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在评价王维时所说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豁达、豪放,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他的诗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作画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了一种诗意的境界;王维作诗,善用灵动的语言,刻画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富有禅意。苏轼曾评论他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不仅道出了王维诗歌与绘画的特点,还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思想,引发了对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相同性与差异性的思考。

苏轼主张“诗”与“画”可以相互渗透,从诗中可以读出画中所表现的意蕴,从画中也可以赏出诗中的韵味。北宋哲学家邵雍也曾指出,“诗”和“画”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表现,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诗”通过语言来表现,“画”是通过形象来表现,诗善于表现事物的情感,而画善于表现事物的形态。因此,苏轼所主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一定程度上是诗所表现的情感和画所表现的形态的结合与渗透。

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态,在表现的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创造审美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如果诗歌吸取了绘画中形态鲜明、生动的特点,让人读来就会感觉是“诗中有画”,如果绘画吸取了诗歌情感表达丰富、深长的特点,人们观赏起来就会感到“画中有诗”。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描写景色十分生动,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上一阵新雨过后,凉风习习,令人感到秋意浓厚。皎洁的明月从松树的间隙间照下来,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竹林喧响,洗衣姑娘归来了,莲蓬摆动,渔舟正下水撒网。诗人描绘了山、明月、松树、清泉、浣女、莲蓬等多种意象,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景象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它虽然是一首诗,但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个很理想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还是具有难度的。当时就有人指出,诗中的画并不一定能画出来,后世的人们也多有这种感觉。而且,声音、味道、感觉等也不容易画出来。再者,写景诗中即使写了很多事物、景象,这些意象可以在画面上罗列出来,但是诗中除了这些物体,还会有一种氛围与格调,这也是很难用画表现出来的。

诗中可以表现画面性,画中可以表现诗意,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有同一性的。但是诗中的氛围等又不能完全在画中展现,这便是不同艺术之间的差异性。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

聪颖的王维

王维从小就聪颖过人,15岁时去京城,由于他在诗、画、音乐上有极高的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到京城便得到很多的赞誉。有一次,一个人得到一张奏乐图,但不知画中表现的是什么细节。王维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大家找来乐师演奏,果然如王维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