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神情殷勤,手里捧着酒樽,口中称着‘江陵公’,向霍峻敬酒。

“江陵公威震海内之名,严居僻乡亦有所闻。今后协助江陵公理事,严深感庆幸!”

面对李严的示好,霍峻态度如常,笑道:“尚书台之事,有劳李令君统理。”

“诺!”

李严应了声,谦卑说道:“严才疏学浅,不敢言‘通理’尚书之事。今后如有难事,当请江陵公赐教!”

“共为国事而已!”

霍峻语气客气,笑道:“今后如若疑难之事,李令君可随时通报。”

“诺!”

李严厚着脸皮,再与霍峻聊了几句,而后在临走前,向诸葛亮敬了樽酒。

望着李严的身影,诸葛亮捋须而笑,说道:“李正方为人性高而气傲,任尚书令以来,众人无所不畏。今唯见江陵公,曲躬谦逊,当是难得啊!”

霍峻在大汉的威望,足以威震南土。或许有人敢在私下不敬霍峻,但绝没有人敢当着霍峻的面无礼。别说是李严了,往昔连关羽都不敢多说什么。

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霍峻微叹了口气,说道:“逆魏仍据中原,兵政不得不统。若天下一统,汉室兴复,我当归藩,垂钓江湖,以求无案牍之累!”

随着自己临近五十岁,霍峻偶尔会畅想,如果灭了魏,他之后的生活。为了保证自己不会陷入过多的政治纠纷中,霍峻大概是会还政与刘禅。

如果刘禅不想当独夫皇帝,欲继续将政权交予属下。霍峻或许会推荐人选,但却不会插手。

当下曹魏未灭,霍峻为了保持上下思想统一,他必须将兵权捏在手里。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若天下承平,亮当归隆中渔耕。”

霍峻鼓舞了下,说道:“天下未安,孤与君宜当勉之。”

“敬江陵公!”

“敬葛相!”

霍、葛二人对饮一二,因身份关系,诸葛亮归案而坐。之后,江淮诸将在蒋济的组织下,先向刘禅敬酒,而后再向霍峻敬酒,玩闹得不亦乐乎。

宴上,陆逊因身份关系,被刘禅格外招待,把臂共坐。有了靠近刘禅的机会,陆逊则向刘禅讲述自己先平陇右的计划。

期间,从益州被召回武汉的潘浚,亦向霍峻敬酒问好。出于多年未见,霍峻与出任廷尉的潘浚聊了许久。

廷尉者,九卿之一。然因权归台阁之故,廷尉处理案件有时要听命于尚书。遇到重大案件,廷尉与尚书共同审理。

南汉建立时,以尚书台治刑事,由丞相诸葛亮具体负责。而后刘备去世,尚书台依旧负责刑事案件。

但因霍、葛肩负统兵作战的职权之故,为了钳制尚书令李严,诸葛亮在与霍峻沟通后,决议让潘浚回京出任廷尉。

重设的廷尉,不再听命与尚书令,而是与尚书令职能类似,整理琐碎案件。如遇重大案件,直接上报与录尚书事者。录尚书事者,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相关单位一同审查。

原先尚书台里负责刑事的部曹,在霍峻的建议下,更名为刑曹,改变其权利职能,不再负责初审案件,而是负责重核案件。即廷尉审理、判刑案件,刑曹负责复核案件,以确保相互制约。

在分权又集权的操作下,南汉大体的政令几乎是由霍、葛二人颁布与制定。可以这么说,南汉的政治是由霍、葛两巨头负责。但因诸葛亮身为丞相,往往是诸葛亮先制定政策,而后交由霍峻提出修改意见。

潘浚迁任廷尉之后,其空出来的益州刺史由诸葛瑾转任,梁州刺史则由蒋琬迁任。

随着时间推移,众人酒饮尽兴,逐渐进入尾声。

宴会结束之时,诸葛亮请霍峻入移步至侧殿,以国事询问之。

侧殿内,霍、葛二人对坐,侍女已为二人煮上一壶醒酒茶。

诸葛亮为霍峻倒了盏茶,说道:“经钟离、寿春二役之后,魏元气大伤,不知仲邈有何谋划?”

霍峻吹了吹茶面的热气,不着急问道:“不知孔明,有何见解?”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天无二日,土无二主。曹魏君丧,新主登基,宜当向中原用兵,且宜急不宜缓。”

“然也!”

霍峻放下茶盏,忧虑说道:“孔明与孤之见相同,魏人口殷实,疆域广袤,我汉半之。然往昔之所以能敌之,一凭江水之险,二凭中原凋敝。”

“今经钟离、寿春二役,魏兵众殆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虚少未盛之时。加曹丕兵败而亡,其子叡尚弱,难以独掌朝政。今当趁弱而伐,以求复中原。”

“若北伐不克,待贼人口滋生,国家劲兵又足,诸围坚固有备,诸将锐士渐老,后来者不继,唯以江淮、江汉之险传世,再观中原形势而用兵。”此役用兵虽然对曹魏造成大量杀伤,且打下了寿春。但霍峻没有过分的乐观,甚至为当下北伐而烦恼。

只要豫、冀、司三州在,曹魏的人口始终会比南汉多。人口比南汉多,而南汉为何能有优势?

除了政权组织制度外,还与适龄人口有关。之前曹魏虽经历了金口、汉中、襄樊三次兵败,且兵马损失不少,然曹魏为何依旧能保持一定的机动兵马,主要是在于一统中原后,曹魏的适龄人口充足。

曹丕南征,为了一雪前耻,带着老兵与新兵南征,却在江淮惨败。在江淮大败后,因之前刚募兵不久,故曹魏可以服兵役的适龄人口不多,年幼者未长。

南汉这边随着多年的战斗,多胜而少败,除了积累出一批精锐外,其后续适龄人口充足。一增一减下,当下的汉魏形成一种怪异的局面,以总人口来看,北魏多于南汉。但以兵源人口而言,南汉多于北魏。

最近在归京的路上,霍峻重新分析了敌我优势,发现当下的优势在汉,而不在魏。如果要灭魏,南汉必须抓住曹魏虚弱之际,从而一击致命。

一旦错失了这个灭魏机会,让曹魏有了喘息机会,国内兵马数量逐渐恢复正常,到时候北伐将会陷入僵局当中。

且随着霍峻、诸葛亮、蒋济、庞统等中青年将领老去,南汉再想整合上下,齐心北伐,怕是困难重重。

南北朝时,为何南朝屡次功亏一篑,除了军事角度上困难外,还有因南朝会陷入内耗当中。

祖狄经略淮泗,东晋君臣上下忙于换代,无暇顾忌中原。

桓温北伐中原,明为北伐复晋,实则为自己取利。

刘裕二伐关中,虽收复关中,然后因内乱被匈奴所夺。

今下诸葛亮将巴蜀人团结起来,霍峻驾驭住淮泗集团,而楚人分别围绕在霍、葛周围。二人形成了阴阳磁铁,互吸互补,方勉强将南土各方势力整合起来。

如果二人有一人倒下,另外一人或许能执掌住朝廷,但想团结所有人北伐,几乎是痴人说梦。如今被打散的江东势力,必然会向上寻求发展。

故深思下来,霍峻认为如果想要灭魏,未来五年内必须要有所战果,将南汉的疆域嵌入中原。所幸不单是霍峻有这般的宏观战略,诸葛亮亦是判断出北伐宜快不宜慢。

“江陵公高瞻远瞩,亮深感敬佩!”

诸葛亮向霍峻拱手,问道:“然今欲北伐,不知君有何方略?”

“嗯~”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峻闻孔明昔有为先帝献伐北之略,今愿先听孔明之见解!”

霍峻虽为军事负责人,但不代表他可以独断而行,有时需要采纳众人之意见。

诸葛亮抚扇而吟,说道:“亮为陛下献策之时,关西混乱,人马散乱,群雄割据,久不被中原所掌握,故亮欲让西土之兵取关西。关西兵马难援关东之际,荆、淮兵马并进,合取河南。”

“当下关西三分,凉、魏、汉三国互有优势,若操作得当,当能屏蔽关西兵马。而江陵公武略超群,出兵汝南,亮为侧翼,同取颍川,可威洛阳,逼寇迁都,分略河南。”

顿了顿,诸葛亮说道:“今贺齐病逝,当可让伯言西归,而后遣大将辅之,令其向关西用兵。”

霍峻手里把玩青瓷茶盏,纠正说道:“许、洛为魏国之重,豫、司二州之户籍,河南之精兵皆聚于此处,故欲强取许、洛非上策。青、徐为魏之弱州,今当先取弱而后克难。”

在向中原用兵上,霍峻与诸葛亮略有冲突,诸葛亮欲先啃许、洛而后再取河南,类似岳飞那种打法。霍峻则打算先弱后难,学刘裕先取青、徐,而后再吃下河南。

实际上,岳飞与刘裕北伐路线并未有优劣之分,以岳飞那种方式北伐,一旦打穿魏军,河南将会闻风而降;刘裕那种路线北伐,需要先吃青徐,而后配合江汉兵马,再打下河南。

说着,霍峻分析说道:“淮西之兵,孤欲交予士元统率。让其出兵汝水,以为牵制满宠。孤欲率大兵出泗水,先取彭城为基业,而后观望形势,择选进兵之途。”

彭城为后世之徐州,作为兵家胜负之所,几乎是谁占据了彭城,便能主宰中原局势。如能打下彭城,南汉在中原的棋将被盘活,北可通过荷水入黄河,或是西行以汴水入鸿沟,或是翻越泰山丘陵至齐地。

诸葛亮思索良久,说道:“江淮为江陵公长久经略之地,今时北伐用兵,可按江陵公之方略。然关西用兵,不知江陵公有何高见?”

诸葛亮知道霍峻不可能轻易改变北伐方略,为了大局而考虑,诸葛亮决定放弃自己的北伐路线,选择支持霍峻的方略,以保持二人的同频。

“孔明之意是?”霍峻反问道。

“筵席之上,伯言与陛下相语,谈及可先取马超,而后向关中用兵。陛下不敢轻言,特让亮与江陵公商讨此事!”诸葛亮说道。

霍峻眉头微蹙,说道:“我欲让马超牵制河西兵,而后令伯言出关中。如按伯言之策,恐关西之局势,利于贼而不利我!”

诸葛亮犹豫几许,说道:“伯言为陛下托孤之旧臣,江东之高士。今既委西事与他,不如且听其之策。如伯言既能下陇右,又能为大军牵制关西魏军,未必不能让他一试!”

“那便让伯言上呈策略,如能不误关东军事,可准其用兵!”有了诸葛亮的言语,霍峻松口说道。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