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情况要追溯到道光年后国门被打开,洋鬼子开始肆无忌惮地进入大清广泛收宝之后。之前民间的古玩行虽说也收贩佛道神像,但多是限于藏家之间,就连一般好攀比显摆的富贵之家都不会碰。道理很简单,这些不管什么金银铜铁木泥像,都需要香火供奉。如果由一家奉养,那就要掂量掂量养不养得起这尊大神。

所以除了皇家敢在自己宫里修个庙观什么的,供上几尊大神保佑自家外,其他人家是轻易不敢动请尊上了年头大菩萨的念头的。最多也就是给自家信奉的老太太建个佛堂,请尊金的玉的小菩萨在家里烧香磕头,至多送到庙里请什么大师给开开光。

所以在此之前,古物级的佛道像在古玩圈并无大买卖,找不到大手笔的买家也卖不上价。

但洋人来了就不一样了,这些人不但对一般的古玩明器有兴趣,对上年头的古佛像尤其是感冒。哪怕是因为太大不好收,弄个佛头佛手来就行,这最先就给了寺院的僧道们一个来钱的门道。

晚清之时世风**然无存,礼义廉耻更是丢个干净。再加上朝廷疲弱,再也不能给寺院大量的拨款。有些寺院的住持们、道观的真人们,索性将寺观中体量不大的古像偷梁换柱,再换个新做的,反正一般香客也看不出。

至此市面上有了卖给洋人的通货,和尚道士有了不义之财,正所谓监守自盗才是天下最便宜的买卖,可这只是其一。寺观里积累的财富还远不止这些,另一大部分就来自于香客的布施和供奉。

就说佛教,自传入中土后,一开始生活为继布道修庙,靠的是化缘。在唐代被奉为国教后有了朝廷的供给,庙有官府建了,缘自然不必化了。而且寺庙香火日盛,就连布施和供奉渐渐都设置了门槛。普通百姓几百文以下的,在一些大寺连个香客名字都留不下,更没人接收,只是投进在佛前摆着的大箱子里叫作“随缘”。

一些名刹的财富,更是打着滚地往上积累。尤其到了乾隆时期,这位主子没事就爱到处溜达。一些他光顾过或留下墨宝的寺庙更是声名鹊起,富得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