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家,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他号饮冰子,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其中涉及美学的内容很多。

梁启超十分看重美,并在社会生活中将审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他指出,“趣味”是人生活的原动力,有了趣味,人才能生活得好,丧失了趣味,人就成了行尸走肉,毫无生气可言。而美能够带给人以趣味,因此美在生活中至关重要。梁启超指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喜爱是一种本能,但是某些因素,使人的感觉器官不会用或不常用,时间长了就会麻木,渐渐丧失了这种审美能力,这样就会导致越来越缺乏趣味。而通过对艺术的欣赏来达到的审美趣味,可以使人对美的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使人的生活变得有趣。

艺术怎样给人以审美趣味呢?梁启超认为有三种途径,对应这三种途径,艺术作品可以分成三派。第一,梁启超认为自然之美可以给人的心灵以抚慰,让人感觉轻松。与之相对应的,梁启超认为艺术作品中的一派为描写自然之美。这类艺术作品就是使人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自然之美,从而放松身心,获得审美趣味。

第二,回味快乐或者倾诉痛苦,能让人感觉更快乐。对于快乐而言,遇到快乐的事自然不必说,而回味快乐的事,也能再次感受到快乐;对于痛苦,自己将痛苦倾诉出来,可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别人看出并说出“我”的痛苦,“我”的痛苦也会减少;“我”看出并替别人说出他的痛苦,也会减少他的痛苦。因此,文学作品中有一派就是侧重表现人的心态,这在小说、戏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从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身上,体会到他们的快乐或悲伤的心情,自己的情感也会随之波动,并在这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第三,人们可以在理想和想象中获得快乐。现实生活中的烦扰不可避免,人在同一种环境下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但是人在肉体上又逃离不了现实的束缚,所以只能在精神上寻找自己理想的世界和生活。人在想象中体会到自由,也就体会到了快乐。因此,文学作品中有构造理想世界的一派。典型的如,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塑造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世外桃源。人们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就会体会到文章表现的美好,也就体会到了趣味。

因为“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美”给人带来趣味,能够让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梁启超竭力提倡审美教育,梁启超称之为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尚的趣味,铲除低级的情趣,推动人类进步。而梁启超认为,审美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不同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艺术,都是对人情感的捕捉与表现,作者通过作品表达某种情感,观赏者通过作品可以体会到这种情感,在这过程中,实现心灵的交流。由此,梁启超也认为艺术家的责任很重,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创造好的艺术作品。

在此基础上,他还研究了美与真的关系,认为艺术的美与科学的真是相统一的。梁启超指出,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两者是极不相同的,但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自然。艺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科学的关键也是观察自然。

科学研究要有兴趣和客观的态度,艺术亦是如此。梁启超指出,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有十二分的兴味和纯客观的态度。“兴味”就是兴趣、趣味,因为艺术和科学要观察自然,首先就是要对观察的对象有兴趣,这样才能将全部精神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而客观的态度不仅对科学研究来说很重要,而且对艺术创作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艺术作品要表现某种事物,并不是凭空任意创造,而是根据对事物的观察,在具备一定客观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创造。因此,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客观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看出,兴趣与客观的态度无论是对于科学还是对于艺术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梁启超认为,科学的前提和根本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艺术也需要这种观察力,例如绘画就有助于观察力的形成。艺术要表现美首先要表现真。虽然梁启超认为真就是美,真才是美,这个说法本身并不准确,但是他说出了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东西才可能是美的。另外,重视艺术与科学之间联系的观点,对我国艺术教育后来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