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美学是以哲学中的现象学为基础,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美学思潮。

哲学中的现象学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为代表,他也是现象学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最初走向现象学的方法是为了要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他认为哲学最开始就应该是一门严格的科学,但是因为在发展中受到一些具体流派的影响,并没有实现。因此,胡塞尔从哲学的起点出发,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胡塞尔认为,哲学的起点和前进的每一步都应该是自明的,因此他主张对事物的研究要“面向事情本身”。那么什么才是事情的本身?什么才是哲学自明的起点?胡塞尔走向了意识。他指出,世界是人意识到的世界,意识不是空的,因为它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意识,是具有一对一的指向性的,每个意识都指向一个对象,不管这个对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因此意识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人们意识到的东西、现象才可以说是实际存在的,相反,没有进入人们意识中的东西,人们就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客观存在。

哲学要面向事情本身,要从意识的意向性开始探究,由此,胡塞尔又提出了一套研究方法,被称为“现象学还原法”。它排除一切经验的东西,将事物“还原”成为一种纯粹的现象来理解。例如一本书,人们研究时,并不把它当作独立于人意识的叫作“书”的客观物体来理解,而是将它还原成为人意识中的体现为“书”的这一现象。它主要研究的是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显现方式,目的就是通过人的直接认识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在研读了胡塞尔已经发表的所有著作和论文后,十分认同胡塞尔所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的主张,也支持把审美纳入现象学研究的领域中。

杜夫海纳认为美学研究应该着重研究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欣赏者的审美是独立的,通过它们,作品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就像一首乐曲,当词曲作家将词曲写成时,还并不能算是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当作品上演,呈现在欣赏者面前时,当它进入人们的意识时,才能真正算作音乐作品。

梅洛·庞蒂是现象学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将现象学的意义与人的存在尤其是人的躯体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统一的,心灵依附于“躯体”。人的感觉和知觉是人与世界接触的第一道关口,也就是说,世界被人们认识首先是通过人的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并不相同。人与世界中的事物接触,首先形成的是感觉。比如人触碰到水,首先是形成柔软的,并带有一定温度的感觉。人们对事物形成感觉之后,再进一步体验,并有意识地去体会这种感觉,这时所形成的体验,就是“知觉”。比如,人感觉到了柔软的水,在此基础上,又体会和认识到了水的**状态、流动性、无色无味等性质特点,这就对水形成了一种知觉。感觉和知觉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证明,梅洛·庞蒂认为,人的精神和生命的勃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感觉和知觉的敏锐。

在梅洛·庞蒂看来,艺术是对各种事物真相的有深度的揭示。它只有被知觉到才能被体验到,进而被把握。艺术家创造艺术,唤醒在读者意识中的之前的体验,这一艺术作品就将作者和欣赏者的生命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作品只有使两个或者多个人的真实的心灵得到交流,才能说是体现了它的真正的意义。

现象学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到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具体实在的东西上来,这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有积极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