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二年(公元228年)
1 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用了十六天攻下新城,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自承制刻印,自己任命了很多官员。司马懿召他来,将他扣押,一起带回洛阳。
2 当初,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夏侯楙娶了太祖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文帝曹丕从小就和他亲善,即位后,任命他为安西将军,都督关中,镇守长安,承继他父亲过去的职务。
诸葛亮将要发动进攻,和部下商议。丞相司马魏延说:“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胆怯无谋。如今给我五千精兵,再用五千人运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再由子午道向北,不过十天,即刻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抵达,必然弃城逃走。长安城中只有御史、京兆太守而已,横门粮仓及百姓家中存粮,足够供应我军。敌人东方部队集结过来,还需要二十余天,而这段时间也足够丞相大军从斜谷抵达长安。如此一来,则一举平定咸阳以西。”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风险太大,不如从平坦大道,安全进军,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没有风险。所以不用魏延的计策。
诸葛亮声称要从斜谷道取郿城,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皇帝曹叡果然派曹真都督关右诸军于郿城。诸葛亮亲率大军攻祁山,军容整齐,号令明肃。
当初,魏国认为刘备既死,蜀汉数年寂然无声,所以毫无预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都叛变,响应诸葛亮,关中震动,朝臣都无计可施。皇帝曹叡说:“诸葛亮本来依靠山川保护,如今自己出来,正符合兵书致人之术,我们一定可以击破他。”(致人之术,出自《孙子兵法》:“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就是引敌人过来,我们主场作战;致于人,就是跑别人那里去,客场作战。诸葛亮在蜀,有山川之固,魏军打不进去,要消灭他,就需要引他出来。而如今他自己来送死,倒好像兵书里写的我们用了什么计策引蛇出洞一样。)于是集结步骑兵五万,派右将军张郃率领,西进抵御诸葛亮。
丁未日(正月无此日),皇帝曹叡抵达长安。
当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喜欢谈论军事计划,诸葛亮非常器重他。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注意!”诸葛亮不以为然,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每引见谈论,都从白天一直谈到晚上。等到军出祁山,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用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举动错乱,舍弃水源和城垒,上山扎营。张郃截断他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并大破马谡军。诸葛亮无法再前进,只好裹挟西县一千余户人家回汉中,将马谡逮捕下狱,诛杀。诸葛亮亲自到灵堂祭奠,为之流涕,抚养他的遗孤,恩情和他生前一样。蒋琬对诸葛亮说:“当初楚国杀成得臣,晋文公大喜。如今天下未定,而诛杀智计之士,岂不可惜!”诸葛亮流涕说:“当初孙武之所以能制胜于天下,就是用法严明。所以扬干(晋悼公的弟弟)乱法,魏绛也诛杀他的仆人。如今四海分裂,战争刚刚开始,如果废弃军法,用什么来讨贼呢?”
马谡未败之时,裨将军、巴西人王平接连规谏马谡,马谡不听。等到马谡军败,士众星散,唯有王平所率一千人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前逼,于是王平徐徐收集诸营残兵,率将士而还。诸葛亮诛杀马谡及将军李盛,又收了将军黄袭兵权,而对王平尤其崇显,加拜参军,统领五部兵马,并兼管营屯之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诸葛亮上书请自贬三等,汉主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仍行使丞相职权。
当时赵云、邓芝等也兵败于箕谷,赵云收缩固守,所以损失不大,但也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都相互散失了;而箕谷军退,上下指挥却没有打乱,为什么?”邓芝说:“赵云亲自断后,辎重物资都没有什么抛弃,更不可能兵抛弃将、将抛弃兵了。”赵云带回来的物资,还有一些绢布,诸葛亮让他分赐给将士,赵云说:“打了败仗,还能有什么赏赐,都存入赤岸仓库,等到十月,作为冬季犒赏吧。”诸葛亮大为赞叹。
有人劝诸葛亮再征兵,诸葛亮说:“我们在祁山、箕谷,兵力都超过敌人,却不能取胜,反而被敌军打败,所以问题并不在于兵力不足,而在于将领无能。如今我反而要减少兵将,明罚思过,重新考虑将来的战略。如果不能变革,兵再多,又有什么用!自今以后,各位忠心为国家考虑的,一定努力指出和弥补我的过失,则事可定,敌可克,而大功可以举足而立。”于是,对最微小的功劳,诸葛亮也要考察奖赏,对为国牺牲的壮烈事迹,一一甄别表彰,他自己承担失败责任,并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向全国公布,练兵讲武,以作后图,士气高昂,全国人民都从失败中走了出来。
诸葛亮出祁山之时,天水参军姜维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非常欣赏姜维的胆识智慧,聘他为仓曹掾(丞相仓曹掾,主管粮仓),并主持军务。
曹真征讨安定等三郡,都平定。曹真认为,诸葛亮吸取祁山失败教训,下次一定从陈仓出击,于是派将军郝昭等守陈仓,修治城郭。
3 夏,四月八日,皇帝曹叡回到洛阳。
4 皇帝任命燕国人徐邈为凉州刺史。徐邈劝勉农耕,积蓄粮食,建立学校,彰明训令,进用良善,罢黜奸恶,对待羌人、胡人,小过一概不问,若犯大罪,就先通知他们的首领,让他们知道死罪的原因,然后斩首。于是所有人都服从他的威信,州内肃清。
5 五月,大旱。
6 吴王孙权命鄱阳太守周鲂密访山越部落中已在北方的有名气的首领,让他去做间谍,引诱扬州牧曹休跳进圈套。周鲂说:“那些部落小丑,不堪大任,事情泄露了,也无法引曹休上钩。我可以派我的亲戚带信去见曹休,就说我被谴责,担心被诛杀,想举郡投降北方,求他派兵接应。”孙权同意。于是孙权频频派出郎官找周鲂诘问各种事情,周鲂则到郡府大门前,剃光头发谢罪。曹休听说,率步骑兵十万向皖城开拔,准备接应周鲂。皇帝曹叡命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大军俱进。
秋,八月,吴王孙权抵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授予可专擅诛杀的黄钺,亲自执鞭与他相见(非常隆重,就像古代拜大将,帝王还要跪下来给他推车轮,看来孙权对此战寄予极大期望),任命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以攻击曹休。
曹休察觉自己被骗,但是仗恃兵多,还是想与吴国一战。朱桓对孙权说:“曹休能在此位,不过是因为他是皇族亲戚,并非智勇名将。如今他战必败,败必走,走的话一定走夹石、挂车,这两条道都很险阨,如果埋伏一万兵,再以柴木堵塞道路,则可将他的部队全部歼灭,生擒曹休。我请求率我的部队去执行这个任务,如果得蒙天威,让曹休投降,则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据淮南,图谋许昌、洛阳,这是万世难逢的机会,机不可失!”孙权问陆逊意见,陆逊认为不可,于是停止。
尚书蒋济上书说:“曹休深入敌境,与孙权精兵相对,但是朱然等在上游,可以攻打曹休身后;我看不到他此次用兵有什么利益。”前将军满宠也上书说:“曹休虽然明智果决,但是他很少带兵打仗,如今他的行军道路,背后是湖,旁边是江,易进难退,这在兵法上叫‘挂形’(《孙子兵法》:‘可以往,难以返,曰挂。’去得了,回不来,就叫挂,去就挂了),大军如果进入无疆口,要严密戒备!”满宠的奏书还没有批复,曹休与陆逊战于石亭,陆逊自领中军,令朱然、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击曹休伏兵,将他们驱走,吴军在后追杀,一直杀到夹石,斩获一万余人,牛、马、骡、驴车上万。曹休的军资器械几乎全部丧失。
当初,曹休上表请求深入以接应周鲂,皇帝曹叡命贾逵引兵向东,与曹休会合。贾逵说:“吴军在东关并无战备,大军一定都集结在皖城,曹休深入与敌军交战,必败。”于是贾逵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抓到一个吴国俘虏,说曹休已经战败,吴国派兵截断夹石道路。诸将都不知道怎么办,想等待后面的援军。贾逵说:“曹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能还,正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恐怕都支撑不到天黑。敌军没有后继,所以也只能追击到这儿,如果我们急行军,出其不意,这正是‘先人以夺其心’(《孙子兵法》:“三军可以夺气,将军可以夺心。”我军突然出现,他出乎意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惊胆裂,战斗意志就没了),敌军一看到我们,必定撤走。如果我们等待后援,等敌人占据了险要地形,我们来再多的兵又有什么用!”于是急行军,并多设旗鼓作为疑兵。吴军从远处看见贾逵军,惊走。曹休这才得以脱身。贾逵占据夹石,供应曹休粮秣,曹休部队才振作起来。
当初,贾逵和曹休有矛盾,而等到曹休战败,全靠贾逵得以活命。
【华杉讲透】
曹休已经发觉自己受骗,就该马上撤退,他为什么要仗恃自己兵多,还想一战呢?这是因为面子,他面子上下不来,自己上奏皇上,搞了这么大动静,结果是天大的笑话,他承受不了,就要侥幸一赌,这一赌,就赌上了一万多条性命。
《孙子兵法》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曹休此时正该背诵这一句,因为他违反了每一个字。他进军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愿意退是担心大家笑话和皇上问罪,他完全没有想过要保全军队,他的作为也不符合国家和皇上的利益。
世间有一种让人痛恨的人,就是死要面子的人。做人做事,一定要有不要“脸”的精神,就是不要面子!但是,越是成功人士,越是大人物,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因为他的地位越高,面子就越值钱,他就不知不觉地会为了面子赌上性命,结果搞得身败名裂。
7 九月二十九日,立皇子曹穆为繁阳王。
8 长平壮侯曹休上书谢罪,皇帝因为他是宗室,不予追究。曹休羞愤在心,背上长疮,庚子日(九月无此日),去世。皇帝任命满宠都督扬州,接替曹休。
9 护乌桓校尉田豫攻击鲜卑郁筑鞬,郁筑鞬的岳父轲比能前去救援,以三万骑兵包围田豫于马城。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一向为鲜卑人所信任,前往劝解,轲比能解围退去。
10 冬,十一月,兰陵成侯王朗去世。
11 诸葛亮听说曹休兵败,魏军东下,关中空虚,打算出兵击魏。群臣大多不赞成,诸葛亮再次上书刘禅说:“先帝深虑汉、贼不能两立,王业不可偏安,所以托付臣讨贼。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然知道由我来主持北伐,才干和实力都不如敌人。但是,不北伐,王业也会覆亡。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北伐!所以不再犹疑,托付给我这项重任。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想如果要北伐,必须先平定南方,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我不是不爱惜自己,而是深知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所以冒危难以遵行先帝之遗愿,而议论的大臣们却不赞成我的计划。如今敌人疲敝于西(指二月北伐),又征战于东,兵法说要‘乘劳’,乘他疲于奔命之时,我们就要进军出击。谨将我的看法,陈述如下:
“高帝明智如日月,其谋臣深不可测,但也是经历艰险,身披重创,然后才转危为安。如今陛下不如高帝,我不如张良、陈平,而想以长远计策取胜,坐定天下,因此这是我所不能懈怠的第一个原因。刘繇、王朗当初各据州郡,高谈安邦定国的大计,动辄引用圣人语录,但满脑子都是各种疑虑和困难,今年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以致其兼并江东,这是我不能懈怠的第二个原因。曹操智计殊绝超人,用兵可以媲美孙子、吴起,但是也曾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于伯山,殆死于潼关,然后才勉强安定一时。何况我的才能微弱,而想不身蹈危险,就安定天下,这是我不能懈怠的第三个原因。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反叛,委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败亡,先帝每每称赞曹操才能,但曹操也有这样的失败,更何况以我的低劣,怎么能要求必胜呢?这是我不能懈怠的第四个原因。自从我到汉中,不过一年时间,而名将接连逝世,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以及曲长、屯将(军队分部,部下分曲,曲下分屯)七十余人,突将、无前(都是打前锋的)、叟(叟就是兵,賨人兵)、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都先后死亡,这些都是数十年间积累起来的全国精锐,不是一州能产生的人才,如果再过数年,将会损失三分之二,那时候再用什么人来与敌人作战呢?这是我不能懈怠的第五个原因。如今确实是民穷兵疲,但是事业不可停息。既然不可停息,无论是行动还是等待,付出的辛劳和费用都是一样的,既然一样,不乘虚出击,难道要以一州之地和敌人比拼持久吗?这是我不能懈怠的第六个原因。时事局面是最难预测的,当初先帝败军于楚,曹操拍手以为天下已定,没想到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斩下夏侯渊头颅,这是曹操失策,而我们成功。然后又发生了东吴叛盟,关羽覆灭,秭归挫败,曹丕称帝。凡事如此,难以预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弊,不是我所能预料的了。”
十二月,诸葛亮引兵出散关,包围陈仓。陈仓已有防备,诸葛亮不能攻克。诸葛亮派郝昭的同乡靳详在城外游说郝昭。郝昭在城楼上回答说:“魏国法律,你是知道的。我的为人,你也是知道的。我深受国恩,家里人口又多,没什么话说,一死而已。你回去告诉诸葛亮,直接来攻吧!”靳详回报诸葛亮,诸葛亮派他回去再说:“你兵少不敌,不要自取灭亡。”郝昭说:“前面话已经说完了,你赶紧走吧!虽然我认识你,但我的箭可不认识你!”靳详于是离去。诸葛亮自以为有大军数万,而郝昭守军才一千余人,又琢磨着东边援军没那么快能到,于是进攻。架起云梯、出动冲车,攻到城墙下,郝昭以火箭射云梯,云梯燃烧,梯上的人都被烧死。郝昭又以绳子系着石磨去砸冲车,冲车折毁。诸葛亮又制作了百尺高架,以箭射城中守军,又运土填塞护城河,准备直接攀城而上。郝昭在城内再筑一道城墙。诸葛亮又挖掘地道,准备挖进城里去。郝昭则在城内横着挖壕沟阻截。双方昼夜相攻二十余日。
曹真遣将军费耀救援。皇帝曹叡召见张郃于方城,派他进击诸葛亮。皇帝亲自到河南城,置酒送行,问张郃:“等将军兵到之时,陈仓会不会陷落?”张郃知道诸葛亮孤军深入,没有粮草,屈指计算说:“等臣到,诸葛亮已经撤走了。”张郃昼夜兼行,还没到陈仓,诸葛亮粮食吃尽,撤退。魏将王双追击,诸葛亮击斩王双。皇帝下诏,封郝昭为关内侯。
【华杉讲透】
张郃一句话,就是诸葛亮的全部命运——粮草。诸葛亮一次出军,粮食只能支持一个多月,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他就得自己赶紧撤退,否则,回去路上吃的粮食都不够,全军都得饿死。《孙子兵法》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装备、粮食、被服、物资,都叫辎重;委积,也是物资财货。所以这军队,实际上非常非常脆弱,没有辎重要死,没有物资要死。打仗就是打钱粮,这是限制条件。而诸葛亮恰恰不具备这个条件。魏军只要不跟他打,耗他粮食,他到时间自己就回去了。司马懿后来就是用这个战略来对付诸葛亮。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基本上算是强词夺理,听上去似乎都对,但实际上都不可行。而其中说“则住与行,劳费相等”,打和不打的劳役和费用都一样,这就不知道他什么意思了。因为打和不打的劳费相差至少十倍以上,战争的消耗是超乎想象的。
蜀汉君臣都不想打,但都不能反对诸葛亮。北伐,就成了诸葛亮一个人的战争。
12 当初,公孙康去世,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年幼,官属拥立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公孙恭劣弱,不能治国,公孙渊长大后,胁逼公孙恭让位,向朝廷上书说明情况。侍中刘晔说:“公孙氏是汉朝所任命的官员,如今倒成了世袭,他们水路有大海阻隔,陆路有大山阻挡,外面勾结胡人、夷人,道路绝远,难以控制,世袭时间长了,如不诛灭,必生后患。如果等到他们怀有二心,发兵守险,我们再行讨伐,将会有很大困难。不如趁其新立,内部各有朋党,相互仇恨,我们出其不意,大兵压境,悬赏招募,可以不战而定。”皇帝不听,任命公孙渊为杨烈将军、辽东太守。(为公孙渊叛魏埋下伏笔。)
13 吴王孙权任命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印绶还未颁下,吕范去世。
当初,孙策派吕范管财务,那时孙权年少,时常私下想用钱,吕范总是向孙策汇报,不敢自己做主给他,孙权由此怨恨他。后来,孙权代理阳羡县长,私用公款,孙策下令审计,功曹周谷为他做了假账,孙权才没有被责问,孙权很感激周谷。等到孙权主政,他认为吕范忠诚,十分信任吕范,而认为周谷会做假账,不再任用。
三年(公元229年)
1 春,诸葛亮派将领陈戒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派兵救援。诸葛亮亲自带兵抵达建威,郭淮撤退,诸葛亮攻陷武都、阴平,即行班师。汉主刘禅再次策拜诸葛亮为丞相。
2 夏,四月十三日,吴王孙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百官朝会,孙权归功于周瑜。绥远将军张昭,举起笏板想褒扬功德,话还没出口,孙权说:“如果听张先生的话,今天已经在讨饭了。”(指当年张昭建议投降曹操。)张昭大为羞惭,伏地流汗。孙权追尊父亲为武烈皇帝,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儿子孙登为皇太子,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
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谢景、范慎、羊衜(古“道”字)等皆为太子宾客,于是东宫号称人才济济。太子命侍中胡综作《宾友目》,胡综写道:“英才卓越,无与伦比——诸葛恪;精识时机,达幽究微——顾谭;辩才宏达,能解疑难——谢景;学问深厚,堪比子游、子夏——范慎。”羊衜私底下讥讽胡综说:“诸葛恪有才,但是粗心大意;顾谭精明,但是残忍;谢景能辩,但是轻浮;范慎学问深,但是狭隘。”羊衜因此得罪了诸葛恪等人。但是,后来四人都失败倒台,被羊衜说中。
孙权派使者将二帝并尊的意思传达给蜀汉,蜀汉官员认为孙权僭越,和他交往没什么益处,应该显明正义,和他绝交。诸葛亮说:“孙权有僭逆之心,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国家之所以容忍他,是求其犄角之援而已。如果我们和他公开决裂,一定会结下深仇。那我们就必须移兵东向,与他角力,吞并东吴之后,才能图谋中原。他的贤才还有很多,将相和睦,因此不是一朝一夕能攻下的。我们屯兵相向,长期对峙,让北贼得计,这不是上策。当初孝文帝卑辞以事匈奴,先帝假意与吴联盟,都是灵活权变,深思远益,而不逞匹夫之愤。如今大家都认为孙权志在三足鼎立,不能和我们并力攻魏,而且他的志望已经满足,不再想登上长江北岸。这些推论,都是似是而非。为什么呢?他的智慧和力量都不足,所以只能隔江自保。孙权不能渡过长江,就像魏贼不能渡汉水,并不是力量有余而不去做,也不是利益不够大而不去取。我们大军北伐,孙权的上策,是也出兵分抢魏地以做下一步规划,孙权的下策,也至少要掳掠魏国百姓,开疆拓土,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声望,绝不至于端坐不动。就算他端坐不动,只要和我们友睦,至少也能让我们的北伐没有东顾之忧;而魏国军队也不敢全部调到西边和我们作战,这个利益,就已经很大了!孙权僭逆之罪,现在还不宜跟他点明。”
于是派卫尉陈震出使东吴,祝贺孙权称帝。东吴与蜀汉签订盟约,约定将来平分天下,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东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汉,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东属东吴,西归蜀汉。
张昭以老病上书,缴还官位及所统部属,孙权将他改拜为辅吴将军,班次仅次于三公,改封为娄侯,食邑一万户。张昭每次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因为曾经直言忤逆孙权,之后就不肯再朝见了。后来蜀汉使者来,称颂汉主之德美,东吴群臣没有能说得过他的。孙权叹息说:“如果张公在座,一定说得他词穷气短,还能让他在这儿自夸吗?”第二天,派宦官慰问张昭,并亲自前往拜见。张昭离席谢罪,孙权跪起来阻止。张昭坐定,仰头说:“当初太后、桓王(孙策)并没有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我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短浅,违逆圣旨。但是臣之内心,只是为国家尽忠终身而已,如果改变自己的意见,以偷取荣华富贵和陛下的欢心,这是我不会做的。”
孙权连连道歉。
3 元城哀王曹礼去世。
4 六月二十一日,繁阳王曹穆去世。
5 六月二十六日,追尊高祖、东汉大长秋(皇后宫主管)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
6 秋,七月,皇帝曹叡下诏说:“按礼制,王后无子,则选择旁支庶子继承大宗,继承者当纳入正统以奉公义,怎能再顾自己的亲生父母!汉宣帝继承汉昭帝的帝位,却给自己的生父刘悼追封皇号,汉哀帝以藩国国君身份入继大统,而董宏竟然引用亡秦庄襄王的旧例,惑误朝廷,尊哀帝生父恭王刘康为恭皇,立祭庙于京都,又将身为藩妾的生母丁姬尊位为皇太后,尊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母丁姬为恭皇后,让她们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后赵飞燕并列。皇家祭庙里,昭帝与恭王排列昭穆;皇宫之中,四个太后宫并立,如此僭越无度,人神都不愿意庇佑,又将忠心进谏的师丹治罪,最终让丁氏、傅氏遭遇火烧的灾祸(二人坟墓被铲平)。从此之后,继统的皇帝,也都跟着这样做。当初,鲁文公逆祀,把生父僖公的灵位放在闵公灵位之上,是因为夏父的一派胡言。(鲁闵公为鲁僖公之兄,闵公死后,僖公即位。但文公祭祀时把生父僖公排在前面,当时夏父为宗伯,他说了一套歪理:‘新鬼大,旧鬼小,先大后小,顺也。’)宋文公葬礼奢侈过度,大家都说是华元有不臣之心。
“现在,下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继大统者,则当明确为人后嗣之义,谁敢佞邪阿谀新君,妄建非正之号,干犯正统,将生父尊为皇考,将生母尊为太后者,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将此诏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
(曹叡此时无子,担心死后被人挤到一边,所以有此诏。)
7 九月,吴主孙权迁都建业,全部承用之前的宫殿,不再增修改建。留太子孙登及尚书九卿于武昌,派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总督军国事务。(吴国在大将军之上再设置上大将军职位给陆逊,三郡指豫章、鄱阳、庐陵,与荆州邻近,又有山越,容易动**,所以由陆逊亲自执掌。)
南阳刘廙曾著《先刑后礼论》,同郡人谢景向陆逊称道他,陆逊呵斥说:“礼仪教化,优于刑罚震慑,这已经是很长久的道理了。刘廙以诡辩扭曲先圣教导。你如今侍奉于太子东宫,应该尊仁义以彰德音,他这些歪理,不需要讨论!”
太子孙登写信给西陵都督步骘,向他请求教诲,步骘于是条陈时事,将荆州界内诸官吏的品行能力向他报告,并上疏勉励太子说:“臣听说,人君不亲自处理小事,让百官各司其职,所以舜任命九贤,则自己不需要操心,不下庙堂而天下大治。所以,贤人所在之处,能折冲于万里之外(指晏婴折冲樽俎的故事),他们是国家之利器,兴衰之原因。愿太子留意,则天下幸甚!”
张纮回吴郡迎接家属,不幸中途病逝。临终之前,将遗表留给儿子,说:“自古有国家者,都想修德政以比隆盛世,但是他的治理呢,又大多不能如意。究其原因,并不是没有忠臣贤佐,而是因为国君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私欲,不能任用他们而已。这也是人之常情,人们都是畏难而趋易,喜欢同声同气的人,而厌恶不同意见,这些人性的弱点,都与治道相反。《周礼》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是讲从善之难,就像登山一样费力和缓慢,而从恶则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陷进去。人君承继先祖之业,据有自然之势,操持八柄之威(爵位、俸禄、赏赐、安置、活命、剥夺、罢黜、诛杀,八项权柄),对相同的意见、容易的事情,自然就喜欢,不需要顾及他人的意见。而忠臣却总是提出一些艰难的任务,说出一些逆耳的忠言,和君王不和,那是当然的了。上下意见不同,自然感情上就有矛盾,就有了猜疑的间隙,小人之巧辩,就顺着这缝隙溜进来,国君被这些所谓的忠心所迷惑,又眷恋于恩爱,于是贤愚杂错,任用或罢黜就失去标准。其根由,都在于人的感情,错乱了大义。所以,明君能够醒悟这些道理,求贤如饥渴,受到谏劝也不厌倦,抑制自己的感情和私欲,遵从大义,而割舍恩情,则上无偏颇谬误的授予,下无侥幸非分的冀望了。”
孙权读到张纮遗表,为之流涕。
【华杉讲透】
没有一个国君不想把国家搞好的,没有一个员工不想把工作搞好的,没有一个学生不想把学习搞好的,但是往往都搞不好,原因就在一个字——惰!
人都有惰性,如张纮所言:“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国君如此,臣子也如此;员工如此,老板也如此;学生如此,老师也如此。所以,我们一生的修行,就是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领导者的责任,不仅要跟自己的惰性做斗争,还要和组织的惰性做斗争。包括张纮所说的忠臣贤臣,因为忠臣贤臣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而惰性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信你看任正非的讲话,十篇有九篇都是在和公司的惰性做斗争,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与惰性斗争的关键,在于立志。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顾不上其他事情,自己一懈怠,心马上就痛,就难受,非得要勤奋才舒服,一松懈就感觉自己像个罪犯。那就没有惰性了。
我们小时候都有志向,有人要当科学家,有人要当消防员,长大之后,反而没有志向了,就随波逐流,顺其自然。什么是自然呢?偷懒纵欲就是自然。“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是这个意思了。
8 冬,十月,魏改平望观为听讼观。皇帝常说:“刑狱之事,关乎天下人的性命!”每次重大审判,经常亲自到听讼观来听取报告。
当初,魏文侯的国师李悝著《法经》六篇,商君学习他的思想,用这个思想在秦国为相。萧何制定《汉律》,增补为九篇,后来又逐渐增加到六十篇,又有《令》三百余篇,《决事比》(比,案例,决事比,相当于判例集)九百零六卷。之后历代都有增删,杂乱无章,后人又添加很多注解,有马融注本、郑玄注本等十几家。到了魏朝,所施行的法律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阅读益发困难。皇帝于是下诏,只用郑玄的注本。尚书卫觊上奏说:“刑法是国家所贵重的,但人们私下议论却轻贱它;狱吏掌握着百姓的性命,但是却在卑下的人当中选拔。王政的弊端,未必不是因此而来。建议设置法律博士。”皇帝听从。又下诏,令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劭等删减编辑汉法,制定《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余篇,对《正律》九篇来说有所增加,但是对其他法条就减少了。
9 十一月,洛阳宗庙建成,迎高帝曹腾、太帝曹嵩、武帝曹操、文帝曹丕四位神主牌位于邺城。
10 十二月,雍丘王曹植改封到东阿。
11 蜀汉丞相诸葛亮,将府营迁到南山下平原地带,筑汉城于沔阳,筑乐城于成固。
四年(公元230年)
1 春,吴主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一万人,渡海访求夷洲、亶洲,想俘虏当地人民,增加人口。陆逊、全琮都劝谏,认为:“桓王(孙策)当初创立基业,兵众不到一旅(五百人),如今江东人口渐多,足够使用,不应该远涉不毛之地,劳师万里,去袭击别人。海上风浪难测,再说人民水土不服,必然产生疾疫,想要增加人口,恐怕反而减少,想要利益,反而遭害。而且那些远方蛮夷,就像禽兽一般,得了他们也不足以成事,没有他们也没什么损失。”孙权不听。
2 尚书、琅邪人诸葛诞,中书郎、南阳人邓飏等结为党友,相互吹捧,以散骑常侍夏侯玄等为“四聪”,诸葛诞等八人为“八达”。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令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三人,还够不上资格和他们相比,但是因为他们的父亲都居于高位,所以也称他们为“三豫”。
行司徒事(代理司徒)董昭上疏说:“治理天下的人,无不尊重提倡敦朴忠信之士,痛恨虚伪不实之人,这是因为后者毁教乱治、伤风败俗。近来,魏讽于建安末年伏诛,曹伟于黄初年间被斩首,陛下前后颁下的圣诏,都切齿痛斥浮伪之风,希望打破打散那些邪党。而执法官吏却畏惧他们的权势,不能纠举,于是毁坏风俗的行为愈演愈烈。我看见当今的年轻人,不再以学问为根本,而是以交游为业;国士不再以孝悌清修为首,而是以趋炎附势为先。结党连群,互相吹捧,把诋毁当刑罚,把党誉当爵赏;附和自己的,就赞叹而称誉其美;不附和自己的,就挑剔而横加污蔑。以至于相互说:‘今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只怕朋友不够多而已。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要你能赞誉别人,就像给他服了仙丹,他也柔和调顺附和你了!’我又听说,还有人派自己的奴仆宾客冒充高级官员的属下差役,出入宫廷,交通书信,探问机密,凡此种种,都是法律禁止、罪不容赦之事,就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会比他们更重!”
皇帝很赞赏董昭的话。二月四日,下诏说:“社会风气的质朴与浮华,随着教化而改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不再依照经典教诲。这是训导不够,选拔擢升官员也不考察品德的缘故。从现在起,郎吏必须学通一门儒经,才能任职;担任地方主官的,要参加博士主持的考试。考试成绩优等的,录用,其他浮华不实、不务道本之人,罢退!”
于是将诸葛诞、邓飏免官。
【华杉讲透】
董昭的奏书,值得将原文抄录一段:“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我们读史,只望学到几千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年来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这就是老毛病了。
为人安身立命之本,在于自己的学问修养,而人的毛病,就是不能勤奋踏实地努力,而是交游攀附,到处找捷径。所谓趋炎附势,趋,是奔走;炎,是炎热,比喻名气和权势。攀附上有名气和权势的人,就得了一张“信任状”,可以用来欺世盗名,就是董昭说的“趋势游利”。
趋势游利,确实来得快啊!攀附上一个大人物,请他给我站台,或者和他同台论道,自己也就装得和大师一样了,可以唬住好多人,并且确实能套现实际利益。这是趋势游利的**。
君子不趋势游利,一方面是自己的本分,以学问修养为本;另一方面是自己有真才实学,不屑于趋炎附势,甚至不愿意留下一丁点曾经趋炎附势的“历史污点”,要全靠自己积累起来。其三呢,君子之道,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自己的实力,才是君子对自己的“品牌管理”。
3 夏,四月,定陵成侯钟繇去世。
4 六月十一日,太皇太后卞氏去世。秋,七月,下葬,谥号武宣皇后。
5 大司马曹真建议:“蜀汉数次入寇,请兵出斜谷讨伐,诸将数道并进,可以大胜。”皇帝听从,下诏命大将军司马懿从汉水逆流而上,由西城向西,与曹真在汉中会师。其余诸将,有的从子午谷进军,有的从武威进军。司空陈群进谏说:“太祖之前到阳平攻张鲁,多带豆、麦以益军粮,而张鲁没有攻下,军粮就已匮乏。如今,我们既没有周密准备,斜谷道路又艰险,难以进退,转运粮食,一定会被敌人袭击阻截。如果多留兵把守险要,又减少前线投入战斗的兵力。各种困难,不能不仔细考虑!”皇帝又听从陈群意见。曹真再次上表,强烈要求从子午道进兵。陈群再次陈述各种不利条件,并说军事行动耗费巨大。皇帝下诏,将陈群的奏书转给曹真参考,授权他做最后决定。曹真以此为据,出兵。
6 八月五日,皇帝东巡。八月十九日,抵达许昌。
7 蜀汉丞相诸葛亮听说魏兵将至,集结大军在成固、赤坂,严阵以待。另召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表奏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为李严办理后勤供应。
正赶上天降大雨,持续三十余日,栈道断绝,太尉华歆上书说:“陛下盛德,上比周成王、周康王,希望能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只要中原没有饥寒之患,百姓没有离上之心,则吴、蜀二贼,可以坐以待定。”皇帝回复说:“二贼凭恃山川之险,二祖劳于前世,也不能平定,朕岂敢自大,认为自己一定能消灭他们呢!只是诸将认为不打一打,他们也不会自己倒下,所以出兵,看看有没有机会。如果天时未到,就像周武王伐纣,也曾中途班师。朕不会忘记前代的教训。”
少府杨阜上书说:“当初周武王出师,一条白鱼跳进舟中,君臣为之变色。这本来是吉兆,他们尚且忧惧,更何况有灾异而不战栗呢?如今吴、蜀未平,而天变屡现,诸军刚刚出发,就有大雨之患,羁留在山险之中已经很多天了。转运之劳,担负之苦,费用之大,如果有什么变故,一定就违背了我们的本心。《左传》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白白让六军困于山谷之间,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这不是王者之师的做法。”
王肃,是王朗的儿子。
九月,皇帝下诏,命曹真等班师。
8 冬,十月十一日,皇帝回到洛阳。当时左仆射徐宣留在洛阳处理政事,皇帝回来后,主管官员将徐宣批示的文书呈给皇帝审阅。皇帝说:“我决定和仆射决定有什么不同!”不再审阅。
9 十二月,改葬文昭皇后甄氏于邺城朝阳陵。
10 吴主孙权声称要攻打合肥,征东将军满宠上表,征召兖州、豫州诸军集结,吴军随即退还。皇帝下诏撤军。满宠认为:“贼军大举而进,突然又撤回,这显然不是他的本意,必定是假装撤退,让我们也罢兵,然后他转头乘虚而入,攻我之不备。”上表要求不撤军。过了十几天,孙权果然卷土重来,攻打合肥,占不到便宜,回去了。
11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命蒋琬为长史,诸葛亮数次外出,蒋琬总能足量供应粮食和补充兵员。诸葛亮总说:“蒋琬忠雅,正是能与我共同佐助王业之人!”
12 青州人隐蕃,逃奔入吴,上书给吴主孙权说:“臣听说纣为无道,微子离开;高祖宽明,陈平归附。臣今年二十二岁,抛弃封地,归命于有道明君,幸蒙上天保佑,得以全身而至。臣到此地,已有多日,而有司官员只是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降人,而没有细加区别,让我的微言妙旨,不能上达于陛下。我长吁短叹,愁怀无法排遣!所以自己到宫门前呈上奏章,希望能够得到陛下接见!”孙权即刻召他进宫见面,隐蕃拜谢,答问及陈述时务,言辞敏捷,仪表可观。侍中左领军胡综当时侍坐一旁,孙权问他此人如何,胡综回答说:“隐蕃的上书,口气很大,好像东方朔;与陛下答问,诡辩巧捷,又像祢衡;不过,他的才干赶不上这两人。”孙权又问:“可以给他什么官职呢?”胡综说:“不能让他治理人民,可以给他一个朝廷部门的小官。”孙权因为隐蕃谈话中大量涉及刑狱,就任命他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数次称赞隐蕃有王佐之才,郝普尤其与隐蕃亲善,经常抱怨叹息说隐蕃屈才了。于是隐蕃门前车马云集,宾客盈堂,卫将军全琮等都倾心接待。唯独羊衜及宣诏郎、豫章人杨迪,拒绝和他来往。潘濬的儿子潘翥,也和隐蕃在一起玩,赠送财物给他。潘濬听闻,大怒,写信斥责潘翥说:“我受国厚恩,志在以生命报效。尔辈在京都,就当常念恭顺,亲贤慕善,怎么去与一个降虏交往,还送他礼物!我在远方听说此事,心中震动,面红耳赤,十几天来,惆怅焦闷,你收到信后,即刻前往信使处,接受一百杖处罚!并把给隐蕃的礼物要回来!”潘濬反应如此强烈,当时的人都觉得奇怪。不久,隐蕃阴谋作乱于吴,事情泄露,逃走,被捕获,伏诛。孙权切责郝普,郝普惶惧自杀。朱据被软禁,禁止出入及与亲党来往,过了很久才解除。
隐蕃这种人,也是一种原型人物,读书很多,口气很大,言辞敏捷,很能迷惑一些人。但是,他对自己读的书并不是真懂,只是用来表演、炫技,吸收粉丝,俘获一个高价值粉丝,比如郝普,就可以以他来吸引其他人,沽名钓誉,再找渠道套现。
骗子是很容易识别的,你听他出口成章,但是你一对照他的行为,就发现和他讲的道理毫无关系。但是听的人为什么会上当呢?因为他也没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习惯,都是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自欺欺人,莫名其妙地被自己感动。
胡综对隐蕃的评价,用东方朔和祢衡两人作比,可见他有些歪才,但又不是正道。有歪才的人,就有歪心,他不知道敬畏,不知道害怕,不知道什么事不能干,他蒙蔽了一批粉丝,粉丝的崇拜又蒙蔽了他,他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以至于要在吴国作乱,要搞政变,那真是疯狂了。
这类人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了解这种原型,就能迅速对他们进行归类,胡综一眼就看穿了他,只是碍于孙权的热情,说给他一个小官做。潘濬根本不在京师,但是一听就知道此人是怎么回事,他要打儿子一百棍,还要他把送给隐蕃的礼物要回来。大家觉得他不近人情,而他恰恰是刻意张扬,划清界限,等隐蕃出事的时候,才能免祸。他这种一贯鲜明的态度,也赢得了孙权的信任。
隐蕃之死,死于坏。郝普之死,死于蠢。
13 武陵郡五谿蛮叛变。吴主孙权认为南方已经安定,召交州刺史吕岱带部队回来,屯驻在长沙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