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思蕊随着明墉,猫着腰前后进入了这道暗门。思蕊很是奇怪,为何在外面并没有看出上端的开缝?就在过门时她想向上看看,怎奈这密室黑暗。这时她却眼前一亮,一团冷光送了过来,原来是明墉的“冷莹流石”。
明墉多年行走江湖,养成了一个非常不懈的习惯就是但凡重要的东西用完都一定随身收放好,所以他到哪里都是用具常备。
盛思蕊借着冷光,看到这块铁板上方与铁墙的连接处,竟然有类似折页样的东西焊接着。而铁墙的上缘,被磨成了外层内削状,而铁板上缘则被磨成了内层下削状。这样在关合时,铁板与铁墙上缘之间极大地减少了摩擦,也使得在外侧很难看出缝隙。
盛思蕊看后是大为吃惊,她在西方见识过不少钢铁的轴承铁器,却从未在中华的古建筑上见过。她更是听说折铁之流都是西方近代发明的,怎么会出现在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呢?
明墉对她这一疑问虽然说不太明白,但肯定地说以前自己也曾在古迹中见到过铁折页。只是这东西实在太过罕见,不为人知而已。
其实随着晚清国门被西洋的坚船重炮打破后,西洋科技横扫华夏文化的事例是比比皆是。很多人开始有了民族虚无的情结,许多大清人慢慢开始认为,祖宗传下来的都是一无是处的垃圾。而许多发明也都被冠到了西洋人头上,华夏只是抄袭传承而已。
比如在北宋时就发明了的活字印刷术,可因为宋版活字印本实在过于稀少,而被坊间不少行家认为这只是后人用了宋纸宋墨伪造的。殊不知宋代朝廷施行定本制,凡是印刷品都要由朝廷审稿,而定稿后则不可改动一字。试想如果用活字印这些出版物,怎敢保证其间不会加入毁谤朝廷的言论?所以定稿后的印刷,当然是由雕版来得更为可靠可控。这就是为什么活字印刷的遗本,在发行量大的书里几乎没有,反而会见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私家文印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