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分析,基本要做的是划分、拆解。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拆解呢?关键的是“切入点”和“拆解方法”。刀刃以什么角度切入,这就是“切入点”;切开的截面如何划分,这就是“拆解方法”。那么应该怎么切入、怎么拆解呢?

昨天的销售额是18万日元,今天的销售额是12万日元,今天与昨天相比下降了6万日元。为了查明下降6万日元的原因,现准备将销售额进行拆解。

目前来看可以按照商品和负责人进行拆解,所以按照不同商品、不同负责人对昨天和今天的销售额进行了比较。

从不同商品的情况来看,商品Z的销售额下降了6万日元;从不同负责人来看,大家的销售额都下降了2万日元。因此,整体下降6万日元的原因似乎是商品Z不好卖。接下来要确认“为什么商品Z不好卖”。

如上述的情况,通过拆解数据,正在发生的情况就能显现出来。即使知道销售额下降了6万日元,但从这个结果来思考原因的话,有各种可能性,无法集中到一个方向去思考。

可以从力所能及的范围入手,首先拆解现象、补充更多细节,让正在发生的情况看起来更清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发生了这些情况。

关键点1. 找一个很可能有意义的切入点来进行拆解

关键点2. 思考是否需要以其他的切入点来进行拆解

1. 找一个很可能有意义的切入点来进行拆解

尝试找一个拆解以后可能比较有意义的切入点,拆解获取的数据。

在本次的例子中,可以按照商品类别以及负责人来进行拆解。因为各种商品的情况可能会有差异,所以按照商品来拆解有观察的价值。另外,因为不同负责人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所以按照负责人来拆解也有观察的价值。

2. 思考是否需要以其他的切入点来进行拆解

本次我们按照商品类别和负责人进行了拆解,但我们也要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具有拆解价值的切入点。例如,或许可以按照时间段来拆解。

获取数据以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着手进行分析固然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所获取的数据有可能只是碰巧呈现出那个状态。为了不被偶然出现的现象牵着鼻子走,我们要经常思考有没有其他需要考虑的角度,如果有的话,就要去收集更多的数据,并进行拆解。

练习题

如果最初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那么应该如何分析呢?

解答

前面我们已经按照商品和负责人进行了拆解,下面我们考虑一下按时间段和气温来划分。

首先,时间段是可以用于探讨的切入点。然而,它跟商品、负责人的切入点不同,需要加以留意。按商品、负责人进行拆解的话,拆解的单位是在选择切入点时就自动确定的。分商品看的话就是划分为商品X、Y、Z,分负责人看的话就是划分为负责人A、B、C,这在选择切入点时就自动确定下来了。

而按照时间段来拆解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如果调取收银机的记录,估计会如上表那样,有详细到小时和分钟的信息,不过一开始就把单位细分到分钟来进行拆解,应该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此,可以考虑按照10点后、11点后、12点后这样以1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或者像10~12点、12~14点、14~16点、16~18点这样稍微把间距拉开,以2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又或者大致分为10~14点,14~18点这两个时段等。

换言之,要考虑应该以怎样的宽幅进行拆解。大家要记住,有些切入点必须详细考虑划分单位。

接下来是气温。关于是否采用这个切入点的决定,会根据所售卖商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要思考气温对商品的销售情况是否会产生影响,再判断是否以其为切入点进行拆解。

像本次的例子,数据拆解的切入点只有4个左右,那么考虑到按气温拆解可能会让数据显现一些端倪,所以也可以尝试。

但是,如果切入点增加到10个、20个的话,自然就没办法用所有的切入点进行拆解了。大家要有意识地从拆解后是否有意义的角度,对拆解的切入点进行取舍。

还有年龄、性别等也可以作为切入点的备选项来考虑。但是,这些切入点与刚才的商品、负责人、时间段这些切入点有一些不同的意义。年龄、性别与商品、负责人、时间段这些切入点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点在于,前者是顾客的信息,后者是卖方的信息。也就是说,以后者作为切入点的话,估计根据收银机保存的信息就可以进行拆解了。但年龄、性别是顾客的信息,如果对购买者的情况没有实时记录,就无法用这些信息进行拆解。

拆解很重要,但大家要知道,有些情况需要主动去获取用于拆解的信息。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拆解观察”与“结果可以发现什么”是不同的事情。人们总是忍不住去思考以怎样的切入点进行拆解更好,但最终能否得到结果,不拆解的话是不知道的。

因此,不要想着去选择一个能够看到结果的“正确”的切入点,而要思考多个可能会看到结果的切入点,实际去进行拆解。

STEP UP!

你的目标是通过某所大学的入学考试,现在正苦恼于选择预备学校。经过调查,得知以下信息。那么,你会选择哪所预备学校呢?

首先,比较一下理科的合格率。预备学校A理科的合格率是30%,预备学校B理科的合格率是20%。理科方面,预备学校A的合格率比较高。

其次,比较一下文科的合格率。预备学校A文科的合格率是60%,预备学校B文科的合格率是50%。文科方面,也是预备学校A的合格率更高。

我们知道,预备学校A在理科、文科方面的合格率都更高。那么,我们把理科、文科合起来计算一下合格率。

预备学校A的考生人数是

理科160人+文科40人=200人

合格人数是

理科48人+文科24人=72人

所以整体的合格率是

72人÷200人=36%

预备学校B的考生人数是

理科20人+文科80人=100人

合格人数是

理科4人+文科40人=44人

所以整体的合格率是

44人÷100人=44%

虽然预备学校A理科、文科的合格率都更高,但预备学校B整体的合格率却更高。

请再看看以下的情况。

预备学校C与预备学校D,从整体的合格率来看,预备学校C是40%,预备学校D是50%,预备学校D的合格率更高。

另一方面,我们分性别来看看。预备学校C的男考生人数是80人,男生合格人数是24人,所以男生的合格率是24÷80=30%。

预备学校C的女考生人数是20人,女生合格人数是16人,所以女生的合格率是16÷20=80%。

预备学校C整体的考生人数是男生80人+女生20人=100人。

整体的合格人数是男生24人+女生16人=40人。

要记得确认一下这与整体情况的数字是否相同。

同样,预备学校D的情况也区分性别看看。

预备学校D的男考生人数是20人,男生合格人数是2人。所以男生的合格率是2÷20=10%。

预备学校D的女考生人数是80人,女生合格人数是48人。所以女生的合格率是48÷80=60%。

预备学校D的整体考生人数是男生20人+女生80人=100人。整体的合格人数是男生2人+女生48人=50人。

要记得确认一下这与整体情况的数字是否相同。

分性别来看的话:

预备学校C男生的合格率是30%,女生合格率是80%;

预备学校D男生的合格率是10%,女生合格率是60%。

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的合格率,都是预备学校C的合格率更高。

这是“辛普森悖论”的现象,关注整体与关注部分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因此,虽然说拆解是基本做法,但要记得用加法来确认与整体情况是否相符;或者同时把握好整体的趋势以及部分的趋势,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小结

√ 尝试寻找多个可能有意义的切入点来进行拆解

√ 目的是用可能性来进行评价,不是为了找到最好的切入点

√ 有些情况需要思考在哪里进行拆解

√ 为了进行拆解,有些信息需要主动去获取

√ 记住通过加法确认与整体情况是否相符以及观察整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