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今浙江绍兴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曾到德国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担任“中华民国”的教育总长。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后来任北京大学校长,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

蔡元培对美学情有独钟,作为教育学家,他将美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美育的思想。

蔡元培受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认识到美具有普遍性这一特点。他在论文中将美与食物、衣服作比较,指出食物、衣服一个人吃穿之后,另外一个人就不能同时使用。但是美与之不同,美是可以很多人共同观赏的。美的普遍性就使美不具有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因此,美感不会让人产生利害得失的计较。艺术终究是属于观念的层面,与现实不同。在现实中,人们会为生计打算,这时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包含着现实的、功利的色彩,但是当这些事物进入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时,就会只是一种符号,无关人们的实际需要,就具有了美感。因此,美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是十分重要的。

蔡元培十分重视美育,是中国近代最早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关系来分析美育重要性的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意志,但是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自己的行为关系到他人,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而教育就是使人有恰当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使社会充满秩序。在德育、智育和美育当中,德育是中心。对人进行道德的教育以使人在做每件事之前,思考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这方面也有赖于智育的帮助。对人进行道德教育还可以使人具有某种观念信仰,例如,遇到正义的事情能够奉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等,而在这方面,则有赖于美育的帮助。由此可见,美育有助于德育。

另外,美育也有助于人格的完善。生活中充满美,这些美的景色和事物能够给人心灵的慰藉,让人情感更丰富。用审美的心态来生活,人们就会更容易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审美对人的性格塑造也有影响,例如,人们观赏小桥流水等优美的景色时,就会使自己安静、平和,渐渐形成一种淡然的个性。但人们欣赏名山大川这样壮美的景象时,往往会感到激动、振奋,有助于培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美育在这一方面也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关于美育的作用,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在西方社会,宗教有很大的势力和作用,尤其在早期,宗教承担了对世界进行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然就包括对美的评判。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独立,科学、司法、道德等都逐渐从宗教中脱离出来。蔡元培认为,对于美的教育,不仅应该从宗教中脱离出来,而且应该以美育来代替宗教。因为,宗教是对某一特定思想的信仰,实际上对人的思想具有束缚作用,而且往往排斥其他宗教的思想,具有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宗教的教义不会改变,因此,宗教思想往往是保守的,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美育则不同,美,尤其是自然美,对每个人来说,是开放的、自由的,不会束缚人的思想。而且美是进步的,自然美时刻在变化,艺术美也常常会随着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由此可知,美育相对于宗教来说,更具有先进性。宗教通过某些教义能够教育人宽容、善良,化解社会矛盾,但是一些宗教在遇到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其他宗教时,也会显现出其狭隘性,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宗教间的战争。因此,宗教有时不仅不能化解人的矛盾,反而还会制造出矛盾来。与宗教不同,美对人的教育往往是无害的、深刻的。

蔡元培虽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口号,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也没有付诸实践。但是,这种对美育的重视仍然具有进步的意义,值得后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