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图案上。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渑池村发掘仰韶文化遗址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彩陶。此后,青海、陕西、四川、台湾等许多地方也相继有彩陶被发掘出来。这些出土的彩陶虽然各有特色,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这两种彩陶在图案上具有质朴明快、绚丽多彩的特点。

仰韶文化遗址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一带为中心,这一遗址的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型彩陶发现于陕西西安的半坡、宝鸡的北首岭、临潼的姜寨等地。出土的半坡型彩陶主要有圆底或平底钵、鼓腹罐、细颈瓶、平底盆等。上面的花纹除了简单的几何图形,还有十分丰富的动物图案。在那些动物图案中,鱼形纹算得上是数量较丰富的一种。例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型彩陶发现于河南陕县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和山西夏县的西阴村等地。1978年,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上面画的《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陶缸的左端画着一只圆眼、长喙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还叼着一条大鱼。在水鸟的面前画着一把竖立的石斧。石斧上装有木制的把手,把手上的孔洞、标识和紧缠的绳子,都用黑线条真实地勾勒了出来。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马家窑文化彩陶可分为马家窑型彩陶、半山型彩陶和马厂型彩陶。马家窑型彩陶所绘的图案以几何形为主,所画的弧线波澜起伏,和器物形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半山型的彩陶所绘的图案以弧线形、方格形、螺旋纹、锯齿纹等纹饰为主。马厂型的彩陶所绘的图案,流行四大圆圈的布局,盛行网格、菱形、米字和变体人形等纹样。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画着三组手拉手跳舞的人物形象,五人一组,腰上系着兽皮,这些人朝向一致、头上的发辫摆向相同,下腹的饰物似被风吹起,生动地展现了原始社会的人一起跳舞的情景。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纹饰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大多简单质朴,且色彩除了黑色、红色,还有一种黑中带紫的颜色。从显露出来的笔锋可以看出,当时的彩绘已经用上了毛笔,虽然这种毛笔非常简单,差不多就是兽尾或羽毛。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村而得名,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是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以农业为主,兼顾采集和狩猎,拥有发达的制陶业。

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房屋通常是穴居式,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在较大的村落,房屋已经有了一定的布局,中心通常是一个用作公共场所的大房子,周围分布着若干小房子,在小房子的周围还有窑穴和围栏。村落周围通常挖有一条围沟,用来抵挡野兽和敌人,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