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重视“远”这一意境的。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就很重视山水画“远”的意境,他提出了山的“三远”。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从山下仰望山巅,叫作“高远”;从山前窥看山后,叫作“深远”;从近山来望远山,叫作“平远”。这是郭熙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山所形成的不同感觉的“远”。他十分看重对山的远观,认为对于山水,虽然近看可以把握它们的细节和特点,但是远观更能把握它们的气势,从而创造出高远的意境。

为什么山水画十分重视“远”这一意境呢?这要从山水画的兴起来探究。

山水画,顾名思义是以自然山水等景物所作的画。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文化也因此受到影响,人们纷纷逃离乱世,想在自然隐逸的环境中寻求一种安静、平和的生活,因此,以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兴起。魏晋玄学追求“道”,也追求“远”,因为“远”通向“道”,“道”是事物的本体,是世界的本原,它与现实中具体的、有限的事物相区别,是无限的,因此是远的。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意境”也是要求超出有限的物象来追求无限的意蕴,追求“道”,这就和“远”密切相关。山水画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兴起,要具有意境,就必然和“远”紧密联系。

为什么“远”的意境可以使山水画具有美感呢?因为山水是有形的东西,“远”的意境可以使山水画超越这一有形的限制,将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这样就能引发人的想象,从有限的东西生发出无限的韵味。山水画正是通过将有限与无限统一起来,将虚与实统一起来,表现了“道”,表现了宇宙的生机,才会使人欣赏它时,体会到一种自然的、无限的美感。同时,山水画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然山水中,使人的精神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逃离出来,同时,在山水画“远”的意境中体会到一种超脱现实的、无限开阔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人内心变得宁静,心胸变得开阔,因此是美的。

郭熙的《早春图》就表现出了这种“远”的意境。这幅画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来构图,描写的是早春时节北方大山的景象,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远处山峰挺拔高耸、气势雄伟;近处山石连绵不绝、树木丛生;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楼宇掩映于山崖丛树之间。整幅画面气势宏伟,令人觉得既深且远,感受到大自然山水的雄奇、伟岸、充满生机。

由此可见,山水画“远”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这种“远”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不仅仅是通过画面效果来扩大了人的视觉范围,而且重要的是,它在心灵上给人以开阔之感,这种开阔之感会使人联想到世界万物的无限,联想到时间历史的无涯,也会联想到漫漫人生的价值,等等。正是这一点,使山水画因为“远”而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