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舞蹈、绘画等都是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但是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些艺术是否应该存在并被人欣赏,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的。墨子持反对态度,提出了“非乐”的主张。而儒家的荀子对墨子的“非乐”又进行了批判。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了不同的结果,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也都促进了人们对“美”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据史料研究,墨子的先祖是贵族,但是经过政治变化,墨子出生时,墨氏已沦为平民。墨子开始跟随儒者学习儒家典籍,后来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乐制度而放弃了儒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他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非乐”“节用”等观点。

墨子认为,统治者如果喜好音乐,会使很多人来从事音乐、舞蹈的表演,这样就会导致很多男人脱离劳动生产,很多女人荒废纺织之事。而妨碍了劳作和纺织,人民就会衣食不足,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灭亡。同样,为了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墨子也反对文采美饰。因此,他提出了“非乐”的主张。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是站在农民或小生产者的角度提出的。

荀子对墨子的“非乐”思想是批判的。墨子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会造成人民的贫穷和国家的动乱,而荀子却认为墨子并没有找到国家“穷”和“乱”的真正原因。荀子认为“群而无分”才是社会不和谐的真正原因。人们必须要合群,才能共同生存,但没有等级名分的限制就发生争夺。群而有分,就能产生一个和谐的组织,有了和谐的组织,就能生产出更多的财富。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群而有分”呢?荀子说要靠礼乐文章。荀子认为,没有艺术、不用美饰就不能够使人民统一;不富足、不丰厚就不能够管理人民;不威武、不强大就不能够禁止暴力。因此,人民归顺、国家强大离不开艺术的辅助。人生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情感欲望无法被取消,但是任其发展,又会产生“争”“乱”等现象。而“乐”是体现“道”的,是“道”对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因此,可以通过“乐”来对人的情感欲望加以节制。荀子认为,“乐”通过对人体中的血气产生影响,使人“血气和平”,进而使社会秩序达到“和”。在荀子看来,墨子的“非乐”不仅不会使人民摆脱贫穷、国家防止动乱,反而会造成“群而无分”,社会“争”“乱”“离”“穷”。

现在,音乐、舞蹈等艺术已经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正如荀子所说,好的音乐、舞蹈等会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它们被称之为艺术。诚然,如果沉迷于内容不积极健康而徒有艺术形式的“艺术”,不加节制,则也会像墨子所担忧的,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墨子和荀子虽然对音乐等艺术持有不同的态度,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如何欣赏“美”,欣赏怎样的“美”的方面给了人们启示。

墨家学派

墨子,一般认为是一位出身于手工业者的平民思想家。和墨子一样,墨子门徒一般也都出身平民,由于生活穷苦,需要相互帮助和随时救济,于是墨子将自己的众多门徒按地域或行业结成一个个严密的团体,其首领被称为“巨子”。这些严密的团体遵守严格的纪律,积极奉行墨子的主张。墨家弟子们有强烈的实践精神,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自己的责任,一如《墨攻》中的那个墨者。墨家弟子大都是手工业者,他们精研技艺并将这些技艺应用在实践中,因此,对战国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凝结墨家思想的《墨子》一书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等物理学方面的科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