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巴黎多年,对法语中的一个空间名词——“广场”(Place),觉得有点蹊跷。在汉语中的“广场”,顾名思义,广场者广也,指的是城市中心的一个可以举行大型集会的空旷场所。通常一个城市只有一个,面积在数万至数百万平方米以上,譬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广州的海珠广场、上海原来的人民广场等。巴黎却有很多Place(广场),不仅把阔大的8公顷面积的协和广场叫广场,还把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弹丸之地也叫广场,岂不是形象大于本质?在美学书里“形象大于本质”叫作“滑稽”。

有一次我和法国汉学家朋友索菲相聚,顺便问她:公认法语是语法规范化、表达很精确的语种,可是你们怎么把巴掌大的场地也叫广场呢?

索菲反问我:为什么不能叫广场?不仅是巴黎,你走到欧洲哪个城市都是这样。Place,没有广袤的意思,也没有窄小的含义,欧洲人把周围由建筑围出来的空旷场地都称为广场。

“哈哈,你在北京上过学,照你这么说来,北京四合院围出来的一方天井也可以叫广场了?”

索菲一点儿也不觉得好笑:“不可以,那是私人的私享空间。广场是城市的公享空间。不过,我反感大广场。它太大,大得完全不合乎人的尺度。当人很困难地徒步穿越大广场时,会感到它粗野地把人压扁成蟑螂了。尤其是,大广场还让我联想到是掉脑袋的地方。罗马的鲜花广场,烧死了说地球是绕太阳转的布鲁诺。巴黎的协和广场竖起过断头台,被推翻的国王、王后,到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都在此身首异处。因此,我非常喜欢巴黎‘巴掌大的’小广场,那里必有的咖啡馆是市民精神交通的枢纽,是市民心灵的后花园。哎,很奇怪,我在中国住了好几年,走了很多城市,从没有发现我们欧洲这样的小广场。台北、香港也没有。”

过了两天,我接到索菲的电话,她说很惊诧,查了中国的《康熙字典》,根本就没有“广场”这个条目,连现在出版的《辞海》中也没有。可是,西方国家的所有大辞书,例如有汉译本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其中都有“广场”条目。她认为这个东西辞书比较的发现很有意思,说明中国在皇帝统治的几千年中,城市里从来没有建造过纪念性的大广场,更没有供市民一起活动的小广场,因此汉语就没有造出“广场”这个名词来。

是吗?学者就是爱较真。可我当时就那么即兴一问,问完就把“Place”当作鸡毛蒜皮早就丢到脑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