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到周朝学习,并做过周朝的史官,在此期间,遍览诗书,天文、地理、人伦等无所不学,后来学问越来越深,名气越来越大,孔子曾向老子请教问题,以老子为自己的老师。

传说老子一出生就白发、白眉、白胡须,而且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关于老子去世,还有一个小故事。故事中说老子去世时,邻居都来吊唁,而且老人、孩子都十分悲痛。后来,老子的一个好朋友秦佚也来吊唁,但是秦佚在老子的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泣三声就停止了。邻居们都十分不解,但秦佚解释说:“老子曾说过,生不必喜,死不必悲。生是从无到有,聚气而成,死是从有到无,散气而灭,这都是合乎自然之理的,不能强求。为死而悲痛的人,是以自己的意愿来强求生死,这是违背自然、违背天理、违背道的。”邻居们听了,都有所感悟,认为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并推秦佚为主葬之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老子是十分推崇自然无为之道的。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起点是“道”,核心也是“道”,被后世推崇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气”“自然”“味”等一系列的概念,要了解这些概念,首先要了解最核心的“道”。老子所说的“道”是混沌的,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它产生万物。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西方世界中普遍认为是上帝创造世界的话,那在老子的理论中,“道”就相当于上帝的角色,它创造万物。

“道”包含着“气”,这种混沌的“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通融合,就产生了万物。人们常说的,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的属性,月亮为阴,太阳为阳;黑夜为阴,白天为阳,此类说法就是从这一思想延伸出来的。气形成万物,而物的形象就是“象”。“象”是体现“气”、体现“道”的。如果说人的精神是“气”的话,人的身体就是“象”,没有了精神,身体就是皮囊而已,同样,没有了“气”和“道”,“象”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人们对于美的探索,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时,大多时候并不是只看事物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象”,而是会透过“象”去品味事物更内在的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会去看他的品质,对于一件物品来讲,我们还会去考虑它的用途,就是这个道理。

从“道”引申开来,老子还提出了“有”“无”和“虚”“实”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万物才能运动,生生不息。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绘画和诗歌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逐渐形成了留白的手法,这使得中国画等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蕴。

老子也直接谈论到了“美”,但这种美学思想也是与“道”密切相关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在老子的时代,也有音乐等艺术,但是只有奴隶主贵族才可以享受,因此,老子将美说成是“恶”。老子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他说过“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无味”就是一种平淡的趣味,这是老子所提倡的。另外,现在经常和“美”一起用的“妙”,也是由老子第一次提出来的。但老子的“妙”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是指“道”的无限性的一面,“妙”出于“自然”。到了汉代,“妙”已经成为常用的形容美的词语,例如“妙句”“妙音”等。我们现在也经常将美的事物或感觉形容为“美妙”,这也可以说是源出老子。

总而言之,“道”是老子关于“美”思想的起点,也是落脚点,一句话,符合“道”的就是美的。

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国家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鸡犬之声相闻”。虽然小,但老子不主张百姓之间频繁的往来,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但这实际上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属于比较消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