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是西方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思想文化以天主教为主,基督教神学几乎影响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戏剧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宗教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控制,产生了许多宗教色彩的戏剧,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成为宣传宗教理念和道德说教的工具。许多学者认为“中世纪戏剧不是罗马戏剧的延续,而是从教堂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戏剧形式”。这些宗教戏剧大体被分为神秘剧、奇迹剧和道德剧。

在英国,奇迹剧是神秘剧的早期名称,可以泛指所有的宗教题材剧。在法国则指圣母或圣徒事迹相关的有“奇迹”出现的宗教剧,也可以称为“圣母奇迹剧”。《狄奥菲尔奇迹剧》是在当时的法国非常流行的一部奇迹剧,讲述了一名教士狄奥菲尔和魔鬼签订契约,最终被圣母解救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是浮士德在戏剧形象中最早的雏形。

虽然中世纪的文化生活很是单调,但人们看戏的热情却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有关资料记载:“在一个中古时代的城市里演戏是一件万人空巷的盛事。地方官告示各商店关门停业,一切有噪声的工作全部停止,家家户户都锁上门,街上一片静悄悄,只有巡哨来回巡逻着——所有的人都到公共场所看戏去了。”这是卡尔·曼切尤斯记载的一段话,说明了当时戏剧在民众间的受欢迎程度。

神秘剧又被称为“圣体剧”和“受难剧”,大多根据《圣经》里的故事改编。“神秘”一词用英文表达为“Mystery”,在中世纪有“买卖”和“手艺”的意思,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工会,工会会有演出,后来人们就把这些工会演出的戏剧称为“神秘剧”。

这些神秘剧中,最出名的还属《第二个牧羊人》。它以耶稣诞生为背景,讲述了牧羊人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剧作中的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冬天,三个牧羊人依次进场,抱怨着生活。麦克是个名声不好的家伙,趁着牧人们睡着的时候偷走了一只肥羊,回家后麦克将肥羊交给了妻子吉儿。第二天牧人们发现丢了一只羊,猜到是麦克偷走的,便到他家中搜寻。吉儿早就料到牧人们会来找羊,便将羊伪装成新生的婴儿,假装刚刚生产,众人见此只得离开。此时牧人们想到应该送给婴儿礼物,便回到了麦克家中,坚持要亲吻婴儿,以示祝福。牧人到婴儿床前一看,原来是那只丢失的羊。为了惩罚麦克偷窃和撒谎,众人将他放在毛毯上抛上抛下。最后牧人们前去朝拜,欢唱歌曲。

此剧剧本的每行行尾都押韵,前四行的中间有一字押韵,文字结构非常整齐,朗诵起来极其美妙。在故事的题材上,作者将民间故事和《圣经》中的故事大胆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取得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偷羊这一情节上,可谓此起彼伏,充满了幽默感和悬疑感。为了躲过牧人们,吉儿发誓说:“假如我欺骗了上帝,我宁愿吃掉躺在摇篮中的这个孩子。”吉儿是聪明的,她贼喊抓贼,还绕着弯说话,来骗取牧人们相信。剧情在麦克被裹在毯子里抛上抛下时达到**,在这个情节中将闹剧发挥到了极致。故事有着丰富的寓意,剧中有天使报佳音、牧羊人去伯利恒朝拜圣婴的情节,这一情节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出生在马槽的耶稣与躺在摇篮中的羊,两者之间有着巧妙的隐喻,似乎是一种交错的角色。

《第二个牧羊人》运用了夸张、误会、双关等手法,喜剧特征非常鲜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剧作中有大量的宗教典故,非常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