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从汉代起就成为儒家的经典,是“五经”之一。但关于它的作者,至今没有定论。《周易》中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学,但是它的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基础,其中用“象”来表示世界中的事物,就是意象理论的来源。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部关于“卜筮”之书,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八卦”,它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两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可以将万物归入到相应的类中。例如“乾”代表着“健”,“坤”代表着“顺”,“震”代表着“动”,等等,因这八种性质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所以“乾”又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等等。

八卦,以及重叠后的六十四卦,都因为本卦所代表的基本性质而将万物中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归入其中,这样每一卦都可以象征某种自然景物、人物、人体、动物及方位等。有了这样一个象征系统,可以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包含在其中。因此,人们就可以通过这卦象来卜筮到事物的发展与吉凶。

说《周易》为中国美学奠定了基础,重要的一点就在此。《周易》用卦来代表客观世界中的物象,卦具有了象征作用。这样,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就可以用卦象来表示。《周易》中突出了“象”,为以后出现的意象理论奠定了基础。“意象”简单说就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根据外界的事物形象和环境,结合自己所要表达的心境和意志,创造出来的作品中的形象。这种意象就是对客观世界中物象的象征,与《周易》中用卦象来象征性质相同,它们都是对天地万物形象的反映和模拟。

《周易》不仅提供了用符号来象征实物的方法,强调了“象”,还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命题。

“立象以尽意”是指通过“象”可以充分表达人们的意念。因为语言多包含着概念之词,多是叙述、判断的话语,较为抽象,甚至有时候不容易将特殊的性质表达清楚。有时候人的思想、感情也很复杂、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想要用语言表达清楚,就有一定的困难。《周易》中认为,形象可以“尽意”,可以充分表达人们的意念。形象与语言相比,具有完整而生动的特点。而且意象是具体的、显露的,而且是变化多端的。人们通过意象,更容易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除此之外,《周易》中的八卦本身就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具有美感。八卦是两两相对的,不仅意义上相对,符号上也相对。而且八卦的卦形不只具有左右对称关系,还具有上下颠倒关系,这都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八卦之间也表现了一种阴阳变化的圆周运动关系,这可以用数学精确计算出来。《周易》的六十四卦的卦序从坤到乾表现出二进制规律。由此可见,《周易》不仅表现出了视觉感性之美,而且蕴含着思维理性之美。

《周易》作为一本古老的卜筮之书、哲学著作,不仅内容本身具有美感,而且也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典美学上不可跨越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