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的第二十段中,我们注意到通常岩层的最不规则的扭曲或折断都是在海拔最高的山区发现的,因此看起来似乎像是在海拔升高时形成的。而且前面还陈述过,材料的硬度和结晶结构随着地面的山地化特征增加而增加,所以我们发现岩石的硬度,它的扭曲度和高度几乎毫无例外地一致;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它的柔软度、规则度和低矮程度之间。因此在英国开放高地中的岩层线,那是由手指头一碰就碎的柔软的白垩组成的,将是一条位置低和连续的线,如图16a所示(第142页);侏罗山中的岩层由坚硬的石灰石组成,需要一枚铁锤猛击才能打碎它,将是b处那样的又高又有波纹的线;阿尔卑斯山脉是由板石结晶体构成的,只有用钢钎或炸药才能把它打破,将是c处那样的又高又崎岖的线。没有材料的硬度跟高度的仁慈联系,山脉要么不可能存在,要么不适合人住。它们不可能生成现在那样的雄伟形式;不管它们是什么样的形式,岩石是怎样不断滑落和风化掉,对黑斯廷斯、多佛或莱姆的低矮山崖都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对下面的村庄里的人们来说,当那些石头从八千到一万英尺高度下落的时候,它们是致命的。

但是这种材料的硬化本身还不足以确保居民的安全。除非读者已经熟悉了地质事实,他肯定曾对前面各章中给出的,说明山的形式的例子中分层结构的明显而感到吃惊;他一定曾问过自己,山脉为什么总是以这种泥瓦工技术的方式,而不是以紧密的团块造成?现在,按照当前的地质学理论,说分层结构是材料聚集方式的必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说这种分层结构现在是确保整体稳定的主要手段,是应该被看成一种带着这种特殊视角的仁慈的神谕,这样说也不算错。那种结构迫使每一座山脉都呈现出,在特定的地壳隆起的情况下能呈现的最安全外观。如果它整个是由一块如图19 a所示的没有形状的石块组成的,在a中x点

从顶部产生的一条裂缝可能会像b中那样渐渐向下沿xy延伸,直到用阴影表示的整块岩石自我分裂并落下去。但是当整个山脉以分层方式组成,像c图,顶部开始的裂缝到最上层的岩石处就会停止,或者如果延伸到下一块,它将换了一个地方,分开的石块(用阴影部分表示)当然仍会像分裂发生以前一样安全。实际上,如果岩层朝着悬崖倾斜,危险就更大;但是如果读者注意,到目前为止所给出的任何一个有关山的形式的例子,他就会发现拔高方式的普遍趋势使岩层以离开悬崖的方式倾斜,使整座山以c图的形式来构造,从而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安全性。几乎所有直接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拔地而起的山脉,尽管好像生成了孤立的山峰,事实上只不过是一层层绝对安全的扁平的岩层,到悬崖边就嘎然而止了;我们在接下来的几章中的部分任务是,用一些篇幅考察那些自身如此简单和安全的山脉排列,是怎样几乎总是虚假地呈现着崇高和恐怖的形式的。

然而,它正符合伟大的造物主的目的,赋予山脉的最高峰以比适合人类福祉的任何仁慈结构还要奇异的和壮观的形式范例。而且,更可怕又不太安全的,其它方式的拔高的允许发生,完全与当地不断产生的这种条件成正比,在其它地方则会使人类无法居住,或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在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的地方,山脉既低矮又安全[83];因为土地越贫瘠、空气越刺骨,山脉形成的形式越危险和傲慢;它们最可怕的地方正在于它们的碎片落在空无人迹的冰上,而且摧毁它们的雷声只有野山羊和鹰才能听到。

正如刚才注意到的那样,低矮山脉的安全性依赖于它们自己分裂成层的倾向。但是很容易理解,包括安全性在内,这种结构还牵涉到某种形式的单调性;像在上面一幅图中指出的那样一条裂缝,毫无阻挡地自我延伸,把山脉的某一大块一下子分下来,是获得更可怕的偶然形式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发现分层结构是从中央山峰出发的;它们实际上天生具有这种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们特意去观察的话,它们受这种缺陷的影响,会向下撕裂形成完全垂直的岩层;要达到这一目的,它们通常是由那种没有结构的大块岩石构成的,我们已经用“紧密结晶体”这个术语概括了它们的特征。

实际上这不是普遍适用的。有时情况是在通向庞大的山系中心时,黏合族的普通分层岩石结合的力量变得比平常更紧密;最硬的一块形成一座山峰、或一系列山峰,就像从一个单块岩石中切割出来的一样。因此,著名的贝克斯的杜米第山,英国旅行者最感兴趣的一座山脉,现在他们蜂拥而来,拥挤在闪烁在日内瓦湖沿岸的维威,克莱伦斯和蒙特勒等城市的各种旅店和膳食公寓中,该山是从水平岩层中切割出来的,就像石工砌成的路一样,在傍晚的光线中岩石仍然可以从边上黑亮的线中看出;山脉的真正形式是那种垂直的屋顶的屋脊式的,顶部呈锯齿状,有缺口,所以从圣莫利斯教堂的附近观察,山脊的最高处像尖尖的金字塔。默克来山峰,位于贝克斯的杜米第山的对面,已经被观察到了,画在插图29图(4)中。以同样的方式,马特合恩山也是从一大块几乎是水平分层的片麻岩中切割出来的。但是在所有这些情况中,材料都是如此得硬,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不管什么意图和目的,它们都组成了一个坚硬的整块;当形式呈现出最陡峭的特征时,这种大块岩石是不分层的,是由紧密结晶体岩石组成的。

在早晨的光线中,从日内瓦往外看,当勃朗峰和它的伙伴山脉在晨光中黑魆魆地耸立时,几乎所有的旅行者都一定会被把地平线和勃朗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显眼的锯齿状系列山峰吸引住。在一般的天气下,它们看起来就像一列山脉,但是如果碰巧有云或雾飘到了群山的怀抱中,它就自己分成了两列,一高一低,如插图29图(1)所示,最上方和最遥远的一列是阿尔卑斯山脉真正的顶峰,较低和黑色的一条线是由构成查莫尼山谷南侧的次要山脉组成的,因此通常叫作“查莫尼尖峰。”

尽管两座山脉之间实际上被分开八到九英里远,但它们都是同一岩石体系的一部分。它们又都是紧密结晶体山峰结构的非常显著的例证,如图所示,站在相对扁平的山脉的两个长坡上,就在日内瓦附近,每一次所看见的这两座山脉的锯齿状和盘旋状的外观都会变得更壮观。这些山脉中间的最高峰是一座分层石灰岩山脉的脊背,大约在二十五英里的远处,它的最陡峭处似乎在向圣马丁教堂所在的小村庄点头致意,它众所周知的名字是瓦刃斯剑峰。比较近的那条线是另一座石灰岩山脉的边缘,叫作小沙里夫,离日内瓦不超过五英里,因此我们有两列结晶体岩石山脉,相对应的还有两列粘合体山脉,各自有不同的显著特征。一组是垂直断裂形成的,另一组是水平延续结构,范围都特别大。我意识到在欧洲没有任何其它景观像这样紧密地、生动地展示这种构造的本质特征。

我也不能想象任何人在认真观察远方的山脉时,会丝毫不对山脉的第一次刻蚀的方法感到强烈的好奇,不管形成的过程有多神秘,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够大致设想出大片成堆的岩石,应该是成斜坡状抬起,然后在边缘处分裂形成悬崖。然而从不知道有多坚硬的岩石中刻出方尖石塔和尖峰,在那座大教堂的无法逼近和静谧的高空,雕刻出所有那些带细格子的尖顶,——这一切又是怎样和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呢?只有更加全面解释正在讨论的这些山峰的大小和特征,才能感受到这一问题的广度和难度。

查莫尼山谷,粗看起来不考虑小的裂缝和不规则的地方,只不过是一个深沟,挖在几乎连续的两列山脉之间,——挖得又直又平,使它的景色在某些方面,比阿尔卑斯山的任何别的山谷都更单调。在每一侧都有长长的草皮带,在松树林映照下变得更黑,沿着几乎平坦的斜坡上升到大约3000英尺的高度,以至于最好把它想象成一种干燥的护城河,如果从中间切开,将显示出图20中的典型形式;

每一侧的倾斜河岸大约都有3000英尺高,或者说这条护城河的垂直高度有五分之三英里高。在河岸的顶部,每一侧河岸的边缘稍微靠后的地方,就是大山升起的地方,形式表现为破碎的山峰和洒满雪的荒凉的岩石金字塔。那些

在河谷南侧的山脉比所在的河岸还要高3000英尺,所以这些彼此超常叠加的大块岩体,(如图21所示)最好是被描述为一种埃及金字塔的结构[84],有斯诺登峰或本?洛蒙德峰那么高,是从坚硬的岩石中劈出来的,架在处于山谷边缘的河岸的两肩上。再者,勃朗峰,一座更高更重的这种山峰的集合体,压满了厚厚的积雪,结束了整个山系。或大或小的冰川滑过岩石金字塔之间,其中一块来自它们最大的凹陷处,甚至翻越河岸进入河中。图22粗略地展示出了山脉的真实外观,包括在它南侧的勃朗峰自身。山峰b, p, m,组成

的山系是已经提到过的,叫作“查莫尼尖峰”。它们只是构成勃朗峰山系的相似的、在绝大部分上较大的山峰的山系群落的很小一部分。而且萨瓦人给它取了尖峰、或针尖这个名字,因为它们那些异常尖的山顶。这些尖峰的形式,自身非常精彩,然而仍然被旅行者的想象,和那些所画的这些山脉轮廓大受欢迎的艺术家们永恒地夸大着。插图30中的图(1)(在168页)是最近在日内瓦出版的一幅插图中对这些山脉中的一座的形象的真实复制。同一幅插图中的图(2)是山脉自身的一幅真实的轮廓图。至于其它图中的夸张,我不久还会做更多论述。此刻我提到它只是为了证明,在用图22[85]来展现这些山峰的一般特征时,我自己并没有夸大之处。

这就是即将考虑的问题,——外观这样粗糙和陡峭,高度至少有3000英尺的山脉最初是怎样从最硬的岩石中刻蚀出来的、又是怎样放置在支撑它们的绿色、倾斜的河岸上目前的位置上的。

“纯属偶然所为,”是读者的回答。“始终如一的河岸很容易成为当时的最高处,断裂的花岗岩山峰从它的两侧或底部崛起。这仅仅只是查莫尼河谷可能的形成方式。

不,情况不是这样。尽管通过把风景诱人的地方的结构标记清楚,似乎有利于把问题更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山脉的构成在查莫尼这儿比在阿尔卑斯山系的任何其它地方都更清晰;然而,支撑那些参差不齐或金字塔式山峰的圆形河岸的总体情况,或多或少还能从巨大的山脉形成的整个区域中看出来。紧邻着查莫尼山谷的最显著的一点,是伯尔尼高地的中心;所有旅行者都不会忘记,在它的一条主要的山谷中,即格林德瓦尔德的那条中,不仅伟特洪峰包括一个耸立在巨大山岬前突的肩膀上的一个尖金字塔,还包括伯尔尼阿尔卑斯山的最著名顶峰,分别叫作斯瑞克峰和芬斯特腊尔霍恩峰,从山谷中根本看不见它们,向后远远地甩在一块隆起的高原上,只有向前伸出的头或肩,名字叫梅腾伯格 的山峰在村庄中是可见的。真正的顶峰,每一个都包含一道从这块隆起的高原出发的陡峭的山脊,好像是出于山脉的一时愤怒或一时兴起,只有登上弗尔峰山对面的一块山体的侧翼相当高的一个地方才能看见。

这也可能是罗莎山和勃朗峰之间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那些巨大山峰的更显著、更突出的情况。看一眼任何一张瑞士地图,就会发现构成瓦来行政区的区域实际上只是六十英里长的一条裂缝,位于那条中央山系和弗里堡和伯尔尼行政区的阿尔卑斯山脉之间。这条裂缝在一般结构中,也只是一条比已经描述过的构成查莫尼山谷的那条深和宽一点的壕沟。它以同样的方式位于山脉的两岸之间;而主要的山峰恰好是以同样的方式向后坐落在这些山岸的顶部;如此显眼的后倾,以至于在整个山谷中看不见任何一座主山系的山峰。通常呈现给旅行者的,叫作罗莎山的山脉是一条山系,尽管是了不起的大个头,叫作萨斯山;这是在它的领域内从山谷中看见的唯一一座比较大的山峰;从伊沃莱纳等边缘山谷中的入口处可以见到一两处积雪,不在任何显眼的地方。

这也不仅仅是中央山脊的长距离造成的结果。山脉理应渐渐向着山系中央升起,这是再容易理解不过的,所以在图23的上图中位于a点的山顶,在从d点的山谷中观察时,应该会受到中间的b,c点

的山峰的遮挡。然而这决不是引发遮挡的方式。巨大的山峰,如下图中的a点所示,又不齐又尖利,突然从相对较平坦的突起的山体中挺立起来,山体被罗纳河切出一条深谷,如c点所示。在b点的山体被几千条裂缝分割,不时有些地方上升为较显著的山峰,使粗心的观察者看不到真实情况。但是我在阿尔卑斯山中待的时间越长,我对它们的观察越仔细,就越为一个明朗的事实而打动,事实上存在有一个巨大的阿尔卑斯高原,或者叫隆起的地块,在其上几乎所有的高峰都像一群孩子站立在桌子上,大多数山峰从高原的边缘使劲向后倾,好像生怕摔倒一样。阿尔卑斯山最壮丽的风景与其说是由于对这一规律的破坏造成的,不如说是由于其中一座高峰走到桌子的边缘去俯视,突然把自己高大的身躯倾向山谷造成的。这就是伟特洪峰和格林德瓦尔德的艾格峰以及在费利特谷上的大约拉塞的形成情况。但是抬高的山岸或桌子可以理解为总是存在的,甚至在这些明显带特殊性的个案中;而且巨大山峰中的大多数不被允许来到边缘上,而是像城堡要塞那样使劲向后倾斜,被相对平坦的山地团团围住,上面重重叠叠的冰川扭动迸流,在黑暗的中央山峰的山脚下,就像巨大的海洋破坏者的波涛,甩上一块圆圆的岩石上,只留下中间孤零零的一小块。这样一种排列的结果把整个阿尔卑斯上分割成上部山区和下部山区;下部山区包括富饶的山谷,两边是陡峭但仍然很容易进入的、绿树成荫的山岸,或多或少被裂缝分开,从中隐约可见上部阿尔卑斯山脉;上部山脉,伸展在第一批陡峭的山岸之上,高度为3000到4000英尺,也包含有相对比较平坦的、却有着沼泽和岩石的极其荒凉的特征,上面部分覆盖着冰川,一直延伸到山系的真正顶峰的脚下。

作为保护高山地区居民安全的措施,这种排列的完美智慧和仁慈几乎不言自明。如果巨大的山峰从幽深的山谷笔直伸高,从尖顶上掉下来的每块石头,从岩架上滑落的每一圈积雪,都将直接掉在居住地上,以至于每年都会有土块或山崩伤害人的记录;然而,在它们下落的过程中,石头和积雪都会把山崖上的树木扯断,只留下光秃秃的毁灭的通道,而实际上这些地方现在是倾斜的山坡和栗子林地。除此之外,当大块的积雪直接掉入温暖的空气中时,在春天时将会迅速融化,造成每一条大河长达一个月到六周的泛滥。除了最高峰上那些几乎是永恒冰冻的地区以外,积雪既然全部融化,河流在夏季只能由山泉和高处的积雪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形成的涓涓细流提供水源。在这种状况下的罗纳河在里昂那儿,将几乎不会比在什鲁斯伯里那儿的塞汶河大,许多瑞士山谷将几乎连一点湿气都没有。所有这些灾难在上面描述过的阿尔卑斯山结构下都避免了。高峰上断裂的岩石和下滑的积雪不是直接冲下山谷,而是被围绕在中央山峰周围的荒凉的山架或山肩所捕获。这些山架尾部柔软的山岸上面没有下落的碎片光顾,自己披上了非常浓密的树林;而大块的积雪堆积在上面的山架上,在不是像春天那样温暖足以融化积雪的天气里,或者不是太冷足以使其抵御夏日威力的天气里,或者仍然保持冰川的本色,或者常年保持着缓慢荒废的原野状态,——在每一种情况下都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下面的村庄和草场,以至于整个欧洲崇高的和可供航运的大小河流,提供充沛水源。

现在,既然这种结构是最好的和最明智的[86],实际上也充分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对很多人来说进一步探讨它的起源似乎已无用途。但是我几乎不能设想人面对任何一座这种中央岩石塔时,会不问自己,我目睹的东西真是神圣的造物主最初造出的模样吗?伟大的悬崖有没有被他的手指改变过呢,就像从泥土中造出亚当一样?它的山峰和岩架是造物主刻出来的吗,就像字母刻在法典中,留下来永恒证明在这天堂的云中他的仁慈的呢?或者说这是山脉的漫长家族史中的一代,按照既定的出生和生存、死亡和衰老的规律延续呢?

答案是毫无疑义的。岩石本身通过一些下落的或分裂的山顶的低语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同于一开始造出的样子。那些围绕在山脚周围数里格的废物中装满了它过去的结构的残余物。也许,在所有的山脉中,在这些东西上,腐朽的特征书写得最清晰;在这些东西周围沉闷地散落着它们骄傲的回忆,它们屈辱的印记。

“那么过去它们又是怎样的呢?”

唯一的答案还是,——“请看天空。”

就人类的视觉可以察觉的范围来说,它们的形式是一种永恒的腐朽。没有什么追溯可以把它们从崩溃中拉出来,或者使它们摆脱最终命运的规律。现存的科学竭尽全力也只能以最微弱的可能性色彩,勾画出结晶体山脉最初的面貌:然而却跟不上它升高的脚步,也搞不清它跟临山的联系。没有一双眼睛曾“看见过它的物质,然而它却是完美的;”它的历史是忍耐和毁灭的单调曲:我们唯一确知的是它曾经比现在高大,在它坠入未知的深渊时,它只积聚数量,而且现在仍在积聚。

然而这唯一确定的证据也不能一古脑地接受;当我们带着无限的谦卑,避免构建有关被掩盖的形成过程的理论时,也不应该拒绝追寻,在它引导我们到达的范围之内,那些明显和一致的现象似乎标志出来的思想脉络。正如底部山脉似乎是由它们先前平坦的岩床的某种抬升和打弯产生的,那些高处的山脉的形式似乎是由它们先前拔高的山体的某种破裂产生的。如果这一过程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有疑问的话,对于高处山脉的疑问则少一些。我们不可以轻易相信,山谷一侧垂直的石灰石悬崖,现在明显是安全和稳定的,曾经是跟另一侧悬崖相连的;但是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承认,我们看见的向四周抖落花岗岩碎片的山峰,就像玫瑰抖落自己的叶子,曾经比现在高大,目前的形式特征主要应归功于它缩小的方式。

紧紧抓住这一线索,我们接下来必须考虑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事实,——在底部山脉的圆形山岸的整体之上,仍然可以看见古代冰川的痕迹,尽管在这儿它们曾受到保护、未被时间伤害。我这儿不想详细谈论这些冰川可以看见的方式。冰川的足迹似乎正如任何动物的足迹一样容易辨认,表明这一点就足够了;就像我们在声称一匹马曾经穿过一条柔软的路,现在仍然留下了它的足迹时感受到的那样,我们可以同样自信地做出结论说,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的幅度是现在留下的三倍或四倍;所以不仅底部山脉的山岸曾经被冰原覆盖,甚至罗纳河本身的巨大山谷也曾是大“冰海”的温床,它越过日内瓦湖一直延伸到汝拉山的山坡[87]。

从已经谈到的冰川作用中,读者只能意识到它的普遍作用是是受其影响的山脉的外观变圆、变软;结果一块冰川可能被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摩擦工具,一张白砂纸,慢慢地又不可抵制地被用来抹去它覆盖的山脉的棱角。而且,理所当然的,这种作用在冰移动得最快时、在内部包含的石头最多时最大,也就是说,在滑向山脉的底部时比顶峰附近要大。

假设现在一座山系以任何偶然的形式抬升,当然仅仅是在力量最大的最高山脉上,——也就是说在山系的中部,——图24 a中显示着任何一种轮廓;

也许会被一座次要的山崖折断,整个被一层厚厚的冰川覆盖着,用带班点的空间表示,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移动。当它磨蚀山脉时,并非全部在山顶,而总是越往下力量越大,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把山脉的侧面磨成了b处的形式。但是在这一点上,积雪将开始从中央山峰下滑,并使岩石暴露在大气的作用中。假设那些岩石被受到指示,要分裂成垂直的条状,顶峰不久将自己分裂成x处的这种形式;而且碎片又一次分裂、下落,我们就看到了诸如y处的形式。与此同时,冰川仍然不停地在底部山脉上起作用,不断地把山脉变成c和d处的轮廓,其中x 和y的形式这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远处的山峰。但是整个山脉的侧面消减掉得如此之多,冰川也使自己的作用转变成了温暖的气候,完成自己毁灭的过程。它也渐渐地变薄、消失掉,在很多地方完全消失,仅仅留下了荒凉的圆顶山脉,高处的山峰仍然在向下吐着冰舌。

这就是阿尔卑斯山脉当时的实际状况。我不敢说它们实际上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是我认为把这种假设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正确的,这样做更多的是为了解释事物的实际面貌,而不是希望读者接受任何这样或那样的有关这一主题的理论。说罗兰罅山实际上很像一位贵族一剑劈开来的,可以使对它的描述更容易;但是要做出结论,说描述者认真希望这种假说应该被接受为对裂缝起源的解释就不公平了。同理,跟从我提出的这一理论脚步的读者,将会对阿尔卑斯山这时的面貌和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这是我用其它方式办不到的。但是他会怎样严肃地接受这一理论全随他的心愿[88]。只是我确信一个人对阿尔卑斯山系越熟悉,不管情愿与否,认为它们仅仅是大块岩体残余物的这种观念,就越会强加在他的观念中,——裂片和碎片,好像搁浅的船只残骸,大部分都被海浪冲走了;而且他也会更多地相信存在两种明显不同的地区,其一好像是在冰下,另一个在冰上,——一个是从属的岩石,另一是突出的岩石组成的;底部被冰川和雨水的作用磨蚀了,上部通过自然分解分裂坠落成碎片。

然而,我并不强行进行任何假设和探讨;我已经陈述了能使读者对山脉形式作不同划分,形成一个全面观念必需的一切,接下来我将更详细地考察生动的趣味性方面的要点;而为了更方便地做到这一点,在描述中我将采用自然形成似乎曾采用过的顺序;首先探讨中央结晶体神秘的硬度,接下来探讨我们发现的,在某种程度上由力量较小的作用生成的、较柔软、位置较低的岩石。我们因此将考察:一,中央山峰的生动性现象;二,周围那些较低山脉的山峰的生动性,那些我们将比较容易用Crests给予区分的山峰;三,悬崖(这样叫一点都不错)的形成;以及山岸和山坡的总体面貌,它们是由水或下落的残骸的作用形成的,位于山脉的侧面或底部。最后,如果可能的话,将解除人们对我们熟悉的仆人、石头的几点不应该的嘲笑。对每一个主题我们发现都必须用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