽兽前去者皆免矣,故曰失前禽也。王者显明其比道,天下自然来比。来者抚之,固不煦煦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驱,禽之去者从而不追,来者则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皞皞,而莫知为之者也。邑人不诫吉,言其至公不私,无远通亲疎之别也。邑者居邑,《易》中所言“邑”皆同。王者所都,诸侯国中也。诫,期约也。待物之一,不期诫于居邑,如是则吉也。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于显比见之矣。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三驱失前禽之义也。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

显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处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为善,故云正中。凡言正中者,其处正得中也,《比》与《随》是也,言中正者,得中与正也,《讼》与《需》是也。

舍逆取顺,失前禽也。

礼取不用命者,乃是舍顺取逆也,顺命而去者皆免矣。比以向背而言,谓去者为逆,来者为顺也。故所失者前去之禽也,言来者抚之,去者不追也。

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不期诫于亲近,上之使下,中平不偏,远近如一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六居上,比之终也。首谓始也。凡比之道,其始善则其终善矣。有其始而无其终者,或有矣;未有无其始而有终者也。故比之无首,至终则凶也。此据比终而言。然上六阴柔不中,处险之极,固非克终者也。始比不以道,隙于终者,天下多矣。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比既无首,何所终乎?和比有首,犹或终违。始不以道,终复何保?故曰无所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