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在辽阔的欧亚大陆遥相对应的东西两端,在阡陌纵横的黄河流域和波光帆影的地中海沿岸,同时有人类早期美学思想两朵灿烂的火花在生动地跳跃。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开山祖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和西方美学传统的奠基者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这两个几乎生活在同一纬度上的同时代人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所提出的美学观点将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照亮人类美学思想的漫漫旅程,而只有当这两道光芒融汇为一的时候,美的世界才会普照着理性的太阳。

但是,相传是女娲氏用黄土所造就出来的东方人和自认为是从海水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人是何等的不同啊!仿佛命中注定要走上不同的美学道路一样,东西两方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不同的起跑线上。东方礼仪之邦的美善同源思想铸造出中华民族重人情、重感受的温厚淡雅的鉴赏情趣,西方智术之乡的美智合一原则熏陶了希腊民族重理智、重思辨的高贵静穆的审美遗风。中西美学思想的这种差异早在它们的奠基人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之前就已经初见端倪了。据记载,春秋时期的伍举在对楚灵王的讽谏中就已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11]而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已劝导人们:“去找出一件唯一智慧的东西吧,去选择一件唯一美好的东西吧!”[12]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可说是源远流长。

然而,从美学思想本身的源流上追溯中西审美意识的起因,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资料来看,都不可能找到那真正的源头。一种意识形态的源头,总是逐渐淡入一片上古时代的沙漠。如果不从宏观上考察产生这一源流的整个地形地貌,那么中西审美意识特点的起源就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的生理特性和“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13]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既然是这两大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那么这种差异性的成因也就一直要追溯到古希腊和古中国在自然条件上的区别,如此才能得到根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