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十分流行,出现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等。元末明初,罗贯中将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并结合西晋陈寿的《三国志》等史料,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全书共计120回,65万字左右,描述了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将近一百年间的历史。当然,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是有不少差距的,小说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很多故事情节都被添枝加叶、张冠李戴等艺术手法处理过,很多主要人物也与历史人物本身存在不少出入。不过,《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是相当有价值的。

首先,《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据统计,书中总共写了1798人,有名有姓的约有1200人,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比如宽厚仁义的刘备、智慧过人的诸葛亮、忠义神武的关羽、鲁莽勇猛的张飞、奸诈霸气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无一不深入人心。

在塑造这些人物时,罗贯中善于抓住其主要特征,采用夸张、对比等手法予以强调、突出。比如写张飞的勇猛,作者夸张地描写他站在长坂坡上大吼三声,吓得夏侯杰“肝胆俱裂,倒撞于马下”,曹操大军也“人如潮退,马似山崩”,如此描述,令张飞勇猛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又比如在“三顾茅庐”的情节中,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到第三次才碰上诸葛亮在家,偏巧却又在房中睡觉。刘备毫不介意,耐心地在房外等候,张飞却怒不可遏,竟要放火将诸葛亮烧起来,一旁的关羽急忙拉住他。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三人宽厚、鲁莽、镇定这三种不同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在塑造人物上,《三国演义》也有一些不足: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简直可以说是一成不变,有点过于脸谱化;另外,其中有些人物夸张得过了头,显得不够真实。

其次,《三国演义》在叙事方面显示出作者无与伦比的才华。小说跨越时间长达一个世纪,人物众多,事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作者却能将其叙述得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实在叫人不能不钦佩。全书共分为五条线索:汉朝灭亡,魏、蜀、吴三国兴衰,西晋统一天下。五条线索相互关联,详略不一。全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上,特别是魏国和蜀国的政治、军事斗争,其中蜀国的故事更成为重中之重,而诸葛亮便是这个重心中的灵魂人物。

在叙事时,《三国演义》长于描绘战争,书中总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余次战争,各有特色,很少出现雷同。在这些战争中,描绘得最出色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场大战。在描绘这几场大战时,作者的重点不在展示战场上的惨烈战况,而在表现统帅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因此作者便以人物为中心,着力表述参战各方的实力对比、战略战术等,将战争写得宛如英雄史诗般慷慨激昂。

第三,在语言方面,《三国演义》采用了接近于白话的语言,很容易理解。《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广为流传,雅俗共赏,语言通俗功不可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人物的语言已开始出现注重个性化的苗头,刘备、关羽等主要角色的语言都与其自身性格相契合。

《三国演义》的出现,对中国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其他文学形式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戏曲为例,《三国演义》问世后,其中很多桥段陆续被改编为戏曲,单是京剧中就有上百种讲述三国故事的戏。而且《三国演义》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已超出了文学范围,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后世很多将领都从中学习战略战术,而书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为人处世的经验智慧等,更被社会各界人士学习效仿。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太广、影响太大,以至于在很多人心中,它已等同于真正的历史,引来不少误会。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大多数的章回小说都是历史演义,即在史书的基础上编写出来。所以章回小说讲究“七分虚,三分实”。

章回小说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时的讲史评话。由于历史故事是连贯且复杂的,说书人无法一次讲完,于是在一个故事结束时为了吸引人再次掏钱听书,就会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形成了章回的形式。到了明代,随着市民经济的兴起和印刷业的发达﹐章回小说不再停留于口头,逐渐变成主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章回小说每一回都有一个标题,开始只有一句,渐渐发展为对偶工整的两句。内文常采用散韵结合的模式——故事用白话写成,但中间常常夹杂着诗词,这是因为章回小说的老祖宗就是又说又唱的评话。

《水浒传》:108个好汉是怎样炼成的

现在普遍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曾对其做出一定加工。除此之外,还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作者是罗贯中;一种认为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不曾参与其中;还有一种认为前70回是施耐庵所写,后30回是罗贯中续写。

《水浒传》自问世后,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回数各不相同,多的有124回,少的有71回。明代末年,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众好汉齐聚梁山之后的内容砍掉,做成了一个70回的版本,取名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成了清朝年间最流行的版本。

《水浒传》也叫《忠义水浒传》《忠义传》,“忠义”二字是其写作主旨。忠义的含义非常复杂,忠君、孝悌、仗义等都包含在内,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概括《水浒传》全书的思想内涵。这部小说自问世后,一直深受百姓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对英雄的勇气、智慧和真性情的赞颂。

书中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各有特色,金圣叹曾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虽然这些英雄并不是个个都性格鲜明,让人过目难忘,但其中数十个主要角色,确实都性格迥异,栩栩如生,比如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

《水浒传》刻画人物有一个特色,常在人物首次出场时,借助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独有的性格。比如鲁智深出场时,写他“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寥寥数句,一个豪爽、粗莽的好汉形象就跃然纸上。

在刻画人物时,《水浒传》时常安排同类人做同类事,在对比中突出每个人的性格特色。正如金圣叹所言:“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多一成不变,《水浒传》中很多人物却有明显的性格转变。以林冲为例,他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眼见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调戏,却因担心得罪上级,不得不选择忍耐,这时他的性格还比较懦弱。其后,高俅等人步步紧逼,他百般忍让都无济于事,最终愤而杀死高俅的心腹,在一个风雪之夜投奔梁山,这时他的性格已变得十分刚烈,前后对比鲜明。

此外,《水浒传》还很注意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使人物的性格更富有层次。比如鲁智深,他虽然粗鲁莽撞,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很有计谋,粗中有细。在他拳打镇关西的情节中,作者写他路见不平,想帮被屠户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报仇。为不使金家父女受到牵连,他足足等了两个时辰,估计金家父女已经走得很远了,才出去找镇关西,显示出他性格中粗中有细的一面。之后,鲁智深痛打镇关西,不曾想竟闹出了人命。于是他大骂镇关西装死,为自己赢得了从容离开的时间。如此有计谋,展现出鲁智深聪明机智的一面。正是通过类似多角度、深层次的描绘,一个立体、生动的鲁智深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在叙事方面,《水浒传》采用了单线纵向叙事结构。前半部分写人,常用几回的篇幅集中写一个或几个人物因何要投奔梁山,对各主要人物的描写依次展开;后半部分记事,写众好汉齐聚梁山后,如何反抗朝廷,又如何被朝廷招安。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总体而言,前半部分要比后半部分精彩得多,后半部分的大部分人物都失去了原有的个性,情节也显得十分拖沓。

《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它和同时期的《三国演义》共同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形式与风格打下了基础。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中使用的白话也更加成熟,方便理解,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在中国文学领域中,小说的地位越来越高。

《水浒传》的出现,还为之后各类文学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小说到明清传奇,再到昆曲、京剧等戏剧艺术,以及说唱等民间艺术,都将《水浒传》当成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如明代奇书《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故事演绎出来的。

《水浒传》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翻译成十余种外文,在世界各地流传,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大英百科全书》曾盛赞:“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现身于历史杰作之列,因此得到了普遍的喝彩,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

《西游记》:一只神猴的取经传奇

明代后期的通俗小说家多热衷于创作神怪小说,有将近30部神怪小说相继问世,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非《西游记》莫属。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玄奘取经的史实。玄奘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高僧,贞观三年(629),他从长安出发,历经17年,辗转上百个国家,从天竺取回了657部佛经,并将余生全部用于翻译、研究佛经。玄奘的门徒曾根据他口述的取经途中的见闻,写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记》,书中的内容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后来,玄奘的弟子在歌颂师父、宣扬佛法时,将这种神话色彩夸大,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使得玄奘取经的故事变得越来越离奇。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部题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话本,其中列出了《西游记》故事的大致框架,并首次出现了猴行者这个角色,他也加入了取经队伍,并逐渐取代玄奘,变成了取经路上的头号人物。另外,这部话本中还出现了沙僧的前身深沙神,但只露了一次面,另一位主角猪八戒尚未出现。

猪八戒首次登场,是在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在这部戏中,深沙神改称为沙和尚。大约在同一时期,还有一部讲述《西游记》故事的书问世,其中对唐僧师徒四人,尤其是对孙悟空的描绘,对故事结构和情节发展的安排,都已大致定型。我们熟知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很多学者都存有质疑,现在一般认为是吴承恩。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才华出众,却屡试不中,人到中年才当上了县丞,但不久就因反感官场黑暗,愤而辞官,此后长期卖文谋生。晚年的吴承恩贫困潦倒,十分凄凉。除《西游记》外,他还留下了4卷《射阳先生存稿》。

《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也是一部十分出色的文学作品,有两个相当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是奇幻,二是幽默。

首先,它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突破了生死、时空和神、妖、人、鬼的界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充满了奇幻之美,而这种奇幻之中又包含了真实。以人物塑造为例,小说中的各色神、妖,虽不是凡人,却常让人感觉像凡人一样真实,甚至是可亲。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将凡人的性格缺陷、言谈举止等特点赋予了这些神、妖。这一点在猪八戒身上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就另一大艺术特色幽默而言,小说中穿插了大量戏言,使得全书都被浓厚的喜剧氛围笼罩。有些戏言对刻画人物很有帮助,比如孙悟空戏称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取经路上听说妖怪是观音菩萨派来的,便诅咒菩萨“活该一世无夫”,一个不畏权势、放浪不羁的勇者形象立时得以凸现。另有一些戏言则是引人发笑的俏皮话,为小说增添了更多的喜剧色彩。比如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后分别得到了封号,猪八戒得到的封号是“净坛使者”,负责掌管如来的贡品。猪八戒很不满意,如来便安慰他说:“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说得通俗点,就是猪八戒胃口大,吃得多,天下佛教徒众多,香火不断,神仙吃不完的贡品,就由他来吃光,这样的肥差有什么不好呢?这种充满世俗味道的俏皮话从佛祖口中说出来,显得格外幽默。

《西游记》作为中国神怪小说的代表作,对之后神怪小说的发展意义非凡。在《西游记》的影响下,明代末期出现了多部融合了历史故事的神怪小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许仲琳(有争议)创作的《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是想象奇诡,塑造了很多相貌奇特、本领怪异的角色,比如会土遁的土行孙、长着翅膀的雷震子、千里眼、顺风耳等。不过,其中的人物大多缺乏鲜明的个性,情节安排显得很程式化,宿命论色彩也太过浓厚,文学价值远不及《西游记》。

孙悟空的原型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是谁,说法很多。比如,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来源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在《罗摩衍那》里,哈奴曼是风神的儿子,他有四张脸、八只手。胡适有此推论也不无道理,因为哈奴曼的本事和事迹与孙悟空的能耐和经历高度相似。比如,哈奴曼的武器是虎头如意金棍,而孙悟空的武器是如意金箍棒。再比如,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而孙悟空的授业师父是天地始祖——菩提老祖。他们都会腾云驾雾。他们同样都是智慧、勇力、正义的化身,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

也有人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就在中国。比如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认为孙悟空的人物原型是中国神话中的无支祁。据《山海经》记载:无支祁是大禹时期的水中妖怪,他长得像猿猴,火眼金睛,一口锋利的牙齿,身形非常矫健。由于他在人间为非作歹,大禹抓住他以后就把它锁在了军山下。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在明清两朝的小说中,《红楼梦》是后世评价最高的一部。这部小说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通常认为是高鹗续作。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家曾是清初著名的望族,财雄势大。康熙皇帝死后,雍正即位,曹家开始走向没落,被革职抄家。曹雪芹本在南京长大,少年时代家境忽然一落千丈,才举家搬到北京,从此终生穷困潦倒。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萌生了创作《红楼梦》的念头。

曹雪芹去世时,《红楼梦》其实尚未全部完成,而是在此后流传的过程中,由高鹗续写了后40回。高鹗对《红楼梦》十分喜爱,甚至给自己取别号为“红楼外史”。他花费大量心血续写《红楼梦》,终于将其变成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但这后40回的文学成就远不及前80回,且有很多违背曹雪芹原意的安排,因此饱受诟病。后世在评判《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时,往往主要针对前80回。

在叙事结构上,曹雪芹彻底突破了此前流行的单线结构,采用了网状结构,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彼此关联,彼此牵制。《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全都汇聚在这个庞大的结构体系中,纵横交错,井井有条地向前发展,形成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

在人物刻画上,《红楼梦》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计480余人,其中至少有几十人性格鲜明,令人难忘。此前的小说写人物多有类型化倾向,千人一面,尤其是写女子,几乎都是一种模样。《红楼梦》中的人物以女子居多,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比如同样是丫鬟,袭人稳重谦逊,晴雯却放纵任性;同样是小姐,迎春木讷懦弱,探春却强悍精明。在这些人物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

贾宝玉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不屑于追求功名利禄,不喜欢读那些“正经书”,更不喜欢与达官贵人交往。他对女性充满了同情与怜爱,终日与大观园的诸位姐姐、妹妹、丫鬟一起厮混。他执着追求爱情自由,认为心灵契合才是爱情唯一的条件,所以他不爱众人都喜爱的端庄大方的宝姐姐,而偏爱小心眼却与自己有着相同价值观、爱情观的林妹妹。

林黛玉同样是自由爱情的坚定追求者。她自幼寄人篱下,敏感孤傲,却又十分率真。在贾府中,真正懂得她内心世界的只有贾宝玉一人。她与宝玉彼此倾心,却因自身性格和现实束缚受尽煎熬。可即便如此,她也不愿对现实屈服,像宝钗等人一样劝宝玉走向仕途。感伤、才情、美丽、病弱,共同构成了黛玉这个悲剧形象,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

宝钗与黛玉同样才情出众、美丽动人,但她的价值观、爱情观却与黛玉迥然不同。宝钗谨守那个时代的女子应该遵从的一切规范,堪称当时女子的典范。这为她赢得了贾府上下一片赞扬之声,宝玉也对她敬重有加,但偏偏不能对她产生爱情。最终,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以悲剧告终,宝钗虽然如愿嫁给宝玉,但永远也不能得到宝玉的爱情。

除上述三位主角外,书中王熙凤、贾探春、史湘云、秦可卿等人的形象也都深入人心。

在语言上,《红楼梦》堪称登峰造极。曹雪芹在其中大量运用北方官话,并融合了古典书面语,最终形成了简洁、流畅、自然、生动而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吃饭前高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然后鼓着腮帮子不说话,逗众位太太、小姐开心。曹雪芹在描绘大家的反应时,写得极为生动形象:

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妈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红楼梦》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民间出现了大批续作,如《续红楼梦》《红楼梦补》《后红楼梦》等,但普遍文学价值不高,更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另有大批文人模仿《红楼梦》创作小说,如民国初年的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就深受《红楼梦》影响。直到今天,《红楼梦》还在源源不绝地为众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养料。此外,《红楼梦》也为戏剧文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就出现了大约二十种以《红楼梦》为素材的戏剧,近代更出现了上百种红楼梦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出现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乃至逐渐形成了专门的“红学”,直到今天依然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