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直记》是一部元朝末年的笔记,分量虽不大,史料价值颇高。作者以亲身见闻记叙了当时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情况,常为治元代史事者引用。该书的作者,一直写作孔齐,似乎已成共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说家类存目著录云:“《至正直记》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一曰《静斋类稿》,元孔齐撰。齐字行素,号静斋,曲阜人。其父退之,为建康书掾,因家溧阳。元末又避兵居四明。其仕履则未详也。”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在书前的“点校说明”基本上沿袭了这一说法,只是补充说《至正直记》是作者“留下的唯一著作”。

其实,《至正直记》的作者署名和相关情况未必这样简单,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让我们先看一些材料:

明弘治《溧阳县志》中的《孔克齐传》云:“孔克齐,字肃夫,先圣之后,文升之子。至正间以关里道远不能时奉祖林,乃创家庙于麓上,以承祭祀。后以浙西宪司荐授黄冈书院山长,升国史编修。卒于家。子孙繁衍,国朝正统间奉例优免差役。”[64]同书有孔克齐之父传:“孔文升,字退之,先圣五十四世孙也。其先讳公志者,仕宋为奉仕郎,建炎间随高宗南渡,以会稽令致仕,家于浙之温州。凡四传而至宗善,仕元,为建康儒学教授,卒于官。诸子寓建康。长文升赘于溧阳沈氏,因携诸弟扶父榇归葬溧阳。仕至上元县令,致仕,卒于家。”[65]

康熙《溧阳县志》中的《孔克齐传》云:“孔克齐,字肃夫,先圣五十五世孙,大父宗善为建康路教授,卒于官。父文升赘于溧阳之沈氏,遂家焉。克齐长于文章,以宪司荐授黄冈书院山长,升国史编修。”[66]嘉庆《溧阳县志》所记相同,只是个别文字做了修饰。[67]

康熙《溧阳县志》中收有“元孔克齐《壬辰纪变》”一文。这篇文章不仅是反映元末农民战争一个局部的原始文献,而且为查考《至正直记》的作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旁证,现转录如下:

至正十二年壬辰春,蕲寇徐寿辉遣将项普略等陷饶、徽,以红巾为号,徽贼又窃其号溢出略旁郡。张三舍者,广德州将子,迎而导之,所过残毒。秋九月三日犯溧阳州。冯清桂不克守,城陷。议立义兵长,团练乡兵保障以图克复。时州人王全礼及永成史敬武、史制凶父子,予内弟芳庄吴清、吴江兄弟皆以赀产谋勇雄于乡,众推为长。吴氏兄弟于州东南之万亩圩,史氏父子于东北之显惠庙,王氏于州南之故县,各距州不一舍立栅结寨,聚家庭佃仆乡邻数千,屯扎成犄角之势相援,兵势遂振。贼恐,遁去,州得克复。未浃月,贼势再张,盖人心思乱,应之者多故耳。十月二十六日,忽蜂飞猋至,自东南入,有内应,城再陷。教授天台林梦正死之;吴江、吴清率义兵追入城,大战于太清观前亦俱死之。贼四出焚掠,州众奔避于长塘湖,依东北义兵为捍,祈佑显惠祠。是夜,贼北出昆仑桥,忽风雷大作,电光中见云端若有赤旗金戈状,义兵复鼓噪声,贼惧,复奔入城。比明,适江浙行省镇抚哈密统兵奄至,同知保寿督乡兵以继之,斩关而入,贼就歼,无一遗者。于州南树见梦正尸,保寿买棺葬之。夫彼人窃贼残毒旁郡,张三舍以州将子导贼不足论矣。彼冯清桂者以儒发身而偷生失郡何也?至使林梦正一儒官守死,王全礼一布衣克复,吴清兄弟效死,邻境史敬武父子保捍避难之众,显惠神助顺昭应,皆应特书阐扬者。张三舍已受显戮,而冯氏子尚何颜以生耶?嗟乎,祸乱之兴非一日矣。有身都将相、手握重兵,倾天下财而翱翔玩愒者,亦独何哉!冯清桂亦不足深咎矣。聊纪之以待天下之清、公论之定也。是岁十一月二日。[68]

以上面列举的材料做主要依据讨论几个问题。

一、《至正直记》作者的姓名

只要把《溧阳县志》中孔文升、孔克齐传和孔克齐作《壬辰纪变》同《至正直记》的相关内容加以核对,不难看出“直记”的作者“孔齐”就是孔克齐。孔齐与孔克齐仅相差一字,相同之处又是如此之多:(一)孔克齐的祖父孔宗善为元建康教授;“孔齐”在“直记”卷一《忠卿阴德》条中讲述了其“先祖约斋府君”于元兵南侵时正在金陵,上书伯颜请求不杀,以取信于民,伯颜采纳了他的意见,“挂在儒籍者悉安之”。卷二《古之圣母》条更明说其祖教授于金陵。(二)“孔齐”之父“字退之”(见排印本附录二《世系》,“四库总目提要”及“点校说明”则直云“其父退之”);孔克齐的父亲孔文升也是“字退之”。(三)孔克齐之父原住金陵,“赘于溧阳之沈氏,遂家焉”;“孔齐”之父也是原住金陵,入赘于溧阳沈氏(《至正直记》卷一《溧阳新河》,卷二《赘婿俗谚》《别业蓄书》,卷三《朱氏所短》,卷四《先君教谕》诸条叙述颇详,请参看)。(四)“孔齐”入赘于溧阳芳村吴家(《至正直记》卷二《赘婿俗谚》条中说“吾亦尝为赘婿”,另卷一《芳村祖墓》、卷二《不葬父母》《外戚之患》《石假山》等条均可证);孔克齐传中虽未涉及入赘事,但孔克齐作《壬辰纪变》中明言其妻家为“芳庄”吴氏。(五)《至正直记》的作者(“孔齐”)在书中卷一《芳村祖墓》条中谈到红巾军陷溧阳时,“芳村危急,(其妻家)吴之子弟起兵御之,兵败遇害者六人,仆厮数十人”。卷二《不葬父母》条又说到其妻家吴子文“以不善终”,“弟应东、长子本中皆为盗所杀”。孔克齐《壬辰纪变》内也记至正十二年红巾军占领溧阳,“予内弟芳庄吴清、吴江兄弟皆以赀产谋勇雄于乡,众推为长”,“俱死之”。很可能“应东”是吴江之字,“子文”为吴清之字。此外,“直记”的作者自称:“吾家五世无常居,至先人始富庶,寓溧阳”(见卷一《忠卿阴德》条),这与上引孔文升传的记载也是相吻合的。溧阳不是个大城市,孔氏又是个外来户,在元朝末年绝不可能同时出现一个“孔齐”、一个孔克齐,家庭背景和相关经历一模一样的惊人巧合。

指出“孔齐”乃孔克齐的误写,也许有人会说,两名虽是一人,但未必“孔齐”名误,“孔克齐”不误。那么,我们可以另寻旁证。《至正直记》卷二《妻死不葬》条中提到作者的“五叔逊道”有一庶子名克一。上引《孔克齐传》中说他是孔子五十五代孙,据孔德成等纂修《孔子世家谱》,孔子后裔第五十五代为克字辈,如袭封衍圣公孔克坚、翰林院修撰兼编修孔克表都明言是孔子五十五世孙。[69]《至正直记》作者的堂弟既名克一,他本人也不应例外。那么,为什么孔克齐会写成“孔齐”呢?估计原因是这部笔记(原名《静斋类稿》)陆续成编后一直没有流传开来,到明中叶嘉靖年间归有光偶“得是编于乡塾学究家”,他在《静斋类稿引》中说:“盖至正间旧物,历世绵远,已不免有模糊脱漏之患。”看来还是原稿本。从归有光阅后推论作者是孔子的后裔,并称之为“静斋氏”,可以看出原稿并没有署名。后来加上“孔齐”的名字并不难理解,因为卷一《子母相关》条内有“尝见先妣在城南时,齐在芳村,月或三省或再省焉”。作者既然姓孔,又自称“齐”,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作者的姓名查考出来了,孰不知古代双名者在著作、书信中提及自己时往往仅用末一字。顺便说一下孔克齐的字,《至正直记》附录《世系》中说“孔齐,字行素”;《溧阳县志》孔克齐传中则说他字肃夫。这简略的一条《世系》是出自何人之手,不清楚,反正在多达十余函的《孔子世家谱》中未能查得这位“曲阜圣裔”。在缺乏可靠证据之前,自然不能排除孔克齐另有一个别字“行素”,但他字肃夫是符合孔氏命名习惯的,孔子五十五代孙克字辈多字某“夫”,如孔克坚字璟夫[70],孔克昭字明夫、孔克成字集夫、孔克勋字诚夫[71],等等。

二、孔文升、孔克齐父子的大致情况

由于《至正直记》附录材料中对孔氏父子的记载过于简略,现就作者所见补叙如下:

孔文升,字退之,1275年元军占领建康时尚在幼年。《至正直记》卷二《美德尚俭》条云:“先人幼遭世变,衣食不给,至壮始有居。仕而得禄,家用日饶。”参考同书其他相关条目,所谓“至壮始有居”是指入赘溧阳沈家之后。入赘以前,曾在建康郡学读书。[72]他不仅任过建康书吏(见卷四《先君教谕》条),还曾在浙江嘉兴幕府(见卷三《老儒遗文》条)、江西富州幕府(见卷一《富州奇闻》条,明洪武年间改富州为丰城)中任职,“直记”卷二《收贮古刻》条中说“先君因宦游江、浙间,多拓得碑刻墨本”可相印证。最后,“仕至上元县令,致仕,卒于家”(见上引孔文升传),“享年八十七岁”(见上引《美德尚俭》条)。孔文升的著作有《阙里世系》,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谱系》。陶安《题孔隐君挽诗卷》诗下注“居溧阳”,诗中两联云:“墓木年来拱,庭兰日有芳。与君虽不识,闻誉亦堪伤。”[73]陶诗作于元末,依据当时溧阳孔姓人士来推测,诗中的“孔隐君”当是指致仕后卒于家的孔文升,说明他在士大夫当中有一定影响。

孔克齐的生年约为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根据是“直记”卷二《家法兴废》条中自云“十八九岁时”尚在家,卷四《溧阳昏鸦》条记“至元丁丑岁(1337)初至芳村”,入赘时20岁左右。直至元末战乱初期,他过的是读书会友的文人生活,似乎没有出仕。大约在至正十八年(1358)或十九年(1359)避乱迁居浙江鄞县(卷二《寓鄞东湖》条云:“予以至正春二月寓鄞之东湖上水”,至正下脱年份,据卷三《议肉味》条有“丁酉年在上虞”“己亥年在鄞东湖”语推算)。当时鄞县(庆元路治)处于奉元朝正朔的方国珍控制之下,他的笔记也处处以元朝臣民自居。弘治《溧阳县志》中《孔克齐传》说他是“以浙西宪司荐授黄冈书院山长,升国史编修”(清修县志将“浙西”二字删去),遍查明、清所修《宁波府志》《鄞县志》和《明太祖实录》都未见记载,肯定为元末事。[74]但在方国珍割据的浙东被荐为“黄冈书院山长”“国史编修”大概也只是个虚名。《至正直记》前面有至正庚子(至正二十年,1360)春三月壬寅日写的短序,是时已经整理成编,但这以后仍有补作,如卷四《窑器不足珍》条尾云“至正癸卯冬记”,时为至正二十三年(龙凤九年,1363)。孔克齐寄寓鄞县时,他的老家溧阳已处于朱元璋统治下,而方国珍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又扮演着骑墙派,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在《至正直记》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孔克齐以元朝臣民自居,大骂“红寇”“红巾寇”及“张九四”,对朱元璋却毫无贬词,而且在卷一《地理之应》《善权寺地势》,卷四《钟山王气》各条内大谈钟山的王气“远接淮西”,“真佳兆也”,“真帝王之居也”。同出仕明朝的刘基大言“天子气也”如出一辙。1367年(吴元年)冬朱元璋的军队攻克庆元后,孔克齐是返回了故里的,《溧阳县志》本传云:“卒于家,子孙繁衍,国朝正统间奉例优免差役。”入明后经历与卒年不详。

(原载于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