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罗丹关掉他的半导体收音机,从桌边站起来,盘里的早餐几乎没动。他一直在抽烟,一支接一支。他走到窗边,迟到的春天还没有开始破坏这白雪覆盖的景致。他凝视着窗外,又点了一支烟。
“浑蛋。”他轻轻地嘟囔着这个词,充满了怨恨,然后又低声骂了一串来表达他对法国总统、他的政府以及行动分局的憎恶。
罗丹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和他的前任不一样。他身材高大,苍白的脸上满是仇恨。与其他拉丁裔不同,他总是用冷淡来掩饰自己的感情。由于没有综合理工大学的学历,他无法升职。德国入侵法国的时候,十几岁的他——这个鞋匠的儿子——逃离平静的生活,驾着一条渔船来到英国,成了一名洛林十字[6]旗下的列兵。
从列兵到军士再到准尉,他历尽艰险,在北非,他在柯尼希[7]麾下血战,后来在诺曼底他又跟随勒克莱尔[8]穿越灌木丛。在解放巴黎的战斗中,他获得了军官的肩章,这是他凭教育和出身永远无法得到的。在战后的法国,选择只有两个,继续留在军队或是重返平民生活。
退役做什么呢?除了父亲教给他的补鞋手艺,他别无所长。于是他留在了陆军。后来,新一代的年轻人,那些受过教育的男孩,从军官学校毕业,用教室里的理论知识获得了他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同样的军官肩章。这让他非常痛苦。看着他们在军阶和特权方面超越自己,这种痛苦便愈发刻骨铭心。
剩下来的唯一出路就是参加殖民军部队。当义务兵们围着操场转来转去的时候,这些骁勇善战的士兵正在浴血奋战。于是,他设法调到了殖民军空降部队。
在印度支那的第一年里,他很快便成了一名连长,生活在和他有着同样想法、说着同样语言的人中间。从补鞋匠板凳上站起来的年轻人,获得晋升仍然需要通过战斗,更多的战斗。印度支那战争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名少校了。回到法国经历了一年的不快和挫折后,他被派往阿尔及利亚。
法国撤出印度支那,加上他回国后的那一年,使潜伏在他内心的愤懑变成了对政客的日益憎恨。在他看来,除非由军人当政,否则法国永远无法摆脱遍布在政治生活中的卖国贼和马屁精的掌控;只有军队里才没有这两种人。
像大多数作战军官一样,他亲眼目睹过自己的战友死去,有时还亲手掩埋了那些不幸阵亡的军人支离破碎的肢体。罗丹崇拜军人,认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使得那些资产阶级能在家里过舒服日子。在印度支那的丛林里战斗了八年后,他才从国内的平民处得知,他们大多对军人毫不关心。那些左翼知识分子诋毁军队的文章全是诸如严刑拷问俘虏以获取重要情报之类的琐事。这些在马克·罗丹的内心激起了反感,再加上他原先由于缺乏机会而逐渐累积的怨愤,他变得极端起来。
他一直坚信,如果有当地殖民政府的支持,以国内政府和人民为后盾,军队是可以击败越盟[9]的。放弃印度支那是对成千上万战死在那里的优秀青年的极大背叛,让他们的死变得毫无意义。而罗丹是不可能也绝不会背叛的。他在阿尔及利亚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六年春天,他离开马赛口岸时,几乎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他确信遥远的阿尔及利亚群山将见证他毕生事业的顶峰,法国军队将成为全世界眼中至高无上的军队。
两年艰苦而残酷的战斗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念。说真的,反叛并不像他原本想的那样容易扑灭。无论他们击毙多少穆斯林游击队,将多少村庄夷为平地,把多少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恐怖分子折磨致死,这些反抗者的力量反而愈发壮大,不但在乡村扩大了势力,而且还包括不少城市在内。
他们当然需要宗主国给予更多的支援。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所在的遥远角落,至少是帝国的领土。阿尔及利亚就是法国,是法国的一部分,三百万法国人居住在这里。人们为阿尔及利亚而战就像为诺曼底、为布列塔尼或者阿尔卑斯而战一样。当他升任中校时,他从农村转战到了城市。开始是在博内,然后是康斯坦丁。
在布莱德,他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士兵作战,他们虽说不是正规军,但至少还是战士。他对他们的仇恨同他对城市里这种偷偷摸摸的邪恶战斗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这种战争的对手是清洁工在法国人常去的咖啡馆、超市和公园里放置的塑料炸弹。为了将这些把炸弹放置在法国平民中的“杂碎”清除出康斯坦丁,他手段残酷,因而得了个称号——“屠夫”。
为了最终消灭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及其军队,消灭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唯一需要的就是巴黎的更多援助。和大多数极端分子一样,罗丹因信念而无视事实:战争费用日益增长,背负着一场越来越没有获胜希望的战争,法国经济摇摇欲坠,义务兵士气日渐低落。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小事。
一九五八年六月,戴高乐重新执政,出任法国总理。他干脆利落地推翻了摇摇欲坠的腐败的第四共和国,建立了第五共和国。他使用了“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一词,与将军们的口径一致。这使他重回马提尼翁宫[10],并于一九五九年一月重返爱丽舍宫。罗丹听到他说出这句话,回到房间,高兴得都哭了。戴高乐访问阿尔及利亚时,对罗丹来说,他就像从奥林匹斯山下来的宙斯一样。他确信新政就要开始:共产党人将被赶出他们的办公室,让-保罗·萨特肯定会以叛国罪被枪决,工会组织俯首帖耳,法国最终将全力支援他在阿尔及利亚的亲人,支援保卫法国,在前线战斗的军队。
罗丹对这一切非常肯定,就像他相信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当戴高乐以他自己的方式开始重建法国的时候,罗丹想着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得给这个老头儿一点儿时间。当与本·贝拉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初步会谈的说法刚开始流传时,罗丹觉得不能相信。他虽然同情大个子乔·奥梯兹于一九六○年领导移民发动的那场叛乱,但他仍然觉得,没有彻底铲除当地农民武装一定是戴高乐的权宜之计。他觉得老头儿肯定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不是说过那崇高的字眼——“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吗?
最后,当被毫无疑问地证明夏尔·戴高乐复兴法国的概念里不包括“法国的阿尔及利亚”时,罗丹的世界就像被火车撞上的瓷瓶一样粉碎了。忠诚、希望、信仰、自信,什么都没有了,留下来的只有恨。他恨这个制度,恨那些政客,恨知识分子,恨阿尔及利亚人、工会、记者、外国人;但他最恨的就是那个人——戴高乐。一九六一年四月,除了一些乳臭未干的笨蛋拒绝参加外,罗丹率领全营参与了军事政变。
政变失败了。戴高乐略施小计就把政变扼杀在萌芽状态。在最终宣布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会谈的前几周,成千上万台简易半导体收音机被发放给部队。这件事没有引起军官们的丝毫注意。他们认为收音机是无害的慰问品,许多军官和高级军士都赞同这个主意。空中传来的法国流行音乐让那些士兵感到很惬意,不再只关注炎热、苍蝇和无聊。
但戴高乐的声音就不是那么无害了。在考验军队忠诚的最后关头,遍布整个阿尔及利亚各个兵营的成千上万的义务兵都在用收音机收听新闻。新闻之后,他们又听到了那个声音,就是罗丹自己在一九四○年六月听到的那个声音。连内容都几乎一样:“你们面临忠诚的选择。我就是法国,掌握着法国的命运。跟随我,服从我。”
有些营长醒来的时候,全营就只剩下少数军官,大部分军士都走了。
兵变就这样被收音机粉碎了,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罗丹比别的人幸运些。有一百二十名军官、军士和士兵和他在一起。这是因为他所指挥的部队比大多数部队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农村都付出过更多的血汗。和其他参与兵变的人一起,他们成立了“秘密军组织”,发誓要推翻爱丽舍宫里的“犹大”。
在胜利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和效忠于法国的军队之间,进行大规模破坏的时间不多了。在最后的七周里,法国殖民者把他们毕生所得廉价变卖,逃离饱受战火摧残的海岸。而“秘密军组织”则对他们留在身后的世界进行了最后一次骇人听闻的报复。当这一切结束之后,这些领导者的名字都在戴高乐当局挂了号,留给他们的只有逃亡国外一条路了。
一九六一年冬天,罗丹成为阿尔古的副手,是流亡海外的“秘密军组织”的行动负责人。从那时起,精明强干,有着敏锐洞察力的阿尔古就成了“秘密军组织”发动的针对法国大城市行动的幕后主使,而罗丹则以他的阴险狡猾和组织能力著称。如果他仅仅是一名强悍的极端狂热分子,那他虽然危险但绝对不是最出众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秘密军组织”拥有许多这样的悍将,但他比那些人更有才干。那个老鞋匠生了一个善于思考的男孩,这个男孩的头脑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罗丹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的。
在对法国的理解和军队的荣誉问题上,罗丹和其他人一样固执,但是在具体问题上,他则是实用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因此他比世界上所有鲁莽的狂热分子和不顾死活的亡命之徒都更加高明。
这就是在三月十一日早上,他所想出的关于刺杀戴高乐行动所面临的问题。他没有傻到认为这件事很容易,恰恰相反,他认为由于有了小克拉马尔和军事学院的失败,事情变得更困难了。找杀手并不难,问题是要找一个人,或者是制订一个计划,这个人或者这个计划要有能力以非同寻常的方式,穿越现在围绕总统本人建立起来的这堵安全防护“墙”。
他坐在窗前,两个小时里一直不断抽烟,脑子里有条不紊地想着一系列的问题。直到整间屋里都弥漫着蓝色的烟雾,他才将这些问题汇总起来,然后设计一个方案来摧毁或绕开它们。每个方案在大多数他所想到的关键检验下看起来都是可行的,但在最后的考验下都被瓦解了。思来想去,有个问题看来真的难以逾越——保密问题。
在小克拉马尔事件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行动分局对“秘密军组织”从高到低各阶层的渗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最近发生的,对他的上级阿尔古的诱捕就说明了行动局急于抓捕讯问“秘密军组织”领导人的程度。他们甚至不惜与德国政府大吵一架。
阿尔古受审已经十四天了,“秘密军组织”的所有领导都不得不东躲西藏。比多忽然就对抛头露面失去了兴趣,全国抵抗委员会的其他领导也惊慌失措地逃往西班牙、美国和比利时。他们一窝蜂地抢购假证件和边远地区的机票。
看到这些,级别较低的成员都极为泄气。在法国境内,以前愿意提供帮助,藏匿被通缉的人,运送武器,传递消息,甚至提供情报的人,现在只说一声“抱歉”就挂断了电话。
小克拉马尔行动失败后,被捕者受到审讯,法国境内的三个地下组织全部被迫关闭。法国警察根据内线的情报,查抄了一家又一家,破获了一个又一个储备武器和物资的秘密仓库。另外两个刺杀戴高乐的计划在组员们刚坐下准备开第二次会时,就被警察破获了。
当全国抵抗委员会的人在会议上发表讲演,空谈恢复法国的民主时,罗丹正冷静地审视着床边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的那些文件所描述的事实:资金短缺,在国内外失去支持,成员减少,信用下降,“秘密军组织”在法国情报机构和警察的进攻下正在分崩离析。
枪决巴斯蒂安-蒂里只会使士气更加低落。现在这个时候想找到肯提供帮助的人真的很困难,那些肯做这种事的人,他们的长相都已深深烙在每一个法国警察和几百万市民的脑海里。这个时候的任何新计划,只要涉及多个策划和多个组织间的协同,都会在刺客走进戴高乐周围一百英里之前暴露。
罗丹反复思考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喃喃地说:“一个没人知道的人……”他把他所知道的敢于刺杀总统的人逐个想了一遍。他们每个人在法国警察总部都有一本和《圣经》一般厚的卷宗。还能是什么原因呢?他马克·罗丹不也是只能躲在奥地利一家昏暗的山村旅馆里吗?
将近中午的时候,他终于有了答案。他曾一度放弃了这个答案,但又带着浓厚的兴趣重新去考虑它。如果能够找到这样一个人……只要有这样一个人。慢慢地,很艰难地,他围绕这样一个人制订了另外一个计划,然后用所有的障碍和反对意见来检验它。这个计划全通过了,甚至包括保密问题。
午餐铃敲响前,马克·罗丹套上大衣走下楼。他在大门口遇到了顺着冰冷街道迎面刮来的第一股冷风。他缩了缩身子,但在过热的房间里抽烟引起的头疼和麻木却一扫而光。他向左一拐,咯吱咯吱地向阿德莱街的邮局走去。他发了一连串简短的电报,通知他那些化名散布于德国南部、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同伴:他有任务外出,这几周不在此地。
他步履艰难地走回他那简陋的住所。在路上,他忽然想到,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最终也胆怯了,在行动分局的绑架或暗杀威胁下也要销声匿迹了。他耸耸肩,随便他们怎么想,没时间向他们详细解释。
他用旅馆的优惠券要了一份午餐,今天是炖肘子和面条。尽管多年印度支那的丛林时光和阿尔及利亚的荒野生活让他对美食没有概念,但这顿饭实在令他难以下咽。当天下午,他收拾好行李,付清账单,离开那里独自去执行一项任务——去找一个人,或者更准确点,找某一类人,一类他都不知道是否存在的人。
他登上火车的时候,一架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彗星4B型客机朝着伦敦机场四号跑道降落下来。飞机从贝鲁特飞来。在排队穿过入境旅客大厅的旅客中,有一个亚麻色头发的高个子英国人。中东的阳光把他的脸晒成黝黑的健康色。他在黎巴嫩尽情享受了两个月的愉快生活,感到身心舒畅。不过对他来说,更令他愉快的是看着一笔数目不小的款项从贝鲁特一家银行转入了瑞士的另一家银行。
在遥远的埃及沙地上,他挫败了埃及警察的追踪,并留下了两具德国导弹工程师的尸体,每具尸体都有一个干净利落的子弹孔穿过脊椎骨。现在,困惑不解、满腔怒火的埃及警察早已把尸体埋掉了。他们的死使纳赛尔总统的阿尔·扎菲拉式火箭研制推迟了好几年,而在纽约的一位犹太复国主义百万富翁则觉得他的钱花得太划算了。这会儿,这个英国人轻松地通过了海关检查,乘出租车驶向他位于伦敦西区的公寓。
罗丹找了九十天,收获了三份薄薄的档案,每份都放在一个马尼拉纸卷宗里。他把它们放在自己的公文包里,从不离手。回到奥地利已经是六月中旬了,他找了家小旅馆住了下来。这是维也纳布鲁克纳街的克莱斯特旅店。
他在城里的大邮局发了两份简明扼要的电报,一份发到意大利北部的博尔扎诺,另外一份发往罗马。电报是召集他最重要的两名助手到他维也纳的住所开一个紧急会议。二十四小时之内人就到了。勒内·蒙克雷从博尔扎诺乘出租车来,安德烈·卡松则从罗马乘机抵达。两个人都用的假名字和假证件,因为他们两个都排在驻意大利和奥地利的法国特工卷宗的前列,这个时候特工们正不惜血本地花费大把的银子雇佣眼线,在边境检查站和机场找他们呢。
先到克莱斯特的是安德烈·卡松,比预定的十一点早了七分钟。他让出租车停在布鲁克纳街的街角,下车后,在一家花店的橱窗前花了几分钟整理了一下领带,然后迅速走进旅店大厅。罗丹和往常一样登记了假名,是他最亲近的同伴才知道的二十个假名中的一个。被叫来的两个人在前一天都收到了一份署名为“舒尔茨”的电报,这就是罗丹在这二十天内用的假名。
“请问,舒尔茨先生在吗?”卡松问前台的年轻人。小伙子查了一下登记簿。
“六一四号房。是他约你来的吗,先生?”
“对,没错。”卡松回答,径直走上楼梯。他走到二楼,沿着走廊寻找六一四号房。在右手中间的位置,他找到了。他抬手准备敲门,忽然被人从背后抓住。他转过身,抬头看见一张脸——铁青的下巴,眼睛从那道浓黑的眉毛下俯视着他,毫无表情。他身后十二英尺处的墙上有个凹进去的隐蔽处,他就是从那里开始跟在卡松身后的。尽管地上的灯芯绒地毯非常薄,但卡松还是一点儿声音都没听到。
“你要干什么?”这个大个子漫不经心地问,但抓住卡松右腕的手却丝毫没有放松。
有那么几秒钟,卡松感到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他想到了四个月前,阿尔古被从伊登·伍尔夫酒店闪电绑架的事。但很快他便认出了身后这个人,他是外籍军团里的一名波兰人,以前在印度支那和越南时都曾在罗丹的连队里待过。罗丹有时会让维克多·科瓦尔斯基执行特殊任务。
“我和罗丹上校约好的,维克多。”他轻声回答。听到对方提起自己和老板的名字,科瓦尔斯基的眉毛更是拧成了一团。“我是安德烈·卡松。”他补充道。科瓦尔斯基似乎对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他伸出左手绕过卡松,在六一四号房门上敲了敲。
里面有个声音问:“谁?”
科瓦尔斯基把脸凑到门缝处,“来了个客人。”他尽力“低声”说。门开了一道缝,罗丹向外张望了一下,随即拉开了门。
“我亲爱的安德烈,真抱歉这样对你。”他冲科瓦尔斯基点点头,“没事了,下士,我在等他。”
卡松的右手终于被松开了。他迈步进了房间。罗丹在门口又对科瓦尔斯基说了几句,然后关上了门。波兰人又退回墙上的隐蔽处。
罗丹和卡松握了握手,把他领到燃气壁炉前的两个扶手椅旁。此时虽已是六月中旬,但外面下着蒙蒙细雨,天气依然阴冷。他们两个早就习惯了北非的烈日,所以把炉火烧得很旺。卡松脱下雨衣,在壁炉前坐了下来。
“马克,你往常可没这么小心谨慎。”他说。
“这不是为了我自己,”罗丹回答,“任何情况下我都能照顾好我自己。但我可能需要几分钟把这些文件毁了。”他指了指窗边桌上公文包旁的那个厚厚的马尼拉纸卷宗。“这才是我带维克多来的原因。不管发生什么事,他必须给我六十秒的时间来销毁这些文件。”
“那些文件一定很重要。”
“也许,也许,”罗丹的话音里透着一丝满足,“我们得等勒内来。我让他十一点十五分来的,这样你们两个人就不会同时到达而让维克多不安。出现太多不认识的人会让他紧张。”
维克多左腋下别着沉甸甸的左轮手枪,他紧张起来会发生什么?想到这些,罗丹露出了一丝难得的微笑。此时,他们听见一记轻轻的叩门声。罗丹穿过房间,把嘴凑到门上:“谁?”
这次是勒内·蒙克雷,他的声音紧张得有点结巴。“马克,看在上帝的分上……”
罗丹拉开门。蒙克雷站在门口,身后是那个波兰巨人。相形之下,蒙克雷就像个侏儒。维克多用左臂勒着这个会计,紧紧地夹住了对方的两条胳膊。
“行了,维克多。”罗丹轻声对这个保镖说。蒙克雷被放开了。他走进屋里,对坐在炉火边微笑的卡松扮了个鬼脸。门再次关上了,罗丹向蒙克雷表示歉意。
蒙克雷走上前来,两人握了握手。他脱去外衣,露出一件皱巴巴的灰黑色西装,手工很差,并不合体。就像大多数习惯了穿军装的人一样,他和罗丹都穿不惯便服。
看着他们两个在那两把简陋的椅子上落了座,罗丹便坐到了那把他用来当写字台的桌子后面的高背椅上。他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一瓶法国白兰地,向他们扬了扬。两位客人都点了点头。罗丹倒了三大杯,递给蒙克雷和卡松。先饮些烈酒可以帮他们消除身上的寒气。
勒内·蒙克雷斜靠在床头。他个子不高,但很结实。他和罗丹一样都是职业军官,但不同的是,他没指挥过战斗。他的军人生涯大多是在行政部门度过,开始的十年一直在外籍军团会计处工作。他从一九六三年春天开始主管“秘密军组织”的财务。
只有安德烈·卡松不是军人。他身材矮小,办事精细。他在阿尔及利亚是一家银行的经理,现在的穿着打扮还是老样子。他是法国城市地区“秘密军组织”和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地下组织的联络人。
虽然加入组织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这两个人和罗丹一样,都是“秘密军组织”里的强硬派。三年前,蒙克雷在马赛郊区的外籍军团会计处工作时,他十九岁的儿子在阿尔及利亚的部队服役。后来,蒙克雷少校再没有见过他的儿子,连尸体都没见着。这个年轻的列兵被游击队俘虏了,部队攻占村子之后,他就被埋在了那里。事后他知道了儿子曾惨遭折磨的悲惨遭遇。在部队里,没有什么秘密可以长久保存,这一点尽人皆知。
安德烈·卡松和“秘密军组织”的关系则更密切一些。他出生在阿尔及利亚,他把毕生都奉献给了他的工作、家人和他的家庭。他所工作的银行总部设在巴黎,所以即使阿尔及利亚陷落,他也不会失去工作。但他参加了一九六○年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移民叛乱,是他的家乡康斯坦丁的领导人之一。甚至在这之后他仍然没丢掉工作,但是当他发觉银行户头一个接着一个地结清了账,商人们卖掉了一切搬回法国时,他才知道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了。就在军队哗变之后,当地的农民和小商贩倾家**产地孤身逃回法国,饱受苦难。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从未见过这个国家。看到这些,他对戴高乐的新政很是恼怒,于是便帮助“秘密军组织”的一支部队从自己工作的银行抢劫了三千万旧法郎。一个低级出纳员发现他与“秘密军组织”合谋,举报了他,终结了他在银行的事业。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到佩皮尼昂的岳父家住,自己则加入了“秘密军组织”。他的价值在于他对当前法国国内“秘密军组织”的同情者十分了解,这个群体约有上千人。
马克·罗丹在他书桌后面的椅子上坐下来,看着他们两个。他们也注视着他,目光充满好奇,但什么都没问。
罗丹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他的介绍,他讲得很仔细,主要是关于过去几个月里,“秘密军组织”不断被法国情报机构挫败的情况。他的客人都盯着各自的酒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过去的四个月里,我们遭受了三次沉重的打击。在理工学院试图使法国脱离那个独裁者的失败尝试,仅仅是我们长长的失败清单里的最新纪录。其中有的甚至还没开始就被破坏了。只有两次,我们的人进入了狙击范围,但都因为计划和执行中的低级错误也搞砸了。我不用讲那么具体,你们和我一样,都知道得很清楚。
“我们失去了安托万·阿尔古,他被绑架了。他是我们最精明强干的领导之一。尽管他忠于我们的事业,但毫无疑问,在如今的审讯手段下,他们很可能对他使用药物。这样一来,整个组织都处于危险之中。安托万知道一切,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能坐在这个昏暗的旅馆里,而不是在我们慕尼黑总部的原因。
“如果一年前我们就从头开始,那也不会太糟。那时候我们能发动成千上万热情的爱国志愿者,可现在就没那么容易了。让-马里耶·巴斯蒂安-蒂里的死对我们更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不想过多责备那些同情我们的人。他们有权要一个结果,而不是听空话。”
“好了好了,你究竟想说什么?”蒙克雷问。这两个听众都知道罗丹是对的。蒙克雷比任何人都清楚,从阿尔及利亚银行抢劫来的钱都花在组织的运作上了,右翼企业家的捐助也开始枯竭。最近他在募捐时遭到了露骨的蔑视。卡松知道,他与法国地下组织的联系渠道现在也开始恶化了。他的多个藏身处被抄。阿尔古被捕后,很多人都不再支持“秘密军组织”了。巴斯蒂安-蒂里被枪决只能加速这一进程。罗丹所介绍的都是事实,但听起来让人很不愉快。
罗丹继续讲着,好像没被打断过一样。
“刚才我说的那些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现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干掉那个老家伙,解放法国。所有与之相左的计划都必须放弃。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手段,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先生们,我不想再让更多的爱国青年去执行几天之内就会被泄露给法国盖世太保的计划了。简而言之,告密的人太多,卧底太多,不服从指挥的人太多。
“法国安全局现在已经趁此机会渗透到我们的组织中,就连我们最高级的委员里也已经有人开始向他们泄露机密。现在看来,我们的决议他们几天之内就会知道——我们准备做什么,计划什么,执行任务的是谁,都会暴露无遗。不可否认,面对这样的处境让人很不愉快,但我确信,如果我们不去面对,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依我看,只有一个方案可行。这个方案可以避开安全局整个间谍和特工网络,让他们失去情报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事前发觉。即使发觉了,也破坏不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的首要目标——杀了那个老家伙。”
蒙克雷和卡松迅速抬起头。房间里一片死寂,只能偶尔听见雨点打在窗格上的声音。
“的确,我们当前的处境非常糟糕,但如果你们同意我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罗丹继续说,“那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愿意并且能够消灭那个老小子的人,秘密警察也一样知道。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法国国内活动,只要一露面,就会像一只被追捕的野兽,不仅被正规警察部队搜捕,还会被‘大胡子’和告密者出卖。我相信,先生们,我们唯一的办法是雇一个外人。”
蒙克雷和卡松惊愕地望着他。过了一会儿,他们才慢慢有所领悟。
“什么样的外人?”终于,卡松开口问道。
“不管他是谁,这个人必须是个外国人,”罗丹说,“他不是‘秘密军组织’或者全国抵抗委员会的人。全法国的警察都不认识他,他也没留下任何档案。所有独裁统治的弱点就在于它那庞大的官僚机构。档案里没有的就等于不存在。没有人知道这个杀手,因此他就‘不存在’。他持有外国护照,干完这差事就消失了,回到他自己的国家。这时法国人民就会行动起来,彻底铲除戴高乐这帮卖国贼的余孽。这个人能否逃出法国并不重要,我们接管政权后肯定会释放他的。重要的是他能不引起注意,不被怀疑地进入法国,而这是现在我们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两个听众都沉默不语,陷入沉思。罗丹的计划逐渐在他们的脑海中成形了。
蒙克雷轻轻吹了声口哨。
“一个职业杀手,一个雇佣兵?”
“没错,”罗丹回答,“要说会有一个局外人出于对我们,对国家的热爱或者对这件事情本身感兴趣才同意干,那我也未免太天真了。要想找到一个技能和胆识都足以胜任这项差事的人,我们必须雇一个真正的职业刺客。这种人只为钱工作。而且是一大笔钱。”他补充道,同时飞快地瞥了蒙克雷一眼。
“但是我们能否找到这样一个人呢?”卡松问。
罗丹举起手。
“一件一件来,先生们。显然,我们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我首先想知道的是,你们是否在原则上同意这个主意。”
蒙克雷和卡松对视了一下,又都转向罗丹,缓缓地点了点头。
“好。”罗丹坐在高背椅上尽量向后靠去,“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原则上意见一致。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保密,这是整个计划中的关键。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能相信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并不是说,‘秘密军组织’和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中的所有同志都是叛徒。不过老话说得好,‘知道的人越多,秘密就越保守不住’。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即使是在‘秘密军组织’,也已经有一些渗透进来的人取得了领导地位。他们会向秘密警察报告我们的计划。这些人早晚会露馅儿的,但目前我们还不知道他们是谁,因此对我们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而那些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的政客要么神经过敏,要么胆子太小,他们很可能认为这个计划是无法实现的。我不想让他们无端卷入此事而陷入危险的境地,实在没这个必要。
“你,勒内。还有你,安德烈。我召集你们到这儿来是因为我完全信任你们对事业的忠诚和你们保守秘密的能力。另外,我脑子里的计划必须有你们的积极配合。勒内,作为司库和军需官,你必须满足这个职业杀手毋庸置疑将会提出的赏金要求。安德烈,你得帮忙在法国境内为这个人找几个绝对可靠的人。一旦他有需要,他们可以及时予以协助。
“但我认为,这个主意的细节除我们三个人以外,没有理由让其他人知道。因此我提议,咱们三个人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负责整个计划,包括它的策划、执行和经费。”
又是一阵沉默。然后,蒙克雷终于开了口:“你的意思是,咱们把整个‘秘密军组织’委员会和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彻底甩开?那他们肯定不乐意。”
“首先,他们不会知道这件事,”罗丹平静地回答,“如果向他们提交我们的方案,那就得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单这一点就会引起外界的注意。‘大胡子’会努力找出召开全体大会的原因,甚至两个委员会里也会有人走漏风声。如果我们逐个拜访委员会成员,理论上,想要获得初步原则上的同意就得花去数周。而且在计划的每一个形成和表决阶段,他们都要知道细节。你们了解这些贪婪的政客和委员会成员,他们只是想知道一切,但什么也不干。可是,每个人都可能喝醉了或者不小心透露只言片语,从而使整个计划陷于险境。
“第二,即使‘秘密军组织’整个委员会和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同意该计划,我们最好也不要再继续了,因为已经有将近三十个人知道这件事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我们自己干,自己负责这件事,那么即使失败了,我们的情况也不会比现在更糟。肯定会有责难和非议,但也仅此而已。如果计划成功,我们必然能够掌权,那时候也不会有人和我们争执了,而消灭独裁者的具体方案就成了学术成就。简单地说,你们两个同意和我一起作为我刚才所讲的这个方案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吗?”
蒙克雷和卡松又对视了一眼,再转向罗丹,点了点头。自从三个月前阿尔古被绑架后,这是他们第一次会见罗丹。阿尔古在的时候,罗丹通常都安静地待在幕后。现在他凭自己的本事,以一个领导者的形象出现,给地下组织的首领和司库留下了精明果断的深刻印象。
罗丹看着他们俩,微笑着缓缓吐出了一口气。
“好,”他说,“现在咱们来研究一下细节。那天我从广播里听到可怜的巴斯蒂安-蒂里遇害时,忽然想到这个主意——雇一个为钱做事的职业杀手。那以后我就开始寻找我们需要的这个人。显然,这种人很难找;他们都非常低调。我从三月中旬找到现在,结果都在这儿了。”
他拿起桌上的三个马尼拉纸卷宗,蒙克雷和卡松又交换了一下目光,扬起眉毛,没吭声。罗丹继续说:“我想你们最好先仔细看一下这几份简历,然后咱们才能讨论最佳人选。我个人认为这三个人都是可以的,这是为了避免我们首选的人不能或者不愿意干。每份材料都没有备份,你们最好换着看。”
其实没什么好看的。罗丹用“简历”这个词实在是太准确了。卡松先看完了他那份,抬头看着罗丹扮了个鬼脸。
“就这些?”
“这种人不会让别人轻易知道底细的,”罗丹回答道,“看看这个。”他把手里的那份递给卡松。
过了一会儿,蒙克雷也看完了,他把文件还给罗丹,后者把卡松刚看完的那份递给他。两个人又埋头看起来。这回蒙克雷先看完,他看着罗丹耸耸肩。
“呃……没什么好谈的,这样的人我们起码有五十个。找个枪手容易得很——”
卡松打断了他。
“等一下,你先看看这个人再说。”他翻到最后一页,迅速看完了最后三段。看完后他把文件合上,看着罗丹。这个“秘密军组织”的领袖没有表示出一丝偏好。他把卡松看完的那份递给蒙克雷,又把第三份递给卡松。四分钟后,两个人都看完了。
罗丹把文件夹收好放回桌上。他端起高背椅,把它调了个方向,冲着火炉,放下,跨坐上去,胳膊搭在椅背上。他就这样坐着审视着两个人。
“嗯,我告诉你们,我们可选的人很少。能做这件事的人也许很多,但是一个优秀情报机构的档案里没有的人绝对非常难找。而对我们来说,最理想的人选不能出现在任何档案里。三份材料你们都看了。我们现在暂时称他们为德国人、南非人和英国人。安德烈,你先说说想法。”
卡松耸耸肩:“我看没什么争议。如果这上面写的是事实的话,从简历上看,这个英国人远胜其他两个。”
“勒内呢?”
“我同意。这个德国人做这件事年纪大了点儿。除了为活着的纳粹干掉几个追踪他们的以色列特工外,他看起来在政治领域没做过什么。而且他反犹太的动机很可能是私人性质的,这样一来他就算不上是纯粹的职业杀手。那个南非人也许可以胜任干掉像卢蒙巴那样的黑人政客,但距离能一枪打穿法国总统还差得远。另外,这个英国人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
罗丹缓缓地点了点头。“我看这几乎毫无争议。其实,在我整理这些材料之前,这个人就已经是我心目中的首选了。”
“你对这个盎格鲁-撒克逊人有把握吗?”卡松问,“那些事肯定都是他干的?”
“我对此也很惊讶,”罗丹说,“所以我在这个人身上花的时间格外多。要说确凿的证据,那是一个都没有。如果有的话,可不是什么好兆头。那就意味着,他在各处都有案底,是被通缉的对象。实际情况是,除了传闻,没有什么能牵扯到他。严格说来,他的材料就是一张雪白的纸。即使英国有他的档案,他们顶多也就是在他身上画个问号。他的名字从未列入国际警察的档案。即使法国安全局正式提出质询,英国向其通报这个人情况的概率也很小。你们知道他们彼此之间也心存芥蒂。去年一月,乔治·比多在伦敦活动,他们都没吭声。这个英国人几乎把有利条件占全了,除了一件……”
“很简单。他可不便宜。他这样的人要价会很高。咱们的财务状况如何,勒内?”
蒙克雷耸耸肩:“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开支有所下降,阿尔古事件后,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的所有高层人士都转入地下,藏到便宜的小旅馆里了。他们看来对住五星级酒店,做电视访谈没兴趣了。但另一方面,收入也越来越少。就像你说的,必须做点儿什么了,不然我们就会因为缺乏资金而垮台。单靠感情可干不了这种事。”
罗丹忧虑地点点头:“我也这样想。我们必须弄些钱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计划其实是空中楼阁,除非我们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钱……”
“是不是该考虑,”卡松顺着他的话插了一句,“先接触一下那个英国人,看他愿不愿干,要多少钱。”
“对,大家都同意这一点吧?”罗丹直视两人。他们都点点头。罗丹看了看表。“刚过一点。现在,我必须给我在伦敦的中间人打个电话,让他联系这个人,请他过来。如果他今晚乘夜间航班来维也纳,我们晚饭后就能见到他了。至于联系的结果如何,中间人会回电话通知咱们的。我擅自做主给你们订了房间,顺着走廊紧挨着的两间。我觉得大家待在一起有维克多保护,比各自分开没有防卫要安全些。这只是为了以防万一,你们能理解吧?”
“你真是周全可靠啊!”卡松话中带刺。对于预先被人专断地安排,他感到有些不快。
罗丹耸耸肩:“为了弄到这些材料,我花了很长时间。从现在起,浪费的时间越少越好。如果要干,那我们现在就尽量抓紧时间。”
他站起身,另外两个人也跟着站了起来。罗丹把维克多喊来,告诉他去大厅把六一五和六一六号房间的钥匙拿上来。等钥匙的时候,他告诉蒙克雷和卡松:“我只能从邮局打电话。我得带着维克多一起出去。我不在的时候你们两个待在一间房里,锁上门。我的暗号是敲三下门,停一下,再敲两下。”
这个暗号就是为人熟知的“三加二”,源自“法属阿尔及利亚[11]”的单词音节。几年前,巴黎街头的司机就曾用这个节奏摁喇叭来表示对戴高乐政策的不满。
“顺便问一句,”罗丹问,“你们身上都有枪吗?”
两个人都摇摇头。罗丹走到桌子旁边,拿出他自用的一把短小厚实的手枪,一把九毫米口径的MAB[12]。他检查了一下弹夹,“啪”地插回去,把子弹顶上膛,然后递给蒙克雷:“你知道怎么用这玩意儿吧?”
蒙克雷点点头:“没问题。”他说着把枪接了过来。维克多回来了,他把两个人护送到蒙克雷的房间。他回来后,罗丹正在扣大衣扣子。
“来,下士,我们有事要做。”
他旁边那位年轻的法国人来自法国旅游局驻皮卡迪利大街的办事处。年轻人看着他,有些紧张。从午餐时接到那个电话起,法国人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差不多一年前,他在巴黎休假的时候,他曾答应为“秘密军组织”执行任务,但那时他只是被简单告知,只要待在伦敦的办公室就行。如果有电话和信件用他的代号,以“亲爱的皮埃尔……”开头,他就得立即服从命令。但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六月十五日,什么事都没发生。
接线员告诉他,维也纳有专线电话找他,还补充说是奥地利的维也纳,以和法国的那个同名的维也纳镇相区别。他纳闷地接过电话,听到有个声音叫他“亲爱的皮埃尔”。他愣了好几秒钟才想起来,这是他的代号。
午餐后他借口头疼请了假,然后赶到南奥德雷街的一套公寓,告诉开门的那个英国人这个消息。后者对于被要求三个小时内飞往维也纳丝毫没有感到奇怪。英国人安静地收拾好准备过夜用的行李箱,便和他一起搭出租车前往希斯罗机场。当法国人发现自己只带了护照和支票簿,而忘了带现金时,英国人平静地拿出一卷钞票,足够买他们两人的往返机票了。
那以后他们就再没说过话。英国人既不问他们要去维也纳的什么地方,也不问去见谁或是为什么。这正合法国人的意,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得到的指示仅仅是从伦敦机场回电话确认他乘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抵达,然后到施维夏特机场以后,去总问讯处报到。这一切都让他感到紧张。身边这个自制且镇定的英国人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更令他紧张。
在问讯处的大厅里,他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了那个漂亮的奥地利女孩,她在身后架子上的格子里找了一会儿,然后递给他一张很小的浅黄色字条,上面只写着“致电六一四四○三,找舒尔茨”。他转身奔向大厅后面的那排公用电话。英国人拍拍他的肩膀,指着标有“兑换”字样的电话亭。
“你需要一些硬币,”他用流利的法语说,“即使是奥地利人也不会那么慷慨。”
法国人涨红了脸,大步走向兑换柜台。英国人在沿墙装有靠垫的长椅上舒舒服服地坐下,燃起一支带过滤嘴的特长英国烟。不一会儿,他的向导拿着几张奥地利钞票和一把硬币回来了。法国人找了个空电话亭开始拨号。电话那头的舒尔茨先生简明扼要地给了他一些指示。不到几秒钟,电话就打完了。
“咱们去哪里?”
“去那儿。”法国人转身离开的时候,把写有电话的字条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英国人把它捡起来展开,用打火机点着。字条瞬间就燃尽了,黑色的灰屑消失在他精致的翻毛皮鞋下面。他们一言不发地出了大厅,拦下一辆出租车。
市中心灯光闪烁,车流拥挤。四十分钟后,汽车抵达克莱斯特旅馆。
“我们就在这儿分手吧。我的任务就是把你带到这儿,再坐出租车去别处。你直接去六一四号房。有人在那里等你。”
英国人点点头,下了车。司机转身看着法国人。“接着开。”他吩咐道。出租车消失在街道尽头。英国人抬头看了看用老式歌德字体写就的路牌,然后望了一眼旅馆门上大写的方形罗马字母。最后,他扔掉吸了一半的烟,走了进去。
值班服务员正背对着门,但他听见了开门的声音。英国人没有任何要靠近前台的意思,径直走上楼梯。小伙子刚要问他想干什么,来访者朝他的方向看了过来,像对待下人那样漫不经心地点点头,生硬地说了声:“晚上好。”
“晚上好,先生。”服务员不觉脱口而出。刚说完,这个亚麻色头发的英国人就已经走上楼了。他一步跨两级台阶,但看起来却丝毫不显得急促。他在楼梯的顶端停了下来,朝那条唯一的走廊望去。最远端是六一八号房。他看不见房号,便向回数到六一四号房的大致位置。
在他和六一四号房之间是一条长约二十英尺的走廊。要想到达六一四号房,必先经过右侧墙上的两扇其他房间的门。左边墙上有个凹陷进去的壁龛,一块红色的天鹅绒帘子从简陋的铜杆上挂下来,遮在前面。
他仔细端详那个凹陷处。帘子离地约有四英寸,隐约可以看见一只黑色的皮鞋尖。他转身走回门厅。这回服务员准备好了,至少他准备开口了。
“请给我接六一四号房。”英国人说。服务员盯着他看了一秒钟,便依言照办了。几秒钟后,他扭身拿起桌上的电话递了过去。“如果那个猩猩在十五秒钟之内不从那个墙洞里出来,我就回去了。”亚麻色头发的男人说完挂上了电话。然后他走回楼梯。
在楼梯尽头,他看到六一四号门开着。罗丹上校站在门口,他的目光穿过走廊,凝视了英国人一会儿,然后轻轻地喊了声“维克多”。壁龛里的那个波兰巨人走了出来,站在那里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罗丹说:“没事,是我约他来的。”英国人在巨人怒气冲冲的注视下径直走了过去。
罗丹把他领进卧室。房间被布置得就像一间征兵委员会办公室。一张带抽屉的写字台是他的办公桌,上面放了些纸。桌子后面是那把房间里原配的高背椅。从隔壁房间拿来的两把高背椅摆在它的两侧,分别坐着蒙克雷和卡松,两人正好奇地看着这位客人。桌子前面没有椅子了。英国人四下看了看,从两把安乐椅中挑了一把,把它转过来,向着桌子放好。罗丹给维克多下了些新指示,然后关上门。这时英国人已经很舒服地坐下来,正打量着卡松和蒙克雷。罗丹坐在桌子后面。
“我们知道你是谁,”他忽然开口,“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马克·罗丹中校——”
“我知道,”英国人说,“你是‘秘密军组织’的行动首脑。你是勒内·蒙克雷少校,司库;你是安德烈·卡松先生,城市地下组织的头儿。”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一支烟,顺次看着他们。
“你看来已经知道不少了。”三个人看着他点烟的时候,卡松插了一句。英国人向后靠了靠,喷出第一缕烟。
“先生们,咱们还是坦诚一些吧。我知道你们是谁,你们也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们的职业都非同寻常。你们正被通缉,而我却可以随意去我要去的地方而不被监视。我为钱做事,你们为理想而奋斗。但讲到具体细节,我们都是各自专业领域里的专家。所以我们不用彼此隐瞒。你们已经打听过我的事。这样打听而又想不让被打听的人很快知道是不可能的。很自然,我想知道是谁对我这么感兴趣。可能是有人想报复我,或者是有人想雇用我。知道这些对我很重要。一旦我发现了这个对我感兴趣的组织,在英国博物馆待上两天,查查法国的旧报纸就足以让我了解你们和你们的组织了。所以下午你们那个小伙子来找我,我一点儿也不惊讶。好了,我知道你们是谁,代表谁。我想知道的是,你们的要求是什么?”
有好几分钟,屋子里一片寂静。卡松和蒙克雷望着罗丹,等他指示。伞兵中校和刺客对视着。罗丹对凶悍的人很了解,他知道他面对着的这个人正是他需要的人。从那一刻起,蒙克雷和卡松都成了这屋子里的背景摆设。
“既然你已经查阅了有关的材料,我就不多讲我们组织的目标了。你的说法很准确——理想。我们相信法国现在已经被独裁者统治了。他玷污了我们的祖国和她的荣誉。我们相信,只有他死了,他的政权才会垮台,法国才能真正回到法国人民手中。我们的支持者们为了消灭他进行了六次尝试,三次在早期策划阶段就暴露了,一次在进行前一天被告了密,两次进入了实施阶段,但是都没打中。
罗丹的牌出得很漂亮,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早已知道了。最后那句话让那双灰色的眼睛里有一丝玩味一闪而过。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防备刺客的子弹,”英国人说,“戴高乐公开露面的次数太多了,杀死他当然是可能的。问题是,这之后脱身的机会并不大。我注意到,杀死公开露面的独裁者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找一个准备牺牲自己的狂热分子。”他语带嘲讽地继续说,“尽管你们有理想,但至今为止,你们还没能培养出这样一个人。因为没人愿意押上自己的性命来确保成功,所以你们在军事学院和小克拉马尔的行动都失败了。”
“现在依然有爱国的法国人愿意这样做……”卡松被这些话激怒了,但罗丹做了个手势让他安静。英国人甚至看都没看卡松一眼。
“那如果是一个专业人士呢?”罗丹问。
“专业人士做事不凭热情,因此更冷静,更少犯原则性错误。他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不可能在最后一分钟有任何犹豫,比如谁会因爆炸或是其他方法而受伤。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精确计算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所以他成功完成计划的机会比其他任何人都大。但如果他不能制订出一个计划,使他不仅能够完成计划还能安全脱身的话,他是不会行动的。”
“既能让这个专业人士完成任务,还能让他安全脱身。你觉得有这样的万全之策吗?”
英国人沉默了几分钟,抽着烟,凝视窗外。“理论上有。”他最后回答,“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周密的策划,任何事情都是可行的。但这个任务会极其困难,比刺杀任何其他目标都要困难。”
“为什么比其他目标困难?”蒙克雷问道。
“因为戴高乐已经被预先警告了——不是哪一次具体的行刺,而是指总体的意图。所有的大人物都有保镖和安全人员保卫,但如果几年都没有人试图刺杀这个大人物,盘查就会流于形式,例行手续就会机械化,警惕程度就会降低。这时,一枪结束目标的生命就完全出乎意料,因而会引起慌乱。以此为掩护,刺客就能脱身了。但在这件事上,不会有警惕程度的降低,不会有机械化的例行检查,如果子弹击中目标,很多人不会慌乱,而是开始追捕刺客。刺杀的事可以做,但这个时候,它是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你们看,先生们,你们自己的努力不仅失败了,还破坏了所有人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们才决定雇一名职业刺客来做这件事——”罗丹开口解释。
“你们也只能雇专业人士。”英国人平静地打断他。
“是的,仍然有‘瘸子’瓦坦这样的人,”亚麻色头发答道,“而且毫无疑问,别处还有更多的巴斯蒂安-蒂里。但你们三个人把我找到这里来,不是为了闲聊政治行刺的理论,也不是因为你们忽然缺少枪手。你们找我来是因为你们最近发现,你们的组织被法国行动分局渗透得太厉害,你们的任何决策都无法长久保密,而且你们所有人的脸都印在法国每一个警察的脑子里。因此你们需要一个外人。你们是对的。如果要做这件事,就必须由外人来做。唯一的问题是由谁来做,花多少钱。现在,先生们,我想你们已经花了足够长的时间评估这桩买卖了,对吗?”
罗丹瞟了一眼蒙克雷,扬起眉毛。蒙克雷点点头。卡松也跟着点点头。英国人的目光则投向窗外,一副漠然的样子。
“你愿意刺杀戴高乐吗?”罗丹终于开口问。他的声音很轻,但是整个屋里的人都听到了这个问句。英国人的目光重新回到罗丹身上,眼睛又恢复了那种空洞的状态。
“是的,但这要花很多钱。”
“要多少?”蒙克雷问道。
“你们必须明白,这桩买卖一辈子就只能做一次。做这件事的人从此都不能再干了。保住性命不被捕并且不被发现的机会很小。要做这件事,他必须先拿到足够的钱,既保证他的余生过得好,又要能够保护自己不被戴高乐的党羽报复……”
“我们得到法国时,”卡松说,“什么都少不了……”
“现金,”英国人说,“预付一半,另一半事后再付。”
“多少?”罗丹问。
“五十万。”
罗丹看了一眼蒙克雷,他做了个怪相。“那可是很多钱啊,五十万新法郎……”
“美元。”英国人说。
“五十万美元?”蒙克雷喊着从椅子上站起来,“你疯了吧?”
“我没疯,”英国人平静地说,“我是最好的,所以也是最贵的。”
“一定有比这更便宜的报价。”卡松冷笑着说。
“是的,”亚麻色头发不带任何感情地说,“你们能够找到便宜的人,然后发现他拿了你们一半的订金就消失了,或者回头找借口说为什么办不到。要雇最好的就得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五十万美元。你们期望得到整个法国,可是你们把你们的祖国也看得太便宜了。”
一直没吭声的罗丹忽然说:“你说得对。问题是,先生,我们没有五十万美元的现金。”
“我知道,”英国人回答,“如果你们想做这件事,就得想办法弄到这笔钱。你该明白,我并不需要这份工作。做完上次的活儿,我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上好几年,但对我有吸引力的是让我赚上足够的钱就此收手不干的生意。为了这笔酬劳,我打算冒格外高的风险。你的朋友要的回报比这更高,他们要的是整个法国,但又不想冒这个险。我很抱歉。如果你们搞不到这笔钱,那你们就得回去重新设计计划,然后看着它们被当局逐个挫败。”
“请坐,先生。我想,我们能弄到这笔钱。”两人又一起坐了下来。
“好,”英国人说,“但我还有条件。”
“哦?”
“你们首选外人的原因是因为不断有人向法国当局泄密。你们的组织里到底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雇个外人的计划?不是特指雇了我这件事。”
“只有这间屋里的这几个人。巴斯蒂安-蒂里被枪决后第二天我想出了这个主意。那以后我都是一个人在搜集资料。再没有其他人知道了。”
“那就继续保持现状,”英国人说,“所有的会议记录、档案和材料都必须销毁。除了你们三个人脑子里的东西,什么都不能留下。鉴于二月的阿尔古事件,如果你们三个当中任何一人被捕,我就认定我可以取消计划。因此你们三个得待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计划完成前都要严格保证安全。同意吗?”
“同意。还有吗?”
“策划由我自己负责,行动也是。我不会把细节泄露给任何人,甚至包括你们在内。一句话,我消失了。你们再听不到我的任何消息。你们有我伦敦的电话和住址,但一旦我准备好行动,那些就没用了。
“只有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们才能用那个地址和电话和我联络。除此以外,我们不再有任何接触。我把我在瑞士银行的账户留给你们。银行告诉我第一笔二十五万美元存入的时候,或者我已经完全准备好的时候,两者中较晚的那个时间,我就开始行动。一切由我决定,不要催我,也不能干涉我。同意吗?”
“同意。但我们在法国的地下人员可以为你提供必要的情报支持。他们当中有些人身居高位。”
英国人想了一会儿。“好的,你们考虑好以后给我寄一个号码,最好是法国的,这样我就能在法国境内的任何地方直接联络那个号码。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的行踪,只是电话询问总统周围最新的安全措施情况。接电话的人不能知道我在法国做什么。他只能知道我在为你们做事,需要他的帮助。他知道的越少越好,他仅仅是一个情报站。他的情报也必须源自有价值的独家内部情报,而不是那些从报纸上就能看到的废话。同意吗?”
“非常好。你希望完全独立行动,没有朋友和掩护。按你的想法办。假证件呢?我们有两个高手。”
“我会自己弄的,谢谢。”
卡松插话说:“我在法国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类似于德国占领时期的‘抵抗运动’。为了协助你,我可以让这个组织整个由你支配。”
“不用,谢谢。我喜欢依靠自己,隐姓埋名。这是我最好的武器。”
“但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你可能需要潜逃……”
卡松看来气得要发作了。蒙克雷忧虑地看着窗外,想着怎样才能尽快弄到五十万美元。罗丹则隔着桌子盯着英国人,陷入沉思。
“别激动,安德烈,这位先生希望独立行动。就按他的意思办。这是他的行事方式。我们花五十万美元雇的人不该像我们自己的枪手那样,要那么多人帮忙。”
“我想知道的是,”蒙克雷咕哝着说,“我们怎么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到那么多钱。”
“让你的人抢几家银行。”英国人轻声建议。
“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的问题,”罗丹说,“在我们的贵客返回伦敦之前,还有别的要说吗?”
“怎么保证你不会拿了第一笔二十五万美元就逃之夭夭呢?”卡松问。
“我告诉过你们了,先生,我想退休了。我不想有半个军的前空降部队追杀我。那样我花的要比我赚得更多。那点钱很快就花光了。”
“那你怎么防止,”卡松继续道,“我们在任务完成之后不付你另外一半呢?”
“理由同上,”英国人接着说,丝毫没有迟疑,“如果出现那种情况,我将为自己工作。目标是你们三位。当然我并不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认为呢?”
罗丹打断他:“好了,如果都谈妥了,我想不必让我们的客人多耽搁了。哦……还有最后一点。你的名字。如果你要隐姓埋名,你需要一个代号。你有什么建议?”
英国人想了一会儿:“既然我们在说捕猎,那么‘豺狼’怎么样?可以吗?”
罗丹点点头:“行,当然可以。实际上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名字。”
他陪着英国人走到门口,打开门。维克多从凹陷处走过来。罗丹第一次露出笑容,把手伸向刺客:“我们会按约定的方式尽快联系你。与此同时你是否可以开始大致计划一下,这样才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吧?好,那再见了,豺狼先生。”
维克多目送来访者和来时一样安静地离开。英国人在机场酒店过了夜,第二天便搭乘头班飞机返回了伦敦。
而在克莱斯特旅馆里,卡松和蒙克雷从九点到子夜一直都在动摇,他们不断向罗丹质疑,抱怨着。
“五十万美元,”蒙克雷反复嘟囔着,“我们究竟怎么才能搞到五十万美元?”
“我们可以采纳豺狼的建议,抢几家银行。”罗丹回答说。
“我不喜欢那个人,”卡松说,“他一个人干,不要帮手。这样的人太危险。没人能控制他。”
罗丹结束了讨论:“看看你们两个,我们设计了一个方案,我们同意了这个提议,我们找到了一个肯为钱去杀、也杀得了法国总统的人。我对这样的人略知一二。如果有人能做这件事,那就是他。现在计划已经启动。我们干我们的,让他忙他的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