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齐国相继衰落后,最后能阻挡秦人战车的,就只剩下赵国了。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在位四年就死去了,由秦昭襄王在公元前306年继承了王位。
有人可能会问,秦武王为什么在位时间这么短呢?是他体弱多病,还是被人杀害,抑或是战死疆场?都不是。秦武王不但不体弱多病,而且还十分有活力。也就是因为他太有活力了,所以英年早逝了。事情是这样的,秦武王即位不久,张仪就死去了。张仪死前一直都在劝说秦武王攻击韩国,胁迫周室,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拜甘茂为大将军,按照张仪生前的计划,攻下了韩国的宜阳,兵临成周。秦武王到了成周,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九鼎。九鼎是大禹治水时铸造的,分镇天下九州,从夏入商,又由商传至周朝,早已成为了天下共主的象征。每座鼎代表一州,九座大鼎上分别铸有九州的名称。秦武王看着一座一座大鼎,突然指着一座说:“这鼎上是‘雍州’两字,雍州不就是说我大秦吗?我要把他搬回咸阳去。”说着他就把上千斤的大鼎扛了起来,那蛮力可真够惊人!就在这时,秦武王一口气没上来,大鼎落下,将他的腿砸断了。当天夜里,他就死去了。秦武王无子,王位就由他的弟弟继承了,这就是秦昭襄王。
就在秦国为秦武王操办丧事的这一年,赵武灵王开始了他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是一个目光远大、有胆有识的君主。同样是在公元前307年的一天,赵武灵王把大臣楼缓叫到了身边。
赵武灵王指着面前的一幅地图说:“楼缓啊,你看看,咱们北边有燕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秦、韩等国,中间还有中山。四面八方全是敌人,自己要是再不发愤图强,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啊!”
“是啊!大王说得很对。可是要图强就一定要革新,可谈到革新,我们又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楼缓很为难地看着赵武灵王。这时一名侍臣端着一碗肉汤,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可能是他的袍子有点儿长,有一步稍微迈得大了点儿,正好踩在袍子的边儿上,随即身子前倾,“哎呀”一声倒在了地上——肉汤也洒了一地。赵武灵王看见,眉头先是一皱,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这一笑可把楼缓弄蒙了,“大王,您这是——”
“楼缓啊,你看看,你看看!咱们现在穿的袍子这么长,袖子也是这么长。”说着赵武灵王伸开双臂,看着长长的袖子,在原地转了一圈儿。
“现在我们连端一碗汤都这么费劲儿,跟别人打仗自然要处处受到制约。
不行!我决定了,就从咱们平常穿的衣服开始革新。”
“可是……要怎么革新呢?”楼缓不解地问。赵武灵王笑了:“这还不好办,有现成的样子啊。你看,北方胡人的衣服多方便。短褂、裤子、长靴,袖口短,腰里系一条皮带,走路做事又灵活,又方便,多棒啊!更重要的是,穿上这种衣服,我国也就用不着再使用马车作战了,直接骑马砍杀,那可真是太方便了。”
楼缓听了,低头看了看刚从地上爬起来的侍臣,突然发现,他正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瞅着自己笑呢!这下子楼缓全明白了:“原来主公心里早就有了打算,今天是在作戏给我看啊!那我还犹豫什么?”想到这儿,楼缓连忙说:“臣没有任何疑义,马上就去办理。”
第二天上朝,赵武灵王和楼缓穿着胡服走了出来。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后,朝堂上除了楼缓赞成外,全部反对,其中最顽固的就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赵武灵王一时也没有办法,只好在朝会后把公子成单独留了下来。他对公子成说:“穿胡人服装的好处我都说了,道理大家都明白。
你想想,我们赵国四面都是强国,我们的军队如果不够强大,我们的国家就会灭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改变服装,加强军队战斗能力好呢,还是守着一身的长袍,等着被击败、被灭亡好呢?”
公子成也不是糊涂的人,只是一时没转过弯儿而已,认真思考后,就同意了。又过了一天,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朝臣们一看,态度最强硬的人都改变了,没有办法,也都改穿上了胡服。就这样,没过多久,赵国人人都改穿胡服了。自此,赵武灵王开始了他的一系列革新。
赵武灵王穿胡服后,又学着胡人,开始骑马射箭。一年后,赵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国家中的第一支骑兵军团。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把中山国从魏国人手中接收了过来。跟着,赵武灵王又收服了东胡等几个部族。到了公元前296年,赵国北边的疆域已经扩大到代郡,先后收复了林胡、楼烦、河宗氏、休溷诸貉,并收编了林胡及楼烦的军队。赵国自此成为三晋中最强的国家。
赵武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为能专心率领骑兵开疆拓土,把王位传给了其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己做起了太上王,史称赵主父。赵主父的这一安排引起了其长子公子章的不满。赵主父心疼长子,就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将代郡封给公子章。可是这个想法还没有实践,公子章就已经造反。公子成与李兑发兵平叛,击败了公子章,剪除了公子章残党。公子章逃到沙丘行宫,找到赵主父请求救护。毕竟是父子,虽然是儿子造反,赵主父却不忍心看到他被杀,就把公子章藏了起来。公子成与李兑兵至,为擒杀公子章,包围了沙丘行宫。结果,公子章最后还是被杀了。公子成与李兑杀死公子章后,担心撤围后遭到赵主父降罪灭族,于是将沙丘行宫中所有的宫人逐出,只留赵主父一人,包围三个月,将赵主父饿死在了宫中。一代雄才赵武灵王就这么死了,令人惋惜!
赵惠文王时期,乐毅、蔺相如、廉颇、赵奢等能臣名将云集,是赵国的黄金时期。赵国以一己之力,阻挡住了秦军东进的脚步。秦国数次欲灭魏,都因赵国出兵援助的关系而失败。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赵的阏于,被赵将赵奢击败。秦军不甘心失败,又进攻赵国裳地,也被赵将廉颇击败。总之,在赵惠文王时期,秦军可说是屡战屡败。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即位,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出兵进攻韩国,攻克了韩国的陉城、南阳、野王等城,兵临荥阳。韩桓惠王向秦国求和,许诺将上党献给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则拒绝秦国接收,打算用投降赵国的方法,将秦国的矛头转向赵国。赵孝成王贪图小利,派兵接收了上党所属的十七个县。同年,秦昭襄王得知上党被赵国接收后,立即派左庶长王龅进攻上党,赵军在上党守军不足,退守长平,于是战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揭开了序幕。
长平之战对秦赵双方都是一场考验。这场战役规模宏大,极其惨烈,前后持续三年,秦、赵双方动用的总兵力超过百万。对两国而言,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当时不只是赵国人无粮可食,秦国也被战争拖得“国虚民饥”。战争发展到最后,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都征调了15岁左右的男孩儿从军。可以说,这是一场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秦胜则天下归秦,赵胜则能使七国争雄的局面维持下去。
长平之战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是第一个阶段。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名将廉颇指挥赵军筑垒固守,以持久战的形式消耗秦军。秦军虽在小规模的冲击中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是在主战场上始终没有占到绝对优势。如果以这种方式打下去,在双方都没有犯重大军事错误的情况下,秦军可能会主动撤军;抑或双方会因战争消耗过大,都没办法坚持下去而进行和谈。但无论是哪一种结局,赵国都将夺取上党,所以战况显然对赵国有利。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60年开始。秦昭襄王一面用范雎的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已经老了,秦军不怕廉颇,很快就会取得胜利。可这时候要是‘年轻有为’的赵括成为赵军统帅,秦国可就危险了。”结果赵孝成王为尽早结束战斗,信以为真,真就派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另一方面,秦昭襄王暗中派名将白起到长平替下了王龅,指挥秦军,随时准备进行最后决战。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按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军事理论家。父子两人在探讨兵事的时候,赵奢有很多时候都辩不过他。赵奢死前特意嘱咐家人,不要让赵王重用赵括,因为赵括过于自傲,刚愎自用。赵奢知道,自己儿子的许多军事构想听起来虽然言之成理,但战场形式瞬息万变,赵括不够稳重,如做一员小将,或可身先士卒,可一旦统领大军,他就极有可能冒进轻敌。所以,赵孝成王任命赵括替代廉颇时,赵括的母亲主动劝说赵孝成王解除自己儿子的兵权。赵孝成王不听,终于酿成了长平之败。
赵括接替廉颇后,立即下令全军出击。白起则针对赵括缺少作战经验、自负轻敌的缺点,制定了对赵军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白起令秦军前锋部队诈败,引诱赵括率军深入,在撤退的同时埋伏下两支秦军,伺机切断赵军与后方的联系。赵括茫然不知,一直攻到秦军加固的壁垒前,遇秦军主力坚守,无法攻入。就在这时,白起布下的两支秦军伏兵突然出击,将赵军分割包围。赵括无法突围,只好就地筑垒坚守,等待援兵。
秦昭襄王在后方听到白起已围困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亲自赶往河内,征发了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开赴长平,以阻断赵军粮道。赵括被白起围困四十六天,断粮绝援,将士数天未食,饥饿难当。赵括只好孤注一掷,将赵军分成四队,轮番强攻,但仍无法冲出重围。也许当时的赵括已经陷入到了绝望与自卑中,他不顾一切,率军亲自出战,在秦军阵前被乱箭穿心。
赵括阵亡后,赵军群龙无首,四十多万将士全部投降,做了俘虏。白起为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除释放了二百四十名赵军未成年的战俘外,其余四十多万人全部被坑杀。长平之战结束,赵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宣告了秦、赵两强抗衡的格局就此结束。赵国虽在后来的邯郸之围中,联合魏、楚击败了疲惫不堪的秦军,但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就此已不可逆转,战国风云即将被历史洪流卷去。
点 评
人们总是把赵国长平战败的原因归结到纸上谈兵的赵括身上。其实,真正导致赵国战败的不是赵括,而是赵孝成王。作为一国之君,首先就应该学会用人。而要学会用人,就应该学会知人,唯有知人,才能善用。
赵孝成王不是一个能知人善用的人。他起步的根基很好,志向也很远大,但才能却很平庸。在根基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赵国进行革新,使赵国迅速强大了起来。赵惠文王继续开疆阔土,任用蔺相如、廉颇、赵奢、乐毅等人,屡次击败秦军,打败了塞北胡人的入侵。
赵国在这两代君王的努力下,到赵孝成王时,已十分强盛,完全有能力与秦人一决雌雄。如果不是赵人在长平战败,秦人是绝不可能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的。
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士兵在阵前打仗,最忌讳的就是阵前换将。而这两条,赵孝成王都犯了。更重要的是,对于一场持续了三年的大仗,一场关系到赵国生死存亡的大战,怎么能听信谣言,就使用一个自己根本就不是很了解的人呢?这说明赵孝成王是一个智慧平庸的人。而在正式启用赵括前,赵括的母亲曾亲自出面进行劝阻,赵孝成王仍然坚持己见。这就进一步说明,赵孝成王不仅才能平庸,而且刚愎自用。天下的母亲哪有不爱自己儿女的?赵括的母亲会阻止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将,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是以国家安危为重,不是怕自己的儿子遗臭万年,又怎么会做得到呢?
所以说,长平之战,赵国的战败是赵孝成王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相关链接
庞葱说虎
魏国又被赵国打败了,这次魏国大夫庞葱要陪着太子一起去赵国做人质。将要走的时候,庞葱要求再见魏王一面。
庞葱来到大殿上,这时魏王正在看书,见庞葱进来才把头抬起来。
“庞葱,这次又要辛苦你了。让你去做人质是我对不起你啊!”魏王说。
庞葱忙上前一步跪下说:“大王快别这样说,哪有人愿意打败仗啊!大王,我马上就要走了,但还有一些事情不大放心,想问一下大王。”
“那就说吧,没有什么关系的。”魏王说。
“大王,如果有一个人突然跑到您跟前说他看见人来人往的集市里有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笑了:“庞葱啊,你一定是说笑吧,我当然不会信,集市里怎么会有老虎呢?”
庞葱又问:“如果一会儿再来一个人对您说同样的话呢?”
魏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不会的,市场里人那么多,怎么会有老虎呢?我不信。”庞葱紧接着说:“好,现在我也来对大王说,我确实看到一只老虎横卧在闹市里,而且我还派人去摸过它,证实那确实是一只老虎。现在,大王对我的话怎么想呢?”
魏王一听,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庞葱面前,紧握住他的手问:“真的?你真的看到了?怎么会这样!我真是没有想到,这些年老是打仗,竟然让我们的国家人口少得这么可怜,大白天里,老虎都敢跑到街上来了。我这个王是怎么当的啊!”
庞葱听了这话以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大王真的相信了!事实上,人虎都是互相害怕的,人多的地方不会有老虎,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老虎是绝对不会在闹市中出现的。如今大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个人说闹市中有老虎就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赵国,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那不是要断定我是坏人了吗?我真担心,我一走,大王您就会听别人胡说八道,那怎么办呢?”说完庞葱和魏王辞了行,跟太子一起去赵国了。
真如庞葱所说。他前脚刚出魏国,后边就有一些平时对他非常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了。那可真是说什么的都有。什么庞葱老往赵王宫里跑了,什么庞葱总请赵国人吃饭了,更可气的,还有人说庞葱要帮助赵国吞并魏国,你说说,这都哪儿挨着哪儿啊!开始魏王对这些没边儿的事情倒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全当耳旁风了。可时间一长,就连王妃也在魏王耳边吹风,说什么庞葱不能相信一类的话。
魏王的耳根子就开始发软了,终于有一天,魏王对他的妃子说:“庞葱的事情已经闹得‘地球人都知道了’(当然,魏王肯定不会这么说,不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想没有风,空中就不会有飞舞的沙子,作为一个国家的王,我得把老祖宗给我的这点儿土地守住了。所以我宁可错怪了庞葱,也不能丢掉我的江山啊!”
过了一段时间,庞葱被赵国放了回来。无论说什么,魏王也不愿意见他。庞葱在大殿外跪了一天一夜,魏王也没有见他。最后庞葱只能仰天长叹:“人嘴里的这个舌头啊,真是太可怕啦!”说完,哭着走了……
战国·蟠螭纹铜鉴缶
东周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