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的贫民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宫廷乐师。贝多芬作为长子,从4岁开始就接受父亲的音乐培养与教育,而父亲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经常用粗鲁暴躁的方式逼迫贝多芬不停练琴。

作为海顿的学生,凭借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键盘上挥洒的热情洋溢,贝多芬很快征服了维也纳上流社会,成为首屈一指的钢琴演奏家。他创作了很多重要作品,有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以及他一生中最重视的体裁——交响曲。

贝多芬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把古典交响乐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9部交响曲反映了他整个的生命历程,每一部交响曲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一部的构思与艺术表现手法都具有多样性。

《D大调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听力衰退之后创作的。曲风乐观明快,主题鲜明,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平静,最后过渡到欢乐,这一系列过渡与转变,与其战胜“心魔”时的内心变化有直接的关系,标志了贝多芬创作新时期的开端。贝多芬那时唯恐音乐生涯就此中断,轻生想法不断冒出,好在他能积极调整心态,为音乐留了下来。

与《D大调第二交响曲》一样反映贝多芬内心痛苦挣扎的还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后来命名为《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最初是贝多芬准备献给拿破仑的,因为他将拿破仑看作是自由和民主的拥护者,后来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又认为拿破仑这一举动是践踏人权,因此撕毁了乐曲原封面,改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的交响乐作品。该作品的长度是传统交响曲的两倍,慢板乐曲是悲壮的葬礼进行曲。

1808年,贝多芬创作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与《F大调第六交响曲》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演出。《第五交响曲》(也叫《命运交响曲》)开始悲观伤感,后期转变为看到生活的希望,象征着贝多芬本人与逆境抗争的过程。该作品是交响曲文献中最简洁最有气势的一部,那“三长一短”的命运节奏贯穿整部乐曲,成为交响曲中的典范。而《第六交响曲》(也叫《田园交响曲》),描绘了奥地利乡村风光,包括风雨、鸟鸣与节日的体现,开创了历史上用音乐绘制自然风光的先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小调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晚年的作品,也是其一生思想创作的总结。贝多芬一直希望创作一部合唱交响曲,而《第九交响曲》满足了他的愿望。第四乐章加入人声合唱,用的是席勒的歌词《欢乐颂》,表达了世界人民相亲相爱的思想境界,该作品是交响曲历史上的重大创举,开创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先河。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有人说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一个音乐时代的句号,另一个音乐时代的序幕,必然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对象”。它们在技法和演奏上都有新的突破,展示出完美而变化丰富的韵律。

贝多芬最早创作的奏鸣曲名为《月光》,创作于1801年,人们听到音乐就想到波光粼粼的湖面,水面**漾的小舟,头上皎洁的月光。这部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表现出的情绪都是戛然而止,没有预兆也没有过渡,开始是平静如水,然后直接就跳到阳光灿烂,再后来就是暴风骤雨。有人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神经质的代表,表现了他性格中所有一切都是相互交织,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D大调奏鸣曲》在构思上从美学和伦理学来说都迈出了胜利的一步,象征了贝多芬的创作中一个英雄革命的时期到来。这部作品表达了贝多芬本人最直接的思想,就像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的:“这是他,就是他本人。”乐章中有狂奔向前的急流,有高瞻远瞩的思想,还包含了一种粗犷的力量,别出心裁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其中还出现了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象征新的向往与自由。

此外,贝多芬的奏鸣曲还有《c小调奏鸣曲》“悲怆”,从急转爆发到抒情。虽然给人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但曲调流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大调奏鸣曲》“华尔斯坦”也是极成功的一部作品,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时几乎用上了所有琴键,它完全超越了当时音乐家们的想象。

贝多芬的家庭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钢琴与唱歌教师,因长期酗酒而脾气暴躁,影响了家庭的生活。母亲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在家中6个兄弟姐妹中,贝多芬排行老二,但只有贝多芬和另外一个兄弟长大成人。虽然他们的生命短暂,却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