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最早提出“心学”一词,并使其成为明代的主流。

王阳明思想的产生最初也是受到了朱熹的影响。18岁时,王阳明和夫人回余姚,路过广信,拜谒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之后他读遍了朱熹著作。为了实践“格物致知”,从事物中探究原理和知识,有一次他下决心要格竹来穷竹之理。但是他观察了七天七夜,仍然什么都没有发现,还因此病倒了。从此,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产生了怀疑。

王阳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心之外没有事物和道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的,在最开始分开时,最精细重要的一点在人心的“一点灵明”,人们就凭借着这一点灵明将天地万物都联通起来,因此没有人心也就没有天地万物。他举例说,没有人心去仰望天之高,天也就没有高低之分,也就没有高这个价值;没有人心去俯瞰地的深,地也就没有深浅之分,没有深这个价值;同样,如果人心不去信仰鬼神,也不会认为鬼神有辨吉凶的价值,就没有人去乞求鬼神,鬼神也就不存在了。的确,自然事物的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的评判和利用,自然事物的价值就不会被注意到并发挥出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没有人心的注意,自然事物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绝对的“无”。

王阳明的心学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尤其是“良知”理论。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见到父母知道孝顺,见到兄弟知道友爱,见到有人掉到井里,自然有恻隐之情。这种“良知”是善的基础,也是美的基础,是感知世界的基础。人的心统治着身体的眼耳鼻口等,因而能够感受到自然事物,感受到美。

王阳明的这一美学思想在一个小故事中体现出来。王阳明与一位友人游玩,友人指着岩石间的花树问,人心之外没有事物,那么这些花树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落,与人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人们没有看到这些花树时,这些花树并没有显现出来,只有当人们看到它们时,这些花树便显出色彩,在人心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人没有看到花时,花无所谓美,因为这时的花并不是人的审美对象。当花被人欣赏时,是有价值的,人们将自己的情感附于花中,就能体会到花的美。

事物的美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事物本身及事物本身具有的美,二是人心。没有事物,人心根本没有欣赏的对象,因此事物是客观的物质基础。但是,有客观事物,没有人心的感知,也不会有美感的产生,因此人心是决定因素。

在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下,明代出现了一股美学思潮,这一思潮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人心的重视,对真心、真情的重视。徐渭的“真我”说就是很好的体现。

徐渭,字文长,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其诗、文、书、画、曲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徐渭为人崇尚“真我”,艺术上也喜好独创一格,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个性。徐渭认为,心是真诚的,就是“真我”,“真我”是独立而无限的,超越了一切束缚,是自由而充满生意的,这在文学创作中十分重要。徐渭指出,写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以做诗人为目的,而是为了抒发真性情;另一种是为了写诗而特意设置情感来写作。前一种因为是抒发真性情,有“真我”,诗歌更容易真实而感人,后一种没有“真我”,是刻意造作,这样的诗歌并不是真正的诗歌。

徐渭的“真我”思想是受到了王阳明心学理论的重要影响,另外,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等,也都能体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

以懊恼为耻

王阳明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被录取,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虽然没考中状元,下次科举时一定会中状元,不妨作个“状元赋”吧。”王阳明挥笔一蹴而就,在座的人都惊叹他的才能。三年后,王阳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安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没有金榜题名为耻,我却以没考中而懊恼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