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勃罗留波夫,1836年出生在俄国下诺夫哥罗德,也就是高尔基市,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样,也出生于一个神父家庭。不仅如此,他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好朋友,受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的影响,也是俄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杜勃罗留波夫仅仅活了25岁,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在中学时代,他就成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革命小团体,他们办手抄报来发表反对政府的诗歌和短评。毕业之后,杜勃罗留波夫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起在报社工作,用文学的手段来进行革命运动。

当时,俄国正值革命情绪高涨的年代,专制制度腐败衰弱,农民纷纷起来反抗,在这种环境下,杜勃罗留波夫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人的思想都是“当时的环境”所影响的结果,新思想的产生必然反映出生活本身的变革。虽然人的思想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同时杜勃罗留波夫也认为人能够改变和改造社会环境。这种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一起,指导着他的文学批评活动。

杜勃罗留波夫的文学批评可以说与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脉相承的,他也认为文学对社会生活能够产生影响,具有巨大的意义。文学可以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想和要求,能够再现生活,包括再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包括再现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可以促进社会的改善。文学虽然不像法律那样,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改变社会现实,但是文学可以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或者在冷静的说理中,或者在充满热情的描写中来表现生活的现实,表现人们的情感,传播正确的思想和积极的精神。

由此可见,在杜勃罗留波夫那里,文学和艺术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文学的人民性”的原则是杜勃罗留波夫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文学的人民性”指的是,文学作品要与人民紧密联系起来,用人民可以接受的形式,表现一定地点人民的生活环境、习俗,以及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等。也就是说,文学要紧紧围绕着人民,为人民服务。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杜勃罗留波夫是从农民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他所说的“人民”指的是农民阶级。

“文学的人民性”原则的提出是有一定基础的。由于俄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出现了很多反映下层人民贫苦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多描写普通群众的生活,揭示他们的痛苦,表达他们的愿望。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在杜勃罗留波夫看来,只有与人民相联系、被人民接受,才能发挥出来。自古至今,文学其实一直是属于一部分人的,很多人,尤其是下层人民,由于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无法接受教育,也就很难接触作为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学。对于他们来说,保证起码的生活才是重要的,他们没有条件接近文学,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享受文学。因此,文学只有当与大多数民众相接触,被大多数民众接受时,才可以说是真正发挥了作用。而且,占社会大部分的劳动群众是社会的基础,他们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了生存资料,保证了人们的生活。文学应该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愿望,这样才能被大众接受。

由此,杜勃罗留波夫对“文学的人民性”原则提出了四点要求。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要着重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而且,除了要表现人们的贫苦生活和对社会的理想愿望,文学还应该表现出人们的力量和精神。杜勃罗留波夫坚信人民中蕴藏着战胜专制压迫的力量,而文学就应该表现这些美好的东西,并促使这些美好的东西产生作用。另外,“文学的人民性”要求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一切以人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遵守这一原则,是不是文学只限于描写人民群众的生活呢?不是的。文学也可以描写其他阶层的生活,但是这些内容是要为表达人民的观点和利益服务的。除此之外,为了体现“文学的人民性”,作家必须摆脱心中对于不同阶层的等级偏见,要能切实地感受人民的感情。最后,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做到在文学的内容上具有人民性,还要做到在文学的形式上也符合人民性的要求。这就需要文章通俗易懂,运用人们熟悉的语言词汇,写成易于人们理解的形式。

“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古代文艺中就已经被论述,虽然杜勃罗留波夫并没有以历史的观点分析人民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但是他发展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关于人民性的观点,并对马克思关于文学人民性问题的论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