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定义只是一个起点,因为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刻意引导他人的信息并不是自我表露。例如,告诉一位朋友“我不喜欢蛤蜊”与宣告“我不喜欢你”其实有很大的差异。现在,让我们继续看几个能够更进一步区分自我表露和其他类型沟通的因素。

诚实

毫无疑问,真正的自我表露必须是诚实的。对每一个周末的约会对象说“我以前从未对任何人有过这种感觉”,或者在每一个谎言的开头说一句“让我说实话……”都不算是表露。

只要你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是诚实和准确的,沟通就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表露的行为。另一方面,你如果描绘了一个不完整的自我形象(只透露部分事实)就不能算真正的表露。在本章的后面,我们会讨论更多关于诚实和表露之间的关系。

深度

自我表露的声明通常被认为是私密的,包含相对“深层”而不是“表面”的信息。当然,对一个人来说是私密的信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不是。如果有人问你,你可能会很自在地承认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脾气暴躁或是害怕蜘蛛,但对其他人来说要承认这些事就会有些尴尬。即使是最基本的人口统计信息,如年龄,对某些人来说也可能是一种信息披露。

信息的有效性

自我表露的信息必须包含其他人当下不太可能知道或无法从其他来源获得的信息。例如,描述一起你因酒驾发生事故而被定罪的事件,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一种严重的披露行为,因为这些信息与你有关,是刻意提供的,诚实且准确,并且是私人信息。然而,如果其他人可以轻易地从其他地方获取这个信息,例如,从互联网上快速查看或从各种八卦新闻中获得,你的沟通就不算是特别的自我表露。

分享时的情境

有时候,一次表述的自我表露性质取决于它发表的环境。例如,一些有关家庭生活、无关痛痒的信息在以下情境中都显得更私密:当你在班级里和同学分享时,当运动员和他的教练分享时,当你在网上和网友分享时。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自我表露的定义:

1.以自我为主体;

2.是刻意的;

3.针对另一个人;

4.诚实的;

5.有揭露作用;

6.无法从其他来源获得;

7.是从对方表达的上下文中才能获得的私密信息。

尽管很多沟通行为都可能是自我披露,但这些定义清楚地表明,我们的表述很少能被归类为自我表露。大多数的沟通(包含朋友之间)都集中在日常、平凡的话题上,很少或根本不透露个人信息。话说回来,即便是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也不会频繁地谈论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