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义了文化之后,我们可以接着定义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即两个或多个文化或共文化的成员受其语言或非语言的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的影响,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归属于众多群体(如种族、经济、兴趣、年龄),所以你可能会问自己是否有任何不是跨文化的交流,或者至少是共文化的交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二。首先,即使在一个日益多样化的世界里,仍然有许多关系中的人有着基本的共同背景。例如在圣帕特里克节游行的爱尔兰游行者,周五在郊区打扑克牌的人,以及大学的兄弟会或姐妹会,这些群体的成员可能有着基本相似的个人经历,因而具有相同的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其次,即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这些差异可能也不那么重要。例如,一位祖先来自东欧的犹太裔美国人大卫,和父母都是虔诚基督徒的第三代日裔美国人丽莎。他们可以共同创造一种超越分歧的生活,在分歧出现时能够从容应对。
与其将某些交流归类为跨文化交流,而将其他交流归为不受文化影响的交流,不如从文化意义的程度来思考会更为正确。相遇可以符合一系列的“跨文化性”。在“最跨文化”的情况下,沟通者有高度差异的背景或信仰。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旅行者第一次去一个新的国家,对当地知之甚少。在“最不跨文化”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就不会那么显著。例如,来自洛杉矶的学生去一所中西部的文理学院上学,可能会发现那里的生活和洛杉矶有些不同,但相比国际旅行者来说,这种适应就要容易得多。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一系列的相遇,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请注意,跨文化沟通并不总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参与者的文化背景、认知和符号系统,往往都在某种文化有所作为之前,就已经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科学家使用“显著性”(salience)一词来形容文化依附在特定的人或现象上的程度。我们来看一些文化显著性很低甚至没有的例子。
·一群学龄前儿童在公园里一起玩耍。这些3岁左右的孩子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父母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甚至说的都不是同一种语言。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会把这种情况视为正在发生的跨文化沟通。只有当文化因素变得显著时(如饮食、分享或父母管教纪律),孩子们才会开始认为彼此是不同的。
·一支由亚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和欧洲人组成的学校篮球队。大家都决心赢得联赛冠军,在比赛中,文化差异并不显著。即使他们之间有很多沟通,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并不是跨文化沟通。在比赛之外,这些球员才有可能会察觉到每个群体成员的交流方式存在一些根本差异。
·一对在不同宗教传统的家庭中长大的夫妻。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宗教传统影响并不大,夫妻双方都视彼此为统一完整的伴侣。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宗教节日或与彼此的家庭成员见面时,文化背景的差异才会变得显著。在这些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这对夫妻可能会明显地感觉到和对方的不同,认为彼此是不同文化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