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秀,出生年月不详,卒于清顺治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1658年5月25日),早年生活不详。他是张献忠的四位义子之一,曾随献忠姓张。大西军入川以前,刘文秀已经成为张献忠部下的大将。崇祯十六年冬,大西军作战略转移由湖广入川时,刘文秀任平南先锋,领兵攻克常德。在这里,他发布了著名的惩治明督师阁部杨嗣昌家族的命令。命令中说:“照得朱贼杨某,昔年曾调天下兵马敢抗天兵,某幸早死于吾刃矣。今过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坟墓在此。只不归顺足矣,焉何拴同乡绅士庶到处立团,合将九族尽诛,坟墓尽掘,房屋尽行烧毁,霸占土田,查还小民。”[23]这份流传至今的大西军珍贵文献,表达了起义农民除暴救民的宗旨。张献忠率部进入四川以后,正式建国大西,刘文秀被任为抚南将军。清顺治元年至二年,他曾经率部攻克绵竹[24]、绵州(今绵阳)、邛州(今邛崃)[25]、丹棱、洪雅、夹江、峨眉[26]一带地区,并曾在丹棱修筑教场,操练士卒。[27]三年,由于部下一名都司逃亡,刘文秀曾受到张献忠的杖责。[28]
张献忠牺牲以后,他同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带领大西军击败扼守重庆的南明总兵曾英部,抢渡长江[29],经贵州进入云南。顺治四年,刘文秀在攻克武定后,曾同孙可望一道领兵西进大理、永昌(今保山),收服明黔国公沐天波,并且利用沐氏世镇云南的威望,比较顺利地取得了各少数民族土司的支持。[30]次年八月,他又和李定国统兵出征阿迷(今开远),直抵沙定洲的最后据点,经过多日围困,终于迫使沙定洲投降,从而平定了云南全省,为后来开创抗清斗争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在云南期间,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认真吸取了大西军在四川杀人过多因而招致惨败的教训,严禁部下士卒扰民。刘文秀在整饬军纪方面尤为严格。史载他部下一名战士误伤小儿致死,已经由该营总兵责罚,赔偿了烧埋银,刘文秀接到报告后竟下令把肇事兵丁斩首示众。治军这样严格,是大西军后期得到百姓衷心拥护的重要原因。
顺治八年,刘文秀以抚南元帅的名义[31],统领大军渡金沙江,由建昌(今西昌)入川。八月,与南明割据势力大战于荣经,生擒袁韬,招降武大定,一贯同农民军为敌的南明总督李乾德投水自杀。同年十月,刘文秀遣卢名臣(又作卢明臣)进攻涪州(今涪陵),击败李占春、于大海部,二人率部逃入湖广,李占春遁去为僧,于大海率部降清。接着,又收服了割据川东的谭文、谭诣、谭弘三部。经过这一番武力整顿,才结束了四川地区大小军阀互相攻战、**百姓的混乱局面,川南人民才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正如杨鸿基在《蜀难纪实》中所说:“自此三川之阻兵者皆尽,虽杀运犹未尽,民难犹未弥,而回视向之日月捋虎,霜雪衣裘,倾耳戴目,东窜西奔,以欠赊须臾之死者,已不啻水火衽席之不侔矣。”[32]年底,刘文秀被调回云南,由白文选接替镇守嘉定。
顺治九年四月,秦王孙可望疏请封刘文秀为抚南王。[33]这时,清平西王吴三桂、定西将军李国翰统兵从四川保宁(今阆中市)起程,先后占领成都、重庆、叙州(今宜宾)、马湖(今屏山)等府县。八月初,刘文秀亲统大军5万驰援,初九日攻克叙州,俘清总兵南一魁;随即收复重庆,清军全线溃退。吴三桂、李国翰等被大西军的声威所吓倒,准备放弃整个四川,撤往陕西汉中。由于四川总督李国英、巡按御史郝浴的反对,才决定据守保宁。十月初,大西军进抵保宁城下,随即将全城包围。刘文秀在屡胜之后,心高气傲,一心想在保宁地区全歼吴三桂等部清军,打一场空前漂亮的胜仗。因此,他不仅分兵包围全城,还抽调军队“北塞葭萌关,东塞梁山关”[34],防止清军突围逃窜。讨虏将军王复臣对这种分兵把口的做法曾提出不同意见,说:“毋围城,围则师分而弱!”[35]他的意见是只要集中兵力攻克了保宁,即便有部分清军溃逃入陕,收复全川的战略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个合理建议遭到主帅刘文秀的拒绝。被包围在保宁城中的吴三桂等人见退路完全被切断,只有下狠心拼死一战。吴三桂毕竟是久经战阵的悍将,在决战之前,他从城头上仔细观察了大西军围城兵力部署情况,终于发现张先璧部是最薄弱的环节。十月十一日,吴三桂亲统清军出城,首先击败张先璧部,张部败兵溃散奔逃,冲乱了相邻的部伍。清军趁势猛攻,大西军全线瓦解,将军王复臣、总兵姚之贞、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等将校200多名被活捉,兵员伤亡惨重[36],连刘文秀的抚南王印也被清军缴获。吴三桂于险胜之余,叹息道:“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37]孙可望接到败讯,大为恼怒,以永历帝名义将刘文秀革职解兵,发往云南闲住。
顺治十一年秋,刘文秀又被重新起用。次年,刘文秀同冯双礼、卢名臣等统兵6万、战船200余艘,由辰州进攻常德。由于正值水涨,舟行如飞,水师先期三天到达常德,被清军设下埋伏打得大败,部将卢名臣坠水而死。刘文秀被迫退兵贵阳[38],不久,又返回云南。
顺治十三年三月,李定国统兵迎永历帝朱由榔入云南,得到刘文秀的积极配合。朱由榔到达昆明后,晋封刘文秀为蜀王。[39]这年九月,刘文秀奉命统兵由云南入川,经黎州、雅州到达洪雅县,在县境千秋坪修建王城帅府。他在《天生城碑记》中写道:“永历十年岁在丙申,圣天子厪宸虑推毂,命予秉钺专征,剪桐蜀土,为根本之地。期于水陆分道,力恢陕豫,略定中原。”[40]然而,这次入川兵力固然大不如前,昔年的锐气也日渐消磨。在蜀半年,军事上几乎毫无作为。
次年,秦王孙可望发动叛乱,计划由贵阳进犯昆明。永历帝命刘文秀返回云南,以李定国为左招讨大将军,刘文秀为右招讨大将军,领兵迎敌孙可望。交水一战,孙部将士众叛亲离,可望仓皇出逃,只领着一百多人奔往湖广向清政府投降。刘文秀本负有追擒之责,却“终怀兄弟之情,不忍急追,惟一日一站缓缓追去;又恐追上不好相见,一路放炮以激其速去”[41]。当刘文秀面奏未能追获孙可望时,永历帝沉默了很久才说道:“恐滇南之祸不远矣!”[42]刘文秀有愧于心,追悔莫及。不久,他建议永历朝廷移跸贵阳,便于号召远近,鼓舞士气。这个正确的建议虽经永历帝批准,却因晋王李定国反对而未能实现。[43]刘文秀郁闷在心,终于发病,至顺治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1658年5月25日)病死。临终前,他已预感到永历朝廷大厦将倾,在遗表中提出了十二项建议,主要内容:一是革新朝政,“颇言内阁马吉翔之奸,劝上收大权,用正人”[44];二是对朝廷的前途提出建议:“北兵日逼,国势日危。臣精兵三万人皆在黎、雅、建、越之间;尝窖金二十万,臣将郝承裔知之。臣死之后,若有仓猝,臣妻操盘匜以待,臣子御驾靮以备执御,请驾幸蜀,以十三家之兵出营陕洛,庶几转败为功也。”[45]他主张依靠以夔东为基地的大顺军余部共同抗清虽然未能实现,即便实现了也未必能够挽救永历朝廷的覆亡;然而,刘文秀坚持抗清虽死弥坚的精神却光照史册,为后人所景仰。
(原载于《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9—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