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以来,韩信终于第一次展露出会心的笑意。初战告捷,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用显赫的战绩证明了自己。当然他也需要总结经验,比如像章邯进驻陈仓这样重大的消息,相关情报人员居然不能及时传回,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若不是他奋不顾身地鼓舞士气,后果不堪设想。再比如虽然有巨大的物质奖励激励将士们奋勇拼杀,可是一旦遭遇真正的危险,将士们的第一选择无疑还是保命。因此,韩信一面需要在健全阵亡将士的抚恤制度上下一番功夫,减少将士们的后顾之忧;一面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断绝将士们的畏死之心!申明军法是必要的,临阵脱逃就该杀无赦,但要有度,毕竟自己的大将军地位还不甚稳固,手段太极端就会造成众将士逆反。只要将士用命,何愁敌人不破?只有胜利才可以说明一切,才可以获得一切。

除此之外,韩信也总结了一些做得好的地方。比如骑兵在灌婴的率领下打出了惊人的战绩。本来,韩信交给灌婴和他的骑兵的任务是尽量拖住敌人的援军,没想到骑兵将士在灌婴的率领下先行在敌人援军的必经之路选择了一处利于发起冲锋的开阔地带,并且迅速埋伏起来;最后,骑兵部队向毫无防备的敌军发起了迅猛冲击(那时的骑兵还是以射箭为主,不过灌婴却改变了传统战法),加之他们的勇猛善战,最终不仅拖住了敌人,还重创了敌军,迫使敌人援军彻底退出战场。

韩信从此记住了灌婴和他出色的指挥战术,连汉王刘邦也印象深刻,任命灌婴为骑将。

由于汉军进展太过神速,并未来得及大力强化骑兵部队的建设。这是作为汉军主帅的韩信的失策。得胜之后的韩信忙得晕头转向,整个军营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汉军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仅两个月,汉军总兵力就超过了三十万。

韩信知道这只不过是刚刚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虽然现阶段的局面已经非常鼓舞人心,可是每每想到项羽那力能拔山、横扫一切的英雄气概时,韩信还是会从心底里生出一丝透骨的凉意。在战略上要蔑视敌人,而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好在这个时候张良回来了,这一回他应该再也不会走了,他与韩信二人成了刘邦的左膀右臂。

“数月不见,重言老弟,哦,不!应该叫韩大将军,便如同神龙惊世一般,可喜可贺,更可敬可畏!”再次重逢,张良忍不住慨叹道。

“嘿嘿!子房兄可真会说笑,莫要把小弟捧上天去!托汉王、萧相国和子房兄的福,小弟这才得建此寸功,不值一提!”

“韩大将军志向高远,这点功劳自然不值一提。”

“子房兄还拿小弟说笑!不过真要先谢过子房兄,若非子房兄当日所言,又哪有小弟今日,这里先行谢过!”说着,韩信便要向张良行礼。

“老弟折杀我张某了,惭愧惭愧!汉王能得老弟,实乃已得大半天下!呵呵……”

“还要请教子房兄,那日兄给小弟卖了一个关子,不知今日可否就此事赐教一二……”韩信还没忘了那日鸿门会面时张良留下的悬念。

“呵呵……老弟真是好记性!既然老弟再三追问,那么为兄便不再对老弟隐瞒了,不过以老弟的绝世聪明,若是想知道就一定会知道;反之,便是老弟无缘知道……天机,天机!一开口便是错,不如索性不开口……”

“一开口便是错?便是错……唉,子房兄胜小弟多矣!他人之智若丘陵,犹可逾也,子房兄之智若日月,我辈无得逾也[6]……”两个人最终也只是打了几句哑谜。

说起来,韩信认为普天之下真正能够同自己坐而谈兵论道的人寥寥无几,而张良算是其中最深不可测的一个。张良从容不迫的气度、不动声色的眼神常常令韩信自愧弗如。不过张良到底也没有多少实践经验,这令韩信感到非常遗憾,又有些窃喜。

出关之战虽然打得险了些,可是韩信总算没有令张良对自己失望,这是他尤其感到快慰和满足的。如同萧何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一样,韩信可以令任何人失望,却不能令知音难堪。张良阅人无数,自然不会轻易看错韩信这位天下奇人,尤其他对天下大势比任何人都要了然于胸。于是张良向刘邦极力建议,让专任大事、才兼将相的韩信独当一面,开辟北方战场,以一种大迂回的姿态包抄楚军后路。

当然,这招也是韩信早已深思熟虑过的。

张良虽然深谙兵机,但因为他本是生于富贵、长于富贵中,他没有韩信那么强烈的进取之心。如果令张良掌兵,他可能会因为顾虑太多而缺乏果决。从前张良最高的人生志愿是为韩向秦报仇,也是为了挽回家族的名声;而现在的志愿是希望天下太平,百姓们安居乐业,所以他才不辞劳苦地出山辅佐刘邦。

张良身体孱弱,不能长期戎马操劳,所以只能时时跟随刘邦左右为其出谋划策,这倒也符合了他的生平志趣——帝王师。为此,韩信才不会嫉妒他,而始终视他为良师益友。

张良更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式人物,他身上保留了诸多的神秘感。当年在博浪沙和力士伏杀秦始皇时,天下无不为之震动,张良居然成功躲过了不可一世的秦军的追捕,足见他的交游之广泛,那时候张良几乎成了侠义的代名词,也是仇秦之士的偶像。后来他亡命下邳,凭借自己谦虚厚道的为人结了善缘,从一位神秘的老者[7]那里得到了一部很不一般的《太公兵法》(《六韬》),那是诸多先贤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对于旧《太公兵法》的超越。从此以后,张良就知道单凭一时意气远远不成,欲图大事更当明察古今兴亡之道、通晓纵横权谋之术、悉知行阵攻伐之义,所以他将此《太公兵法》奉为至宝,以此为训,用心研习,终至脱胎换骨。韩信也熟悉这部兵书,但可惜的是他所能见到的《太公兵法》仍旧是旧本,张良那本他一直无缘得见,张良也绝不会轻易示人——兵书是一把利器,不会轻易流传,所以最后往往失传。对于旧《六韬》而言,论兵方面相当具体,博采众长的痕迹很是明显,内容比较庞杂,因此思想也复杂,有诸多相互矛盾之处,并非理想的研习对象,静下心好好揣摩或许别有一番体会与境界。

真正令韩信倾心的还是孙、吴兵法,只有它们才符合他的性格,这也是因为他太年轻锐利,生平阅历与张良大为不同。如果将张良的思想形容为天道合一的话,那么韩信的思想便可以形容为兵道合一,后者的兴趣更专,因此其眼界难免流于狭隘。

此时的天下形势如韩信预见的那般发生着巨大变化。正当汉王刘邦在关中高举仁义大旗而天下归心时,骄纵暴虐的项羽却在逆天而行。他先是驱赶义帝楚怀王去江南,接着在十月又密令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等将义帝杀死。项羽此举不仅使楚地官吏百姓对其以下犯上、背信弃义的行径大为不满,而且还给刘邦等诸侯留下讨伐他的口实。敢与天下人为敌,可见项羽狂妄到了何等地步!

被陈馀打败的张耳来投靠刘邦,刘邦对其很是优待。而后,河南王申阳在汉军兵锋所指之下也向刘邦投降,汉置其地为河南郡。不久,刘邦又任命韩襄王孙辈中一个名字也叫韩信的人为韩太尉(生于楚长于楚的韩信对他们并没有感情),令其攻略韩地,结果被项羽封为韩王的郑昌最终兵败投降;最后,坐镇栎阳的刘邦于同年十一月立此韩信为韩王。与此同时,汉军一路又向西平定了陇西(此时中原北面的匈奴人正忙着四处征伐邻邦,尚无余力南下)。这些可以说都是韩信的胜利。

第二年春,锋芒正盛的项羽打败齐王田荣,田荣败走平原县,结果被一群厌战的百姓杀死。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结束祸乱的百姓们又被粗暴的项羽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项羽先是立田假为齐王,接着又在齐地为发泄齐军的抵抗而大开杀戒,不仅将齐军的降卒全部坑杀,而且还掳掠了他们的妻子儿女。这还不算完,项羽还迁怒无辜,把整个齐地的老百姓视为仇人,焚其屋宇、城郭,大有将齐国夷为平地之势。

本来项羽以为这招杀鸡儆猴可以使天下百姓从此再也不敢反抗楚军,只可惜他的头脑太过简单,恰恰适得其反,齐国百姓为了反抗楚军的屠杀,纷纷拿起武器自卫。他们聚到田横麾下,同残暴的楚军展开殊死搏杀,使项羽一时间无法从齐地抽身。

项羽的日子变得很不好过。

远在关中正全力运筹东征的韩信得知这些消息后,大为惊喜。他想起了虞夫人:项羽如此愚蠢、残暴、血腥,难道她一点都没有看在眼里吗?为什么没有制止他呢?或者,她规劝了,可项羽不听?难道她还没有失望吗……不能自已的韩信幻想着虞姬已经对项羽失望透了。因此,他要立刻带兵杀向彭城除掉项羽,他的心底满是无法抑制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