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里对仙女姑娘确有愧疚,当时在堂上只是一味地想着给海大人挣些官威,给自己捞些资本,所以对胖揍偷马贼一事他是毫不留情。反正堂上打过的还少了?之前那两个就因为起错了名字被打成半死,你这盗了军马的打一顿也没什么冤枉的。只是没承想大家都中了海大人的诡计,把这仙女般的姑娘拉下了火坑。

这海大人是个什么肚肠,他比谁都清楚。除了酒色、烟土之外,就是对这清官的虚名和他亲兵营的装备上点儿心,此外一无是处。再加之海旭的长相,和这姑娘在一起,那可真成了癞蛤蟆强啃上了天鹅肉。

如果这事自己没掺和也就罢了,关键是这姑娘落入海旭手中,自己多少还得摊上点儿关系。

他写完了一张“囍”的最后一笔,长叹一声,茫然远望低眉沉思。

转眼就到这儿三年了,可这三年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对得起自己寒窗数十载,铭刻于心的圣人教化吗?

他本名叫陈同恩,绍兴新昌人,祖宗八代都是读书人,但一个进士都没出过。这不是说他家书香门第以读书养性为乐,而是寒门实难跃龙门哪!

其实清朝时浙江和江苏一直是科举大省,别说进士,三元都不知出了多少。而晚清时尤以浙江为盛,除了盛世三圣文字狱案的两次因牵扯停考外,浙江一直是皇榜大户。尤其到了太平天国祸乱江苏、安徽时,浙江的科考达到了鼎盛。

但是鼎盛不意味着公正,科场不仅弊端重重,关系网络、贿赂舞弊那更是司空见惯。甚至最清廉的学政主考,都要看个考生出身。

而像浙江这样的科举大户,关系圈甚至缩小到了某县的某书院。那些名气甚大的书院学杂费昂贵,陈同恩根本就负担不起。

于是恶性循环就出现了,越考就离上榜圈子越远。加上新昌本地历来中过进士的可谓凤毛麟角,连一丝关系都攀不上。所以他辛勤几十年,连个乡试的举人都没中过。

正在人生无望、迟暮将衰之际,有人给他提议不如出去做做师爷,也可多赚些养老钱。正所谓考场失意,吏场得意也不是不可能的。

人生匆匆几十年,辛苦读书几十年,连一点儿吐气扬眉的日子都没有过,那也是很凄凉的。况且这师爷虽不在官吏序列,却也是一地治所一人之下、千人之上的角色,他也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