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他的笔名。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中社会评价最高的当属《子夜》。

《子夜》全书共计19章,大约30万字,创作于1931年至1932年间,1933年出版。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以吴荪(sūn)甫为中心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历史命运,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类矛盾和斗争。

《子夜》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学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主题。《子夜》选取了当时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主题,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罢工,农民暴动,以及受地下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反映了那段时期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极具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

第二是结构。《子夜》的情节十分曲折,人物关系复杂,冲突激烈,可谓千头万绪。茅盾选用了蛛网式结构,以5条重要的线索贯穿始终,各条线索齐头并进,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错,同时突出吴荪甫和赵伯韬这条主线,使得情节发展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共同构成了一个严谨、复杂的艺术整体,显示了茅盾高超的创作才能。

第三是人物塑造。茅盾非常注意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也就是说更注重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色,让他们在代表一定阶级和倾向的同时,也代表了一定的时代思想。另外,茅盾十分擅长借助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例如在刻画吴荪甫时,便将他置于各种类型的矛盾中,既有家庭矛盾,又有与竞争对手的矛盾,还有与被其压迫的工人、农民之间的矛盾。在每种矛盾中,吴荪甫都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家庭矛盾中表现得外强中干,在与工人、农民的矛盾中表现得心狠手毒,展现出他性格中不同的方面。《子夜》总共塑造了90多个人物,其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吴荪甫的走狗屠维岳、独立女性张素素、交际花刘玉英等,形象都十分鲜明、突出。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瞿秋白曾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小说中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大规模描述,也为之后同类型的小说创作建立了模式,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