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相如和司马迁都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司马迁以历史散文见长,司马相如则以赋见长。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在叙事时用散文,在形容时用韵文,有说有唱,好似唱戏一般。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之一,和诗歌、散文共同构成了灿烂的汉代文学。

赋这种文体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子可能是最早创作赋体作品的人。楚国的宋玉也创作过赋体作品,比如《神女赋》用词十分华美,和汉赋已经比较接近了。

赋的发展和最终成型,得益于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当时新兴的楚辞。赋的一大特点是铺陈,和散文很相似,另外,赋还吸收了楚辞辞藻华美、手法夸张的特点,使自身得以丰富。因为赋和楚辞关联紧密,所以汉代人们通常称赋为辞赋。

汉赋有三大类型:骚体赋、大赋和小赋。

骚体赋深受屈原的楚辞影响,保留了在文章中加入“兮”字的传统。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是西汉的贾谊,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都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品。继贾谊之后,西汉骚体赋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过,时有名篇涌现,比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汉代大赋以叙事见长,因篇章宏大、气势磅礴,被称为大赋。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枚乘等人,东汉的班固、张衡等人都非常擅长写大赋。与之相对应的是小赋,篇幅较短,语言比较质朴,侧重于抒情言志、针砭时事,大多创作于东汉末年。

在所有汉赋作家中,司马相如是最耀眼的一个,人称“赋圣”。司马相如本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有一次,汉武帝读到了他的大赋代表作《子虚赋》,非常喜欢,还以为是古人的作品,不由得感慨“朕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后来,汉武帝才得知这篇赋的作者司马相如还在世,立即召他进京,加以重用。《子虚赋》描写的是诸侯王打猎的事,司马相如进京后,又为汉武帝写了一篇描述天子狩猎的大赋,就是著名的《上林赋》,汉武帝读过后龙颜大悦。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秀的两篇代表作。除此之外,司马相如的辞赋名作还有《美人赋》《大人赋》等。他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令汉代很多作家都对他十分钦佩,司马迁也不例外。在《史记》中,司马迁为文学家立传的只有两篇,其一是《屈原贾生列传》,其二就是《司马相如列传》,可见他有多么看重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非扬雄莫属,代表赋作有《河东》《甘泉》《羽猎》《长杨》。另外,枚乘、枚皋父子和东方朔等人也是西汉时期有名的辞赋家。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当属班固和张衡,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都是当时的辞赋佳作。

东方朔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但他为后人所熟知,主要还是因为他生性诙谐,喜欢讲俏皮话。

汉武帝刚上台时,在全国大事招揽人才。为了在一干儒生中脱颖而出,东方朔写了一份超长简历——用了三千片竹简。这份简历要两个人才能抬动,而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看完。

汉武帝觉得东方朔是个十分有趣的人,就把他留在身边,以供与自己聊天、逗乐用。但东方朔却不满足这样的角色,他时不时地向汉武帝进言国家的政治得失,陈述自己的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都不予理睬。为了一解心中的愤懑,东方朔写了一篇《答客难》。在《答客难》中,东方朔一人分饰两角,用客人问、他来答的方式,解释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原因。

“难”是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这种文体既保留了赋的结构,又采用了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上还是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