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世界各地的人都经历过相同的情绪,但是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来不同的感受。例如,提起吃蜗牛,一些法国人不禁嘴角泛起微笑,然而,对许多北美人而言,吃蜗牛却会令他们面露难色。此外,文化也会影响人们对不同情绪的重视程度。一项研究发现,亚裔美国人和中国香港人比较认可“低强度正面情绪”,如表现得冷静、放松和平和。欧洲裔美国人则倾向于认可“高强度正面情绪”,如表现得兴奋、热情和高昂。传播学学者克里斯蒂娜·科切米多娃(Christina Kotchemidova)指出,美国以“快乐文化”闻名世界,她引用了一位波兰作家描述美国人丰富的表达力:“哇!太好了!多棒啊!太精彩了!我度过了绝妙的时光!多么美好的夜晚!真是该死的快乐!”
影响情绪表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文化属性,即该文化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如日本和印度)更重视他们“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和谐,并且不允许出现扰乱团体成员关系的任何负面情绪。与之相反,在高度个人主义文化(如美国和加拿大)中,人们可以很自在地向身旁亲密的人透露自己的情绪。个人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对团体外成员的情绪表达也有所不同:个人主义者对于外人会相当坦白他们的负面情绪,集体主义者会隐藏包括厌恶在内的负面情绪。这就很容易理解,文化所展露的规则差异会导致许多沟通问题,例如,个人主义的北美人可能认为集体主义的亚洲人不够坦率,而亚洲人很容易认为北美人太过情感外露。
“我爱你”这样的短语就是一个文化差异在情感表达中的有趣例子。研究者发现美国人说“我爱你”的频率(以及对象)远高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这并不是否认爱是普世的经验,而是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了我们什么时候、在哪里、以什么频率、和谁说“我爱你”。参与研究的中东人就表示只有在配偶之间才会说“我爱你”,他们警告说一个美国男人如果对中东妇女说“我爱你”,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在求婚。同样,来自多种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包括东欧、印度和韩国)认为他们极少说“我爱你”,如果这个短语说得太频繁,很可能会失去它的情感力度和意义。然而,有一点在这些参与者中是一致的:女性说“我爱你”的频率高于男性。接下来关于性别的讨论会给出更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