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传奇原本是指唐代的短篇文言文小说,到了明代,却成了对杂剧以外各类中长篇戏剧的总称明传奇由宋元的“南戏”发展而来。明人大都将“南戏”称为“传奇”,并将元人南戏佳作如《拜月亭》《琵琶记》列入“传奇”之中。

明代出现了上百种传奇,其中最知名的,要数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文采出众,精于诗文,可惜屡试不第,蹉跎到34岁才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为官期间,汤显祖眼见朝中官僚腐败,愤而写下《论辅臣科臣疏》呈献给万历皇帝,抨击朝政,弹劾朝廷大员,结果被贬到广东、浙江等地为官。在浙江遂昌担任知县期间,汤显祖政绩极佳,声名远扬。

5年后,汤显祖见朝政腐败一如往昔,地方恶霸难以压制,再加上几位亲人相继离世,最终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在临川玉茗堂中潜心于文学创作。

归隐期间,汤显祖完成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三部戏剧作品,加上之前写成的《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也称作《玉茗堂四梦》。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原名《还魂记》,讲述了柳梦梅和杜丽娘离奇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杜丽娘尤其显得光彩照人。杜丽娘出生在官宦人家,本是安守本分、温顺软弱的闺阁小姐,坠入爱河后,却变成了甘于为爱而死的深情女子。其后,她又为还魂而在阎罗王面前据理力争,历尽千辛万苦,才死而复生。如此勇敢、执着,完全不像当初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在与柳梦梅私订终身后,她还要与父亲和老师对抗,特别是父亲杜宝,强势而顽固,简直到了绝情的地步。杜丽娘复生后,他坚决不认她,因为她的无媒苟合损害了他所谓的尊严,他宁愿相信女儿已经死了,也不愿接受这样一个不“贞洁”的女儿。可是杜丽娘并没有放弃,她再三向父亲解释,无论如何不肯屈服于父亲的**威。最后闹到朝堂上,面对高高在上的天子,杜丽娘也能不慌不忙,将自己与柳梦梅生死相许的爱情娓娓道来,连皇帝都为之动容,下旨成全他们。杜丽娘的性格生动、饱满,富于流动性,在一次又一次转变中得到升华,最终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可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媲美。

除人物塑造外,《牡丹亭》的文学价值还表现在华丽、奇巧、抒情的语言风格上,其中一些名句至今仍为人所熟知,例如题词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句。不过,最出名的还要数《惊梦》片段中,杜丽娘在花园发出的伤春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不只是对春色之美无人欣赏的感叹,更是对自己的美丽无人爱慕的叹惋。

《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最具影响力和文学价值的爱情戏剧,反响极大,当时有这样的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女主角杜丽娘更成了无数人心目中青春、美丽、深情的象征,她与柳梦梅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显示出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红楼梦》就明显受到了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

汤显祖与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且在同一年去世,再加上汤显祖在中国戏剧界的崇高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在西方世界媲美,所以人们也称汤显祖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桃花扇底送南朝

清代的戏曲发展迅速,康熙年间出现了一部成就极高的传奇《桃花扇》。

《桃花扇》的作者是著名戏曲家孔尚任。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的64代孙。年轻时,孔尚任一心想步入仕途,如愿后却又对官场腐败、宦海浮沉心生厌倦,人到中年时忽然被罢官,原因不明,很有可能跟《桃花扇》有关。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念头始于他在淮阳为官期间。当时,孔尚任常在聚会中听遗老们感叹兴亡,追忆往事,其中有些故事孔尚任童年时期就曾听长辈提起过。后来,孔尚任被调到京城为官,正式开始创作《桃花扇》,历经十余年时间,苦心孤诣,三易其稿,最终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定稿,第二年上演,引来巨大轰动。

《桃花扇》虽然是一部戏剧,却非常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其中描绘的弘光政权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福王昏庸无道,马士英和阮大铖结党营私,史可法孤立无援,政权迅速灭亡。只有描写清兵进军的部分与史实有些出入,毕竟当时清廷已经一统天下,孔尚任不能不有所避忌。可尽管如此,他还是在这部戏上演后被罢官。

关于这部戏的主旨,孔尚任曾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写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展现明末清初动**的社会现实,将两人的爱情波折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起来,以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赞颂对国家忠贞不渝的英雄人物和底层民众。

《桃花扇》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既有史可法这样的民族英雄,又有李香君这样的底层民众,后者的形象尤其突出。

李香君身为秦淮名妓,在当时的社会堪称最卑贱的阶层,然而,她却拥有高尚的品格,善良、正直、不慕富贵、不畏强权、对国家忠心不二。在光彩夺目的李香君面前,男主角侯方域的形象倒显得有些逊色了。

除李香君外,《桃花扇》中还塑造了民间艺人柳敬亭和苏昆生这两个底层民众形象。戏中写道,他们两人在阮大铖家中做客,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后来得知阮大铖的真面目,深受震撼,耻于再留在阮家,“不待曲终,拂衣散尽”,并表示“宁可埋之浮尘,不愿投诸匪类”。

《桃花扇》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功力,得到了时人和后世的认可。王国维对元杂剧赞不绝口,却认为它们全都比不上《桃花扇》,原因就是,《桃花扇》在刻画人物上的功力之高,堪称中国戏曲史上一绝,他曾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

《桃花扇》在康熙年间上演时反响热烈,连康熙皇帝都对其很是关注,并引以为鉴。此后,《桃花扇》广为流传,并被改为京剧、黄梅戏等戏剧形式传唱至今。

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

《桃花扇》之外,另一部不得不提的名剧便是《长生殿》。“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孔”便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洪”则是《长生殿》的作者洪昇,足见当时人们对这两部戏剧的追捧。

洪昇是与孔尚任齐名的戏曲作家,《长生殿》也与《桃花扇》并列成为康熙年间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作品。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接受正统教育,少年时已有诗名。康熙十八年(1679),洪昇的父亲遭到诬陷,从此家道中落。这段经历让洪昇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体味民间疾苦。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历经多年、三易其稿的戏剧《长生殿》问世,很快引来巨大轰动。

《长生殿》讲述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一题材的作品此前已出现多部,最出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洪昇在创作《长生殿》时,就以《长恨歌》和《梧桐雨》为基础,并做了不少改动,最主要的改动是结局。无论是《长恨歌》还是《梧桐雨》,最后都以悲剧收场,洪昇却将结局改成了唐玄宗和死去的杨贵妃获得神仙恩准,到天上团圆,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洪昇认为《长恨歌》和《梧桐雨》都写得太过悲伤,他不愿在自己的作品中重复这种悲伤,索性给两位主角一个大团圆结局。因此,他在写到杨贵妃死后时,一方面极力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另一方面又写杨贵妃虽已做了神仙,但仍对唐玄宗眷恋不舍,甚至说:“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最终,他们获得了长生,把当初在长生殿立下的长相厮守的誓言变成了现实,而洪昇将这部戏取名为“长生殿”,原因正在于此。

不过,洪昇写的结局虽然美好,却令《长生殿》的上下两卷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手法与风格:上卷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贴近于现实;下卷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接近于虚幻,而中间的转变显得不够自然。并且洪昇在下卷中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处理得太过理想化,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很难让人信服,只能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成了《长生殿》的一大缺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成就了《长生殿》独有的特色。

除了爱情故事,《长生殿》中还描绘了同时期的大量历史事件和民间疾苦,赋予了这部戏更多的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

作为艺术成就很高的戏剧名作,《长生殿》的语言十分清丽、细腻、感人,洪昇将唐诗和元曲的特色都糅合在其中,并化用了很多名句,且用得非常巧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博采众长,相当成功。自问世后,《长生殿》始终在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其中如《定情》《惊变》《骂贼》《弹词》等很多精彩片段,至今仍是舞台上的常演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