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郑成功驱荷复台34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我想专门谈谈目前史学界对郑成功研究中的一些看法。其中主要是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的关系这个问题。一般来讲,在史学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没有多大分歧的,都是一致称赞,称之为杰出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但是对郑成功的抗清斗争这几年来分歧比较大。那么,怎么看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复台?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内部联系的,不好割裂。第一点,就是郑成功要复台,要有三个最起码的基本条件:第一,他要有一支足以战胜荷兰殖民主义者的军队,他没有这么一支军队是不可能去复台的;第二,他作为一个复台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必须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能力,这是作为统帅必须具备的;最后第三条,就是他必须要有一块起码的活动基地,哪怕就是金门厦门,再加南澳之类的岛。他必须要有这个,没有这么几个基本条件的话,复台是不可能的事。郑成功赤手空拳收复台湾,这话说不过去。问题就回到怎么看他抗清斗争。因为郑成功之所以能具备复台的这三个条件,正是在抗清斗争当中逐步建立、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把前面的条件否定掉了,然后再肯定他的复台,简直是一句空话嘛。复台是伟大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但是把前提条件一否定,那整句话也等于否定,这是我的一个看法,我认为对郑成功十几年的抗清斗争是不能轻易否定的。今天时间有限,过去我已经写了一篇文章[12],谈清初矛盾,讲了清初阶级矛盾,由于多尔衮占领南京,同一个月李自成大顺政权瓦解,他认为明帝国亡了,天下太平了,所以他原来比较小心谨慎,现在丢到一边,推行一系列的民族歧视、压迫和征服政策,这样才激起江南和其他地方百姓和官绅的大规模的抗清斗争。应当说这种抗清斗争是反压迫的,它是由清朝的决策者犯的错误造成的,所以抗清斗争从全国来讲不能轻易否定,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同样不能轻易否定。这方面我就不多讲了。
第二个问题我想专门谈一下抗清和复台之间有一个内部的联系的问题。这个提法合适不合适,请在座的各位专家指教。我认为郑成功自从决定起兵之后,他的地盘很小,就是厦门、金门、南澳、铜山这一带沿海几个岛,这就带来一个一直贯穿郑成功这么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的思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粮饷。他要同一个占领全国大部分地方、拥有强大军队的清方作战,他必须要有一支相应的军队。要有这么一支军队,必须要有必要的后勤武装,没有粮食他养不了这些军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郑成功开头是在金厦一带,然后到附近的一些府州县去抢一点粮食,但是不解决问题,所以后一段他主要是去哪儿呢?到产粮食比较多的潮州一带。我昨天正好是看了陈碧笙先生的文章。他就谈了郑成功两次去勤王的问题。实际上他那个勤王还是要去解决粮食问题。他给他父亲郑芝龙的信,还有郑鸿逵给郑芝龙的信都谈到他是去广东屯田。就是在那次屯田几年时间,顺治八年福建巡抚张学圣和福建总兵马得功,还有兴泉道黄澍趁他外出的时候把中左所也就是厦门攻破了。郑成功到广东取粮的计划不仅没有实现,而且财产和粮食受到重大损失,因此他一怒之下把族叔郑芝莞给杀了,而且和他亲叔叔郑鸿逵不再见面。可见粮饷问题在郑成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顺治八年以后,他不再到广东去取粮了。我们可以看到他利用和清方和谈的机会取粮。和谈那一段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我只从这个角度讲,郑成功他是假和谈的,他就借和谈派出兵将到几府甚至还到了广东的惠州、潮州附近四府去征粮来解决粮食问题。他利用和谈机会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粮食问题,这是这一段。后来清方特别是地方官府县以上的官看看不对头,这么搞的话既不能剿,一剿就破坏了抚局,这是朝廷同意的;让他这么到处搜刮粮食也不像话,弄得非常难受,所以再三提出朝廷勿要为郑成功所愚弄,后来和谈当然是失败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郑成功打什么主意呢?他的军队更多了,他打的主意是想拿江南。江南我们知道是中国首富之区。打江南是两次,顺治十五年一次,那次没有进行下去。顺治十六年攻南京,他的目的实际上是取南方首富之区,他很重要的是解决这个问题。在顺治十六年失败之后,他为了解决粮饷问题,把眼光锁定在台湾。所以比他先到台湾的沈光文,写了一篇《台湾赋》,里面怎么讲的呢,“金门寸土不足养兵,厦岛丸城奚堪生聚”,养不了兵,养不了兵就不足以和清方对峙下去,结果可能会走向不攻自破,所以把目光看准台湾。所以尽管他的部将包括吴豪还有张煌言等反对,郑成功还是断然决策出兵台湾。终于在1662年初实现了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历史壮举。所以我从这一个角度来探讨郑的抗清和复台之间的内部联系,指出解决粮饷问题是他考虑的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对不对,请大家来批评。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比较复杂的,各种社会力量和人物作用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人物扮演的角色也会有所改变。郑成功本人复台之后在六月就去世了,郑经继位以后,从各个方面,经济上、文化上等开发台湾,我们还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不能轻易否定。但时间长了之后解决台湾统一问题我觉得还是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因为整个形势变了,之后再指责清朝不应当去统一台湾,这个讲法是不对的。清廷康熙帝下决心派施琅出兵,施琅完成了康熙帝交给的任务,把台湾从郑氏手里收回来,这应当说也是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我的看法呢,就是两方面都应当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看,如果没郑成功的复台之举,那么清廷出兵台湾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里我丝毫没有扬郑抑清的意思,而是实际情况。因为在郑成功看来,台湾是根本之地,清廷不这么看,认为它是弹丸之地,可有可无。所以即便施琅把台湾打下来之后,清廷还出现争议,究竟是守台还是弃台,最后幸好康熙帝裁决设官驻军,这样台湾才正式成为清帝国的版图。我看可以这么说,郑成功的驱荷复台和康熙帝命施琅复台是相辅相成的,尽管他们的动机不同,立场各异,但殊途同归,先后谱写了一部恢复祖国领土主权的壮丽诗篇。
(原载于杨国桢主编:《长共海涛论延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401页)
[1] 《晋书》卷七。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王建》;又见宋朝周密所著《齐东野语》卷六。
[3] 《明经世文编》卷一八《金文靖集》。
[4] 《明经世文编》卷一四《夏忠靖公集》。
[5] 文章署名为“张楠”(顾诚先生之笔名)。——编者注
[6] 文章署名为“张楠”(顾诚先生之笔名)。——编者注
[7] 文章署名为“文平”(顾诚先生之笔名)。——编者注
[8] 文章署名为“文平”(顾诚先生之笔名)。——编者注
[9] 文章署名为“张楠”(顾诚先生之笔名)。——编者注
[10] 文章署名为“张楠”(顾诚先生之笔名)。——编者注
[11] 文章署名为“张楠”(顾诚先生之笔名)。——编者注
[12] 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清史论丛》(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