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北魏建国之初,人民大多依附豪强人家以求得到荫庇,成为荫附。荫附者虽然都不向官府交税和承担劳役,但豪强对他们的征敛是公赋的两倍。给事中李安世上言说:“每到饥荒年岁,人民流亡,田业多为豪强所占夺;虽然古代的井田制度难以恢复,但也应该平均地权,让劳动力和田产能够相称。而且,有争议的田产,应该限期判决,如果时间太久,难以查明的,就全部归属今天的实际控制人,以杜绝欺诈。”北魏主拓跋宏赞赏他的建议,于是开始研究均田方案。

冬,十月十三日,北魏主拓跋宏下诏,派使者巡视州郡,与州牧、郡守一起,在全国推行均田政策:男丁十五岁以上,每人配给无树农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仆、婢女也按一样标准配给。农民如果有一头牛的,加配田三十亩,限止四牛(一百二十亩)。如果是隔一年才能耕种一次的贫地,加倍配给;休耕两年才能耕种一次的,再加一倍配给,以供耕作及还田、受田的盈余亏欠。人到了年龄,就受田,年老或身故则还田。奴仆、婢女、牛都随有无以还受,有就受田,没有了就还田。第一次受田的,男夫给二十亩,要求种桑树五十株;种了桑树,就成为桑田,可以世代继承,死后不用还给官府。官府经常调查户口,田地有多的,不再受田,也不用交还多余的田地,田地不足的,则依法增加配给。田地有盈余的,可以自由售卖他的盈余。对地方官,就近拨给公田,离任时交还,如果私自售卖,依法定罪。

16 十月二十七日,北魏魏郡王陈建去世。

17 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出使南齐报聘。

18 十二月二十二日,北魏任命侍中、淮南王拓跋佗为司徒。

19 柔然侵犯北魏边塞,北魏任城王拓跋澄率众拒战,柔然遁去。

拓跋澄,是拓跋云之子。氐人、羌人造反,朝廷下诏,任命拓跋澄为都督梁州、益州、荆州三州诸军事,梁州刺史。拓跋澄到任,讨伐、怀柔两手抓,氐人、羌人都平定了。

20 当初,南齐太祖萧道成命黄门郎虞玩之等检定登录户口的黄籍。皇帝萧赜即位后,另外设立校籍官,设置令史,限定每人每天必须查出几项造假案件。数年下来,人民愁怨不安。外监(代表皇帝,对外监督)、会稽人吕文度又启奏建议,凡是被却籍的人,全部充军到偏远边境,人民多逃亡避罪。富阳人唐寓之遂利用妖术,惑众作乱,攻陷富阳,三吴被却籍的人,纷纷投奔,部众发展到三万。

吕文度与茹法亮、吕文显都以奸巧谄媚有宠于皇帝。吕文度为外监,在外监军,专制兵权,领军将军只是守个虚位而已。茹法亮为中书通事舍人,权势尤其炙手可热。王俭常说:“我虽有大位,权力和皇帝的信任岂能与茹公相比?”

【华杉讲透】

处理特殊问题不能过于严苛激进

这里有两个词:黄籍、却籍。另外还有一个相关的词,叫“白籍”。

两晋南朝时称正式户籍为黄籍。用黄纸﹐也就是用黄檗处理过的纸﹐可以防虫蛀。东晋前只有黄籍﹐东晋时出现白籍﹐它是因东晋政府设置侨州郡县以安置北来流民而产生的。流民在以其原籍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里登记临时户籍﹐以白纸书写﹐故称白籍。入白籍的侨人享受免赋税徭役的优待。东晋政府后来实行土断﹐省并侨州郡县﹐命令侨人在其定居之处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其免赋税徭役的优待﹐白籍户便成为黄籍户。当时称为“土断白籍”或“土断侨流郡县”。由于历次土断多不彻底,而流民继续南下﹐加上又要保持一种恢复北方故土的政治姿态,所以白籍仍长期存在。

黄籍是正常户口,缴纳赋税,服徭役兵役,全都正常;而白籍是临时户口,是“暂住证”,是失去家园的救助对象,不用缴纳赋税,也不用服徭役。这个差别太大,从中可获得的利益也太大了!当然会引起造假,而且是大规模造假。一个好心好意的政策,被贪官和刁民利用,朝廷自然是愤恨。所以吕文度说应该把查出造假的人家,全部撤销户口,称为“却籍”,充军边境。

处理这种问题,应该给一个改正时间,既往不咎。到了限定时间之后“还不收手”的,再行惩治。可吕文度却要跟那么多人算总账,而且是逼到人要造反的严厉惩罚,当然就激起民变了。文中还说他与茹法亮、吕文显都以奸巧谄媚有宠于皇帝,可以想象他就是想展现自己忠君爱国的正义**,才怂恿皇帝做出如此激进的决策,闯下大祸。如果是王俭,就不会有这样的昏招了。

21 这一年,柔然部真可汗去世,他的儿子郁久闾豆仑继位,号伏名敦可汗,改年号为太平。

永明四年(公元486年)

1 春,正月一日,北魏高祖拓跋宏朝会,开始穿戴汉族皇帝的礼服和礼冠——衮冕。

2 正月二十日,柔然入寇北魏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