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左传》与《国语》《春秋》是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编年史,周朝时期,史官在春秋两季对史料进行整理,所以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春秋》是鲁国编年史,曾经过孔子修订。《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记述,《左传》是由鲁太史左丘明所写,但自唐以后,学者对此多存疑问。
《春秋》仅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而已,被王安石称为“断烂朝报”。《左传》比《春秋》记载详尽,详载逸闻琐事颇多。《春秋》和《左传》互相补充,互相验证,所以后人常将两书合在一起看待。
《左传》一书的内容涉及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其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左传》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左传》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对长勺之战、城濮之战等几次春秋时期大规模的战事描写,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
《国语》是国别史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事情。《国语》记录的多是西周天子和各诸侯们所说的话,因此起名为《国语》,传说它也是鲁国太史左丘明所写。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的内容从西周穆王始,至鲁悼公终。因《左传》与《国语》是同一作者所写,而且《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书,所以《国语》也被人们说成是“春秋外传”。其实,《国语》记事远至周初,显然与《春秋》不是一个系统,说它是“春秋外传”很不恰当。
(二)《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是杂记战国时期东周国和西周国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国事迹的书,其作者不可考,大概是秦汉时期的人,在杂采各国史料后编纂而成,不过,也有人认为是蒯通所作。
《战国策》所记载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之间纵横游说的斗争,和他们之间有关的谋略与辞说,所以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内容从战国初年至秦并六国,涵盖了约二百四十年的历史。最初对《战国策》的命名繁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后经过汉代学者刘向重新整理后,遂定名为《战国策》,一直沿用至今。
《战国策》的文学性很强。书中的人物成分复杂,有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者,如苏秦、陈轸,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义士鲁仲连,意在收买人心的冯谖,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唐且和颜斶。《战国策》所描写的人物惟妙惟肖,言辞生动。另外,《战国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说事,书中人物,陈述一件事也好,与人辩论也好,都被作者夸张渲染,充分发挥,说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虞卿斥楼缓等,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文学水平很高。不过,由于《战国策》偏重于文学性的特点,其中的一些内容过于做作,有些失实。
(三)先秦诸子的散文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末期是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来自不同阶级的士人兴起,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些士人当中,有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也有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一时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纷纷登场。于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瓦解旧礼教、探索新制度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学术观点纷呈,思想文化兴盛繁荣。
《汉书·艺文志》中把先秦诸子归纳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最重要。这四家的代表作品主要是《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这些作品分别阐述了他们的哲学思想与政治主张,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所在。
在先秦诸子中,以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哲学。儒家思想的“入世”与道家思想的“无为”相辅相成,成为我国传统文人学者头脑中的精神支柱,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正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能力澄清寰宇时,则出世为官;无能力扭转乱世时,则清高自居。
而在文学方面,接受儒家思想的作品,多偏向于现实主义;接受老庄思想的作品,多偏向于浪漫主义。在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从汉初的议论文,到汉赋的出现,再到大唐的古文运动,以及后代桐城派的诗文,无一不能找到先秦诸子的印记。
(四)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楚国宗室贵族,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屈原开始,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曾为楚怀王左徒,与怀王一同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应对诸侯。
楚怀王起初很信任屈原。屈原想对楚国进行改革,使楚国迅速崛起,但在与以怀王幼子子兰等楚国的贵族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斗争中,屈原却失败了。
当时,楚怀王使屈原制定新法。屈原正在起草时,楚上官大夫为了探听法令内容,竟想夺过去看,屈原当然不与,于是两人发生争执,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诬蔑屈原泄露机密,恃才矜功,楚怀王遂疏远屈原。
秦惠王知道这件事情后,派张仪至楚国趁机挑拨离间。张仪用商于之地六百里做诱饵,骗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绝交齐国,却不能得秦地,盛怒下发兵攻秦,结果先后两次大败,丧师失地。在这种情况下,楚怀王不得已,让屈原使齐,重新恢复了邦交,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屈原认为非联齐不能抗秦,不消除贵族势力不能强楚。可昏庸愚蠢的楚怀王,在子兰等群小的鼓动下,终于选择了亲秦的道路,自此放逐了屈原。后来楚怀王与秦王会盟时,被秦王挟持入秦不返,客死咸阳。楚怀王死前,楚人拥立楚顷襄王继位。楚顷襄王用子兰为令尹,继续亲秦政策。
屈原指责子兰劝怀王入秦不归,子兰便在楚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结果,屈原再次被流放江南。
屈原在长期流放中,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自己的祖国,因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以抒发忧愤的情感。其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和《招魂》等不朽诗篇。屈原的诗,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以他高贵的品格与光辉灿烂的语言,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克楚国郢都,屈原在忧愤与绝望中,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
(五)宋玉的文学成就
在楚辞方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宋玉是屈原以后楚国著名的楚辞作家。但宋玉的楚辞只有屈原的辞藻,没有屈原的风骨,就像司马迁的评价那样:“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宋玉出身低微,出仕后并不得意,而他虽学习屈原的作品,但格调却很低沉。在《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十六篇宋玉的作品,可惜篇目已无法考证。《楚辞章句》中记载宋玉的作品有《招魂》和《九辩》,另外在其他文集中还录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但实际上,除《九辩》外,其余作品都是后人托名伪作。
尽管宋玉的作品只流传下《九辩》一篇,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九辩》是一篇优秀的楚辞作品。《九辩》抒发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悲愁和不平,共二百五十五句,在《楚辞》中也是一首长诗。作为一首抒情诗,《九辩》不是直接倾泻出作者内心的**,而是借助自然景物间接抒发出了自己浓厚的忧郁情感,造成了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人们习惯上把“屈宋”并称,宋玉固然不如屈原,但宋玉无疑是屈原艺术的优秀继承者,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春秋》书影
生产力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