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与《采薇图》

李唐,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字晞古。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进入画院。金兵攻陷汴京,高宗赵构南渡后,李唐逃往临安,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再次进入画院,任成忠郎一职,当时已年近八十。

李唐最著名的作品为《采薇图》,该图以殷朝末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展开描述,表现了两位古人宁愿饿死,不愿沦为亡国奴的高尚气节。

李唐创作《采薇图》时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当时金兵攻入都城,高宗已逃亡到南部,很多北宋文人被俘。而金人对北宋文人非常和气,他们虽性情粗狂,但很注重文化修养,因此非常珍惜才华横溢之人,尤其是宫廷画家。

作为宋代有名的画家,李唐显然受到金国礼待。金国不仅给予他更高的社会地位,也为其提供了创作上的便利。然而李唐忠心爱国,丝毫不被利益**,并于去往金国的途中逃跑。他认为自己是大宋的子民,决不能效忠他国。李唐创作《采薇图》,一方面借以抒发大宋臣民不畏强权的爱国立场,另一方面警醒那些已为金国效命的大宋人士,带有很深的讥讽与蔑视之意。

《采薇图》着重对叔齐、伯夷进行了描绘。图画居中的位置画有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伯夷与叔齐相对坐在坡地的大石头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坚定,显得沉着稳重。叔齐似乎在对伯夷谈论着什么,他的身体向前斜倾,右手撑地,表示出愿跟随其兄之意。他们面容干瘪,身体瘦弱,但他们的精神却丝毫没有动摇,坚定而执着。

除《采薇图》外,李唐还有很多作品。高宗赵构曾评论李唐画山水“可比唐李思训”。显然李唐继承了李思训“青绿山水”之风格。他用浓重的石青、石绿设色,笔锋厚重,尽显坚毅挺拔。其实,李唐在画法上受荆浩与范宽的影响更多,他用“斧劈皴”画山石,用浓墨晕染,整幅画面显示出一种古朴的质感。

李唐作画善于布局构思,山林、峰峦、板桥、茅舍都能错落有致地呈现于画面,尽显远近迂回、连绵起伏的气势。《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就是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莫世龙说李唐的画:“人物、树石,笔势苍古,冲寒涉险之态,曲尽其妙。”

《万壑松风图》采用高远形式构图,松林屹立不动,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画中岩石肌理用“小斧皴”刻画,再在侧峰处快速擦出几笔,更能显出石块的坚硬粗糙。作者从正面描绘山岩,山体虽无层叠,但有了立体感,更能真实再现其自身的形象。

李唐入笔简练,构图巧妙,意境优美,开辟了南宋山水的新画风。马远、夏圭等画家不但继承其画风,还发展出自己的艺术特色。

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一直被奉为中国古代社会贤者的典范。他们本是商朝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前让叔齐继位,但等父亲死后,叔齐想把君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不肯接受,之后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他们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打算投奔姬昌。不巧姬昌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他的灵牌,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战马劝阻道:“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本想杀死他们,但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将其送走。武王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齐坚持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靠采集薇蕨充饥,最后饿死了。

刘松年、夏圭、马远

宋代有刘松年、马远、夏圭三人,他们画山水师法于李唐,画技十分出众,与李唐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刘松年师承张训礼,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授予“绝品”的美名。他善画山水、人物,画风学李唐,风格似董、巨(董源、巨然),笔墨俱妙,富丽典雅。

刘松年早年为画院学生,宋光宗绍熙年间升为待诏,宋宁宗时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他作画多以小景为题材,常画西湖、茂林。在纹理勾画上,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刮铁皴”。李唐的皴法如刀砍斧劈,顿挫曲折,而刘松年的“刮铁皴”则有另一番韵味,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力度十足。

刘松年作画题材广泛,他画山水风光秀丽,画人物形神兼备,画台阁工整微妙。他的作品题材多样,既有反映社会不平现象的《风雪运粮图》,也有抗金爱国、反对投降的《便桥会盟图》,还有表彰岳飞、韩世忠尽忠报国的《中兴四将图》。

夏圭,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时为画院待诏,至理宗时为画院祗候。早年善画人物,后以画山水长卷著称,如《江山清远图》,长达33米,还有其他长卷作品,如《长江万里图》《山水十二景图》《西湖柳艇图》《溪山清远图》《江山佳胜图》等。

《溪山清远图》为横向长卷图,长8米。打开画卷,江浙一带的秀美风光即映入眼帘。画面以江水为界,江面雾气笼罩,船只停泊,还有渔船在远处作业。岸边为溪山,越过溪山直见丛林,丛林间还有村庄。江的另一边为悬崖险峰,巨石幽谷。山边有一座板桥,两个行人在桥上悠闲地说着什么。顺着桥再向后看,还有茅舍、村落,之后又是青烟缭绕。这种烟雾迷茫的感觉颇具江南特色。夏圭在该画中多用“斧劈皴”,只是把线拉长,便能表现岩石的厚重巨大。这种画法源自李唐的影响。夏圭还作有《西湖柳艇图》,描绘了西湖秀丽绝美的风光,西湖岸边柳枝轻扬,水榭画舫,再以游客为点缀,更加突显出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夏圭善以“趣”取胜,马远画作则意味深远。二人除画山水都显苍老挺拔外,较之马远的浑厚画风,夏圭的画则更显清淡。二人齐名,时称“马夏”。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于绘画世家的他,于光宗、宁宗两朝任画院待诏。马远画的山水不以全景构图,边角之作颇多,遂有“马一角”之称。

马远笔锋开阔有力,在皴法上沿用李唐的斧劈皴法,并将此法加以发展,更显山峦妙石的峻峭坚实。他画树干多用浓墨,有横向倾斜之势。画楼阁界画工整,人物描绘自然,形神兼备。马远作画注重水墨浓淡的变化,自然突显出景物的远近。他的传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踏歌图》以陡峭笔直的山峰为背景,山间烟雾缭绕,远处青松挺拔,这是中国古代农村的优美风光。画面下方为村中的一条乡间小路,许多村民正在这儿一边踏步,一边唱歌。作者以山村里一种名叫“踏歌”的娱乐活动为主题,用简练的线条、浓淡相宜的水墨变化,以及景物远近的巧妙构图,充分展示出南宋的秀丽山水,以及农民们在这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充满欢乐与趣味的生活。

《山径春行图》则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画,描绘了春天来到,春意盎然,一位诗人走在乡间的田野上,他身后的山花开满枝头,轻触着他的衣袖,柳条随风轻轻摆动,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有两只鸟雀被诗人惊扰,它们已无心欣赏这春的美景,只顾独自啼叫。画的右上角还有两行诗句“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正是对画中意境的总结。

《林泉高致》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继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个高峰,郭熙的《林泉高致》正是论述、总结北宋时期山水画的重要专著。《林泉高致》涉及山水画创作的方方面面,如绘画创作的起源、功能、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和观察方法等。书中有不少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如山水画应注重以诗意入画,而书法中的笔法也被借用到绘画当中。他还在书中总结了北宋山水画“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