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说:“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统治时期可说是盛极而衰,是西周王朝的转折点。从昭王开始,西周进入统治中期,王朝的盛世一去不返。

对于昭王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得很少,后人只能通过查阅多方面材料,进行整合,然后作一个粗略的分析。《史记·周本纪》记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根据这一条没有交代原因,只说出结果的含糊记录,后人对昭王的死作出了很多推测。有人说昭王南巡不返是因为当地人憎恶他,给了他一只用胶黏合的船渡江。结果渡江的时候掉进江中淹死了。他死后,周室觉得这件事情很丢人,也就没有向诸侯报丧。这一说法漏洞太多,显然不可靠。

昭王在位十九年。他在位的时候,对于北方主要采取守势,进攻的重心转向了南方。尽管昭王之世,北疆也很不宁静,戎狄经常入侵,但西周各方诸侯凝聚在周天子的周围,能够团结一致,所以当时北边的戎患,周天子多依仗北路诸侯抵挡,周人的真正战略目标是物质资源丰富的长江以南的荆楚地区。根据《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周昭王十六年,西周东南部方国侵扰边境,昭王接到战报,便率六师远征讨伐,很快就取得了胜利,随即继续向东南挺进。西周大军捷报的传播速度远比西周六师南下的速度快,西南各地方国很快就听闻了消息。东夷与南夷共二十六个方国自知无法抵挡周人,于是全部主动投降,率部众出迎周军,朝见昭王,由此西周在军事上与政治上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就在此时,长江以南的荆楚蛮族似乎依赖汉水天险,仍然与西周大军进行着对峙。在这一背景下,一场大战似乎不可避免。周楚双方战斗的具体情况,缺少资料可查,不是十分清楚,不过,战斗的结果确实是以西周的失败而告终的。昭王十九年,西周大军准备渡过汉水伐楚。遗憾的是周人并未能渡过汉水,发生了什么?史书上的记录是模糊的:“涉汉遇大兕;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王陟。”可见这次南伐,周人损失惨重,是遭到偷袭,还是遇到台风或地震一类的天灾,虽不是很清楚,却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只昭王一人遇害,而是周人的主力军——六师也受到了致命打击。

周人盛极而覆,自昭王开始。周人有意掩饰事实的真相,使历史变得模糊不清。而失败毕竟是失败,六师的惨重损失无疑对周人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削弱了西周的军事力量,打乱了西周的军事布局,这应该是西周突然衰落的原因之一吧。昭王死后,以礼为尊的周人竟然一反常态,没有向诸侯报丧,这是否是周人为稳住大局,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